讴歌警察的诗歌——评抗震救灾诗歌
5月23日《人民公安报》第8版“抗震救灾特刊·作品”整版是诗歌,绝大部分系人民警察所作。但是,真正颂扬、讴歌人民警察只有两首,那就是杨锦的《那一刻》和川江号子的《大爱如天》。
读着这两首写警察的诗歌,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警察的伟大与崇高。《大爱如天》中的“闪烁的警徽井喷出坚不可摧的大爱”、“忠诚警魂立即凝聚成拯救生命的巨大信念”。“大音希声”、“大爱无言”,警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阐释何为大爱。《那一刻》中的“是父亲怎能不把自己的骨肉牵挂 可你又是一名警察啊 是警察又怎能只顾自家的娃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博爱在我们人民警察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英国著名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两首诗虽不长,包含的浓烈情感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言说的。因为自古就有“诗无达诂”之说。《大爱如天》中的警察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没有临阵逃脱,而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用“蓝色的警服去描绘大千世界的绚烂”。人民警察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他们能与祖国的命运风雨同舟 他们要与苍天作一次顶级较量 他们要与大地作一次生死挑战”。人民警察与犯罪分子斗争时绝不手软,但是,当自己阶级兄弟陷入困境时,他们会立马伸出热情的双手,将自己的身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胸怀?
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是“5·12”地震。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于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撇开这些历史语景,我们的思绪可以回溯到今年年前的那场史无前例的雪灾,我们的人民警察放弃与亲人们团聚的机会,傲视风雪,扶老携幼,那动人的场景与抗震救灾情景无异。
人民警察其实也很普通,也有七情六欲。为什么当灾难突降时,他们总是冲锋在前。因为他们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神,因为他们头顶国徽。当自己的亲骨肉埋在废墟中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不是去抢救自己的亲人,而是“挖出一个又一个(不是自己的)娃儿”。诗歌最根本的特性是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从《那一刻》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构建出这样一幅图景:一名人民警察在倒塌的幼儿园中不停地刨挖,指甲断了,警服破了,指头在流血,他却浑然不顾。他的信念仅有一个:只想在最短时间内抢救出更多的娃儿。此举不由自主地让我想起四川彭州女警察蒋敏,她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年仅28岁、有着5年党龄的蒋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本色。从一位最普通的中国女警察身上,我们找到了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和动力。蒋敏在地震中失去了10位亲人,但仍战斗在救灾第一线。她不仅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还被誉为“中国最坚强的警察”。 蒋敏只是人民警察中的一名很普通的代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孙绍振在《文学性讲演录》中指出:诗歌的情感特征的优势,是使意象或形象中的生活特征并不是个别的,而是相当普遍化的,甚至是类型化的。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的柳树是没有时间、地点的特殊性的,读者并不去追问,是宫中的还是乡村的,是早晨的还是傍晚的。它就是早春一切柳树的一个原型。同理,《大爱如天》中的人民警察到底是绵阳的,还是北川,还是汶川的,我们不知道,也无须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参与救灾的人民警察都有是如此:舍小家顾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新诗从胡适的白话诗开始,到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到后期新月派、现代派等,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朦胧诗及新生代诗,期间写实手法、浪漫主义笔法及象征主义交替上阵,但是真正有生命力还是直面现实的诗歌。两首诗及时、迅速地反映抗震救灾这样的重大事件,以题材的重要性、快捷性取胜,铺写了大规模的人民警察救灾场面,以充沛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色彩,歌颂人民警察“大爱无言”,如雷如电如鼓,气魄雄壮,情调高昂,激动人心,并采用自由诗的形式,产生了直接的鼓动效果,为人民警察加油呐喊。
43005 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号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
youwen2039@163.com
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