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文化>详细内容

警察文化

上海:公安文化建设新经验

来源:公安部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6-08-16 07:26:17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在公安部和上海市公安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上海公安文化建设积极探索一条具有上海特点、时代特征、与现代警务机制相匹配的文化工作新路。市局党委明确提出:“要在坚持政治建警、依法治警、科教强警的同时,大力倡导文化育警,努力探索制度创新与文化建设并举的公安队伍发展道路。” 按照市局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文化建设的意见》,我们在实践中寻找机遇,在机遇中赢得发展,主要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瞄准目标,分阶段层层推进

  一是从2003到2004年底为第一阶段,目标为“文化育警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硬件设施基本完成,文化工作运作机制初步建立”。为此,我们制订了至2010年文体工作规划,建立了“1、2、3、4、5”文化工作机制,即每年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每二年组织“金盾文化工程”活动;每三年举办文化艺术节;每四年组织文艺汇演或歌咏比赛;每五年举办警体运动会。去年我们举办了为期十个月的首届上海公安文化艺术节,先后举行了文化艺术作品展、警官合唱团的专场音乐会、“走近警营”摄影比赛、“平安申城”征文大奖赛、监管民警文化生活展示、民警歌手大赛、人民警察风采大赛等八项系列活动,全局形成上下互动的警营文化氛围。调查显示, “文化育警”理念得到普遍认同(认同率达80%)。

  二是从2005年初到2007年底为第二阶段目标为“硬件设施和阵地载体得到有效利用,文化工作机制运转协调”。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培育“一警一爱好”,创作一批公安文化精品,打造一批警体特色项目。我们成立了上海公安文化艺术委员会,组建了文学创作、书画、摄影等分会和礼仪队、合唱队、管乐队。如今,全局绝大多数单位都拥有自己的业余文艺特色团队。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打造“品牌项目”。从1995年开始举办至今的八届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评比中,获奖总数始终保持在全国公安系统领先的态势。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创办于1990年8月,曾创下国内广播系列剧数量之最的记录。近年,我们进行全新改版,其中《白玉观音》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网上捕鱼》获得了中国广播剧奖一等奖。去年,我们又推出了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直播节目《拍案冲击播》,收听率名列前茅,荣获全国首届广播娱乐节目大赛优秀节目奖。在“2004年警察歌曲创作暨演唱大赛”中,我们共有6首歌曲和6名歌手获奖。以一线公安民警组建的上海警官乐团,在今年5月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吹奏乐队比赛中荣获社会组金奖,在刚刚结束的2005年中国非职业优秀管乐团队展演比赛中又荣获社会组金奖。警官合唱团参加第七届中国合唱节合唱比赛获银奖。市局各体育运动队参加世界和国内比赛也屡创佳绩,在西班牙第十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中赢得乒乓男单比赛的金牌和乒乓男双铜牌、女子50 米蛙泳铜牌。上海前卫轮滑队代表国家队参加亚洲速度轮滑锦标赛也取得了好成绩。 

  三是从2008年初到2010年底为第三阶段,目标为“全面提高民警的文明素质,树立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警察形象、形成良性互动的警方公共关系,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我们将通过一系列重大活动的磨炼,检验公安文化工作机制的运作成效,在不断的展示中巩固、提高。

  二、找准载体,积极发挥公安文化的功能

  一是发挥文化资源作用。进一步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我们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网络、图书等宣传媒介实行全方位的公安文化信息传播。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开辟专栏,与东方电视台联合打造名牌栏目--《东方110》,目前全局各单位自办或与社会新闻单位合办的电视、电台栏目达25个,开辟公安门户网站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积极打造“大文化”的宣传格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我们连续两年在国庆之日举行升旗仪式,今年结合2003-2004年度全国公安系统优秀单位优秀人民警察的表彰,在升旗仪式后举行了授牌活动。为展示公安机关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今年6月举行 “党在我心中”主题合唱比赛,共有36支歌队2000多名民警登台亮相。同时,结合七一“二优一先”表彰,举办七一歌会,充分发挥了公安文化的凝聚、引领、激励、约束功能。

  三是发挥文化沟通的作用。公安文化对于展示外部形象,促进警民沟通,增进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具有重要作用。今年2月28日是《人民警察法》颁布10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公安机关统一的警营开放日,为此我们组织了以“人民公安为人民”为主题的警营开放活动,东方卫视进行向全国和部分国家现场直播,引起热烈反响。同时,在市局办公指挥大楼建造了“前进中的上海公安”展示厅,作为每月警营开放和国内外警务交流的场所,从而实现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和谐统一。

  三、探索方法,满足民警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注重运用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内容设置,吸引民警参与,变单向灌输、被动接受为双向互动、平等交流。近年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大规模的主题教育,开展了“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大讨论活动、执法为民主题活动、规范执法用语专项活动,通过辩论比赛、内部电视谈话节目等教育引导民警,不断用上海公安新时期发展的事实教育民警、激励民警、鞭策民警。

  二是注重运用典型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让典型示范、引领时代精神。我们积极探索“可亲、可信、可学”的宣传方法,先后组织肖玉泉、陈卫国等先进事迹报告会,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陈卫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我们还丰富典型的宣传形式,先后与社会文艺团体联合创作演出了《十一朵玫瑰》、《浴火忠魂》、《我在你身边》、《严德海》等,其中话剧《十一朵玫瑰》进京专场演出。

  三是注重营造公安文化的浓厚氛围。市局在建造办公指挥大楼时,将公安文化列为工程项目,对体现内容、表现形式都进行了认真规划。在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普遍设立了荣誉陈列室、板报、画廊等基层警营文化园地,营造和强化警察意识的养成。同时,充分利用上海公安博物馆、公安报刊杂志等文化阵地,提高公安文化品位。积极开展小型分散、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文体活动,使广大民警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四、理顺关系,推进公安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一是处理好文化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公安文化既是公安实践活动的结晶,又反过来推动着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近年来,我们先后组建了文学创作、摄影和书画艺术分会,成立了合唱团、警乐团和艺术团,又相继成立了乒乓、羽毛球和网球会,这些文体组织的会长分别请市局和各分县局的主要领导担任,既争取了领导,又提高了层次,既坚持了业余活动为主,又适当利用了部分工作时间,同时把握工作节奏,尽量减少与业务的冲突。

  二是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方向的关系。广大民警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不仅仅是“吹拉弹唱”等一般层次意义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广大民警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在尊重基层首创的同时,发挥公安文化示范点的作用,在全局不同层面设立了8个公安文化工作示范点。去年宝山公安分局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基层“公安文化工作示范点”,我们以此为契机,举行了揭牌仪式暨公安文化工作座谈交流会,积极总结推广基层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三是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形成特色的关系。身处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公安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品味和警营特色。现在,全局许多单位都拥有自己的业余文体特色团队,形成上海公安文化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呈现出覆盖面广、参与率高、警种特色鲜明、工作效益显著的特点。

  五、加强领导,注重投入加大保障力度

  一是注重管理的投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强调针对性、操作性、阶段性和整体性,强调引导性的管理,把结果作为考察管理效果的重要依据。各级公安机关把文化建设纳入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落实保障措施。各级党委也将其纳入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时明确各单位分管政工领导是公安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工部门担负着指导协调的职责。

  二是注重人才的投入。宣传文化干部和业余文化骨干是我们开展文化工作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我们加强培养,先后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讲座,为进一步做好公安文化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吸纳、团结、集合更多的人才。我们还不断扩大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加强文化工作基础建设,正式建立并开通市局文体人才库,制订了文体人才标准,目前,按文化类、文艺类、体育类共登录人才近450名。

  三是注重经费的投入。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公安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各单位把文化建设的经费列入每年预算,切切实实加以保证,特别对基础建设时期的经费有所倾斜。同时也量力而行,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不盲目攀比。

  综述近年来上海公安文化建设的情况,虽然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做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广大民警、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于探索工作规律、提高工作水平,保持公安文化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公安文化的底蕴和发展后劲,实现公安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公安文化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