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文化>详细内容

警察文化

公安文化 重在打造亲民形象

来源:www.cpd.com.cn 作者:罗易祥 发布时间:2006-04-06 17:58:07 浏览次数: 【字体:
    长期以来,公安文化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许多作品在塑造人物、推动当前经济发展,维护和打造平安中国框架模式、探索新时期公安文化发展方向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也应当看到充斥公安文坛的大部分作品仍然在极力追求重特大刑事、腐败,以及经济案件的侦察表现上,或极力叙述新奇的故事情节,或着力渲染公安干警的超凡神功,致使一些影视文化的形象千篇一律、如出一炉,打开电视、翻开杂志,无论纪实、还是小说、或是其它文学作品,此篇和彼篇几乎同出一辙,只不过同一个刑侦小组把原有的故事又换了另一个场景,再加演绎而宜。

    由于上述一些状况,老百姓宁愿看诸如“法制在线”或“举案说法”等一些时政类新闻节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程式化、套路化、脸谱化的东西太多;二是城市公安形象一统天下、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公安形象像后娘的孩子,很难走向重大刊物和影视屏幕;三是部分作品脱离老百姓,说者夸夸其谈、洋洋万字、甚之几十万字,群众看不上。要么故弄玄虚,要么生般硬套,最终成了人们的消遣品,或茶余饭后翻几页,或闲瑕时候看几眼,正所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

    因此,笔者提意,要着力打造亲民形象,建议有三:一是以基层公安干部和农村公安故事为主,推出一批深刻反映农村、农民、农业方面的公安法制形象,从关心最底层、聚焦普通民警开始,精心打造一批老百姓心目中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的公安干部新形象、多视点、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煅造和锤炼,力争塑造出适应我们这个时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影响的人民警察新形象。二是少一些刀枪械斗,多一点轻松快乐、人民警察和老百姓的血肉亲情是任何力量、任何条件都不能割舍掉的,民警马天民在休假日做了那么多好事,同样是事故、同样是警察,换了一个时期,应当更具特色、更有吸引力。不妨让我们的作家下去多走走、多看看,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你会发现,普通警察和基层所室与人民群众离得最近,他们最亲,这中间更多的是轻松、快乐、歌声和笑声。三是注意准确把握警察性格、合理塑造警察形象,警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妖。新时期,应当推出新形象,一些作品里,人物不错,故事曲折、细细品味确也荡气回肠,人性化、理想化的东西已经包容,他偏偏要来一个灯红酒绿,一定要搞它个酥胸露背。有一种说法叫凑戏凑份子,那是指粗枝烂造,总不能为了迎合个别读者和观众就一定搬一段床上戏上去,那样做反而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效果。岂不是画蛇凑足吗?更有甚者,个别作品一味模仿西方手法,极力推出憶想中的神探或福尔摩斯,其结果是不土不洋、不中不西、外国人看了可笑、中国人看了来气。恕不知,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亨特、也有自己超一流的女子特警,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形象是中国式的,面对中国的观众和读者,搬一个不轮不类给老百性、人民群众能接受那才叫怪呢。

    总之,警察文化也要讲求“三贴近”,亲民形象的塑造必须源自于民、深入生活、秉弃浮燥,那是警营作家的本份。

公安文化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