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高质特色警察文化 塑现代文明警察形象
2002年,北京市公安局发生了两起民警严重违法违纪案件。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市局党委认为,涉案民警走上犯罪道路都有一个思想演变过程,其中世界观、人生观扭曲,是非混淆,荣辱错位,是最终导致道德防线崩溃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形成长效机制,建立有效载体,在鲜明的是非、荣辱对比中,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因此,市局党委决定在全局集中开展遵纪守法教育整顿活动,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作为生动、鲜活的教材,以事说理,以理服人。在此基础上,各单位普遍建立了《荣誉志》和《警示志》,将历年的先进典型事迹汇编成《荣誉志》,将历年来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和应当吸取的教训汇编成《警示志》,从而形成有效的荣辱观教育平台,以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
今年以来,全局开展的“执法为民树形象,服务发展作贡献”活动,为拓展“两志”的激励、警示作用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单位都围绕“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开展了大讨论活动,认真查找影响首都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开门纳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边整边改,凡是能够立即纠正的问题,都立说立做、立言立改。“人人是环境,人人树形象,人人作贡献”,塑现代文明警察形象,努力争先创优,已经成为广大首都公安民警的共识和追求。可见,如何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以及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公安政法队伍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从《警示志》和《荣誉志》的设立及“大讨论”活动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突破口,那就是营造一个是非分明、以公平、正义和现代文明为舆论导向的氛围,将民警置于其中,使之切身感受。更进一步说,就是要大力建设高质先进的警察文化,用独具特色的警察文化塑造和展示新时期良好的警察形象。
警察文化是警察组织群体在长期的警务活动中形成的警察意识形态,它是警察思想、警察职业道德和警察价值观的总和,其核心是警察的价值观。警察文化是特定警察制度和社会物质的上层建筑,它是以物化行为为外壳(行为文化),以管理机制为内容(管理文化),以人的价值观为核心(精神文化)而构筑起来的文化体系。
警察公关活动、警察礼仪、外显形视觉要素和各种形象物化的硬件显然对警察组织有重要影响,但通过警察文化建设塑造起来的警察内在精神风貌作用更加重要,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这是因为:警察文化造就的是高素质的优秀警员,正是这样的警员在为警察形象增光添彩;警察文化造就的是警察群体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对警察形象塑造具有深远的意义;警察文化强调的是警察组织在长期的警察活动和队伍管理实践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一旦形成便具有牢固的根基。
警察文化对警察组织成员的行为优化和形象优化的作用在于:它对警察团体内部公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导向力和约束力,并且通过这种途径增强内部警员对警察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然而各种形象要素,无论是内在的基础性要素还是外化的可视性要素,实际上都是人的要素作用的结果。警察形象说到底就是人的形象,警察形象塑造归根结底就是警营一代新人的塑造。
警察文化对警察组织成员的行为优化和形象优化的作用在于:它对警察团体内部公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导向力和约束力,并且通过这种途径增强内部警员对警察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然而各种形象要素,无论是内在的基础性要素还是外化的可视性要素,实际上都是人的要素作用的结果。警察形象说到底就是人的形象,警察形象塑造归根结底就是警营一代新人的塑造。
警察文化是建立在警察机关内部警员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不是通过硬性强制,而是通过软性引导;不是通过权力,而是通过思想;不是通过单纯的法规制度,而是通过信念、宗旨和行为规范,以“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警察群体的公共关系状况。这种软性的控制和管理,虽然没有强制的性质,但是它在每个警察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比硬性强制和管理更为有效,更容易被人接受,更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警察队伍内部团结、提高战斗力和塑造警察内部形象的柔性魅力和威力。
警察文化的核心是警察精神和价值观,警察精神和价值观的培育要通过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和任务来体现,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构建。因此,警察文化在塑造警察形象中应该坚持“以人(警)为本、文化主导、重在建设”的原则,着力在“五立”上下功夫。
(一)加强素质建设以立本。
这里所说的素质,既包括先天具有的人的自然属性,又包括后天经过学习和锻炼形成的人的社会属性。警察的素质是指从事警务工作的警察所应该具备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水平、科技和警务技能的心理素质、纪律作风和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的条件。警察素质是警察文化形象塑造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警察形象塑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加强素质建设以立本。
这里所说的素质,既包括先天具有的人的自然属性,又包括后天经过学习和锻炼形成的人的社会属性。警察的素质是指从事警务工作的警察所应该具备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水平、科技和警务技能的心理素质、纪律作风和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的条件。警察素质是警察文化形象塑造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警察形象塑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要围绕着“五心”(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人民、热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朋友、孝心献给父母)为内容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做人基本准则的教育,从而塑造警察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其次是围绕着“三张合格证”(学业合格证、岗位技能合格证和做人合格证),狠抓警察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警务技能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补习和自修等不断提高警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二)发挥典型示范以立标。
(二)发挥典型示范以立标。
如果说警察价值观是警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内容,那么警察机关的功臣模范、标兵等典型便是警察队伍总体价值观的化身、组织力量的缩影和警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功臣模范和标兵是振奋人心、鼓舞队伍士气的导师,是警察信赖的偶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体现警察群体的价值观念,所以他们才能够为人所不足,行人所不及。他们也许在警察组织中不担任一定的职务,也许算不上高级人才,但他们德高望重,倍受人们的尊重。他们身上体现出社会和警察队伍追求的真谛,处于警察文化的中心位置,对警察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模、标兵是一种象征,是警察心目中有形的精神支柱,是对外展示警察形象的名牌。如果没有警察英模,警察文化就会因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而支离涣散。
因此,在警察形象塑造过程中,要大力挖掘、树立一批模范、标兵等各类先进典型。在树立和发现典型时,首先要善于挖掘典型的“时代美”,要使典型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概括代表警察队伍的时代潮流。其次,要提高捕捉典型的“大众美”。警察工作是平凡的,我们在发现培养典型时要注意他们捕捉朴实无华的美,给人们以亲切之感。再次,我们要注意保持和维护典型的“自然美”。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确定典型,辩证真实地宣传塑造典型,以展示给人们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中的警察和警察群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我们树立和宣传警察典型的根本要求,也是人们乐于向典型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加强规章建设以立制。
(三)加强规章建设以立制。
规章是警察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因此我们在警察文化构建中要切实加以重视。
1、要严格遵守《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各项法律制度,用制度引导行为,强化服从意识,确保警令畅通。
2、要围绕公安部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树公安新风”十条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作程序,简化业务手续,拓宽文明服务功能。当前,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应该建立健全主要领导接待群众日制度,面对面地倾听群众的意见,为群众解决问题。各“窗口”单位应该普遍设置便民留言台、便民椅、便民办事指南和方便群众咨询有关业务的便民电话。对权力集中的热点部门和岗位,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权力分散、职能交叉的“隔离带”,并实行轮岗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度,防范在先、堵漏在前。
3、继续健全和完善各项内外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突出重点,抓好纪律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增强警察文化建设的透明度和广大公众的参与度,提升警察形象。
(四)加强环境建设以立形。
环境是警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警察环境文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影响某一警察群体和个体的文化背景。警察所处的周围环境,会影响他们的各种行为。如果把警察引向某一方向,就必须使警察与环境间的关系有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不是改变环境,就是让警察去适应环境。如果警察与环境经常处于不适应的状态,不仅影响他们的行为,而且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变化。因此,在警察文化构建中,要大力抓好环境的优化工作。一是优化礼仪环境,大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二是优化办公环境,要本着量入而出的原则,美化、绿化、净化、优化各单位的内外环境;三是要营造警察文化环境氛围,公安机关在警察文化建设中要建立具有浓郁政治气息的警察文化。正如当前市局大力宣传的“执法为民树形象,服务发展做贡献”、“树立四个意识、实现四个转变,营造四个环境”及“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及“两志”,在这种大环境的感染下,广大干警更加深刻地领会了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五)加强载体建设以立轨。
警察文化需要有多种载体形式加以表现、升华和融化。不论是哪一种文化,没有其相应的物质承担者,没有其特定的物化形态的东西作为载体,都无法存在和传播。因此,在警察文化构建过程中,要以“展示卫士风采,沟通警民关系,丰富文化内涵”为主线,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通过一些物化的行为“以物示意”,加大警察文化的辐射力。
一是以阵地为载体。要加紧建立警官俱乐部、图书馆、阅览室、警察文化娱乐活动中心、警察英模纪念馆以及警察博物馆等设施和场地,这些设施和场地是警察文化建设的硬环境,缺少这些阵地,警察文化建设就会因失去硬件支持而不能进行。
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警民专题文艺晚会、“警察与人民”演讲比赛、“卫士心声”合唱比赛以及“警苑奇葩”摄影、美术、书法、手工艺品制作展览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使警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启迪和精神的升华。
三是以新闻传媒为载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传播媒体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紧紧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围绕警察文化建设的中心,在电台、报刊开辟警察宣传阵地,以超前的宣传思路、超众的报道常识,抓住热点和警察队伍中闪光点进行宣传,使警察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得到警察和公众的广泛认同,使警察文化建设通过多种载体不断走向深化,并融入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之中。
警察文化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不断建设、调整、完善和提高。要完成警察队伍由经验型、制度型管理向文化型管理的过渡和转变,需要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全面组织实施。
总之,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培育特定的精神。公安政法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用先进文化熏陶干警,培育政法精神。文化建设的魅力,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公安政法精神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先进观念的引导,靠思想灌输;另一方面,有赖于客观存在的影响,靠环境熏染。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通过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把政法先进意识渗透到警察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文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扎实进行。公安政法文化建设取得成效的标志,不仅在于形成政法文化建设理论,更重要的是,这个理论要为广大政法干警所接受,真正植根人心,达成共识,成为思想准则、行为先导。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要靠持之以恒的教育和培养。所以,公安政法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保持力度,常抓不懈。要把赞歌唱响,要使警钟长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