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文学>详细内容

警察文学

替万名梁州警察下地狱——评武和平《污点》人物形象黄河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友文 发布时间:2008-06-16 13:07:37 浏览次数: 【字体:

 

  重读《污点》,掩卷深思,发现书中的人物形象黄河平颇值得反复言说。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他表面上是她(何雨)和曾英杰的线人,而实际上却是直接受命于老爷子(齐局长)的一号隐蔽侦察员。”更主要的是他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在遭受来自各方面压力,尤其是精神压力时,他能永葆警察本色,没有变质变修,并没有与犯罪分子沆瀣一气。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窃以为,黄河平这个人物形象是构建得较为成功的警察典型,是武和平笔下的“这一个”。何为“这一个”? 这是黑格尔关于典型人物的概括语言,是以特殊的个别性为基础的个别性与普通性相统一的典型理论,为恩格斯肯定。

  黄河平曾是刑警何雨以前的恋人,工作也非常出色。如果不是在一次重大行动中“临阵脱逃”,爱情事业也许会双丰收。那时的黄河平正在与何雨热恋着,在和曾英杰参与竞争缉私队长中也是很有希望的。不合适宜的那场惨烈的枪战,何雨的养父、前任缉私队长等三死一伤,身上沾有队长和战友鲜血的黄河平却毫发未损,于是被人误以为是“逃兵”,被开除警籍。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年含冤蒙辱的生活。令人深思的是他的情敌、政治对手曾英杰反倒立了大功。

  “当‘临阵脱逃’这四个字像标签贴在脊背上之后,他就陷入了一种炼狱似的精神煎熬。当年生死与共的战友投来鄙视的目光,亲密无间的朋友疏远了自己,器重过自己的上级见了面像躲瘟神一样避之惟恐不远,因工作矛盾得罪过的同事竟公然辱骂自己,就连当年抓过的盗墓贼也敢指手画脚对他讥笑。他体味到,一个人的形象一旦被毁,就像被流放到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无人怜悯,也无处可以倾诉。他永远忘不了向干部人事处交警服和枪支的那一天。当领了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孤身一人在大街上转,简直像一只无人管问的丧家犬。此后,为了生计,他被文管会的人驱赶过,被当作流氓抓过,和卖淫嫖娼、吸毒人员一齐被送过劳教所。这一切他都能默默地承受,可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何雨那记响亮的耳光,那一句‘我再也不愿见到你’的话,像刀一样戳破了他的心。”

  是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黄河平为了插入犯罪分子心脏,几次差点丢了性命。一次是在飞鸟躲不过的积沙墓中,第二次是墓穴的晃滩中。在终年不见阳光的梁州城下,与白骨为伍;钻到地面后,不成人样,被人当成神经病患者;在又闷又热的集装箱里,连吸一口新鲜空气都是奢侈……正如齐局长对黄河平所言:“你是替我,也是替万名梁州警察下地狱。”

  那次枪战的真实内幕是因为曾英杰无意之中为犯罪分子走漏了消息(拙作《请与线人保持距离——解读武和平长篇小说<污点>》曾评过曾英杰这个人物形象)。队长在临死前夕告诫黄河平:不能拼,要活着出去,队里有内奸。为了完成队长的临终嘱托、为了替队长和战友报仇,黄河平潜心钻研文物收藏,以便打入文物圈内。凭着自己的聪明,在文物道上有了“一把摸”的名气,而他真实的身份却是仅有齐若雷局长一人掌握的秘密隐干。

  混迹于三教九流之后,“头顶已经有了灰白的头发,眼角过早堆上了皱纹,脸上的皮肤变得相当粗糙,并且有了暗红色的粉刺。那双眼睛里的儒雅英气荡然无存,代之以商人的世故圆滑,加上熏得发黄的手指和一副倦怠的神情,活脱一个日常惯见的那种烟酒过度、纵情声色的小老板。”这种脱胎换骨的变换,也是黄河平自我修炼的结果。但是,他头脑中的警察意识还在。面对美色的诱惑,他能抗拒,灵活机动说自己有性病,患有二级梅毒。可见,在关键时刻,一名人民警察总能把握分寸。

  当黄河平失去所有的一切,包括恋人、职位、甚至警察身份之后,他的警察情结依然荤绕在心头,“黄河平把一只贴有警徽的小红旗用力插在了梁州区位图上”可以为证。他心里惟一搁不下的就是为队长报仇,只要队长在九泉之下能瞑目,他再受委屈也算认了。

  正是有警察意识作支撑,黄河平忍受着来自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无悔跟踪”,攻克难关,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黄河平这个典型性格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具有吸引和感染读者的巨大力量,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作为人物形象的高级形态,典型人物在个性表现上与一般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典型的个性有整体性的特征。

  黄河平作为人民警察中普通的一员,具有所有人民警察的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宽广、疾恶如仇等优点,同时他本人又具有其他警察所不具有的独特性格与命运,具有鲜明的丰富性、明确性和坚定性,不是苍白无肉的类型化警察。

43005  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号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

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武和平 《污点》 张友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