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警察文化建设十大趋势
优秀警察文化的形式是警察管理成功的主要保证和标志。面向新世纪的警察文化建设在发展走向上将主要呈现出十大特征:以人为本;创新与变革;目标及目标教育;科学与民主;组织素质的提高;团队建设;权变管理;学习型警察组织;警务信息化;治安防范社区化等。
警察文化作为现代警察管理理论的新形态,自对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警学理论研究者和警界领导者都非常重视。纵观那些管理成功或失败的警察组织,失败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成功的原因却是共同的,就是具有高素质的警察领导者、警察队伍及其营建的符合本警察组织特点的警察文化。可以说,警察文化仍然是当代乃至未来警察管理发展的主流。未来警察文化建设将呈现出十大特征:
一、以人为本
传统的警察管理偏重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行政命令、纪律规范为手段,强调从严治警。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模式把警员当作“机器人”,缺乏一种“人文关怀”和必要的精神支柱或动力,因而很难调动警察队伍的积极性。传统的警察思想政治工作多侧重于正面的理论灌输和空洞的宣传说教,忽视对警员与警察组织及社会之间的物质利益、人际交往关系的协调。这种“见人不见物”的思想工作因缺乏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必然失去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警察文化建设是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它奉行“人与物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既要依法从严治警,又要从优待警、文化育警。警察文化建设中的“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警察队伍对社会要倡导“以民为本”,即以人民利益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在警察系统内部,警察组织特别是领导者对每一位警员都要给予多方了解、关心、尊重、培养、发展、规范、服务、激励和凝聚等。警察队伍是实施警务工作的主体力量,是警力构成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资源。因此,只有实施适合警察人性的文化管理才最有利于激发警察队伍在警务工作中的创造力。
二、创新与变革
自强不息,革新进取,是中华民族精神贯彻古今的优良传统。它要求人们自强不息、自胜自立;也勉励人们穷则思变,改革图强,应时以变,以开创之势治国、平天下。这种精神不仅铸造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而且激励着中华儿女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奋进。同样,警察管理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警察文化不断创新与变革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彻底改革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警察管理方式和警务工作运作机制,致力干警察管理方式、警务工作运行机制和警察科学技术的创新,摆脱因循怠惰的文化心态,摒弃迷恋传统、求稳怕变、习惯凭经验办事决断的某些情性观念和思维定势,使其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乃至未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条件下警察管理和警务工作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革新进取,警察文化建设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目标及目标教育
警察组织所确立的警政建设和警务工作战略目标,既是对警员的利益吸引,也是对全体警员的行为导向。警察系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警察组织成员首先是对利益的认同,进而才对警察组织目标认同。因此,科学的目标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保障。警察组织一方面要科学确立警政建设和警务工作目标;另一方面还要让全体警员了解这个目标是什么、怎样去实现等。无目标或者有目标不教育,是木可能形成凝聚力的。美国刑事司法学者理查德·N·霍尔登指出:“管理是一种方法,利用这个方法把一批人组织起来,指导他们去达到组织的目的。”
四、科学与民主
在传统的警察管理理论和实践中,警察队伍被当作单纯的纪律部队看待,因而多采用严格的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这种主要以行政命令和纪律规范为手段的专断式管理,实际上把警政建设和警务工作发展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少数强有力的警察决策领导者身上,普通警员只不过是警政建设和警务工作决策的被动执行者,是服从和执行命令的机器人。专断式管理容易抹杀被管理者的个性,扼制其创造性,压抑其积极性,会使决策执行遇到阻力,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并且,由于领导者个人的经验、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因此,必须在保证警令畅通和纪律严明的同时,增强现代警察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警察管理的科学化要求警察领导者必须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管理技术,增强科学决策意识。要求警察组织必须建立高效运转的警察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健全警察决策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外脑的咨询、参谋职能。警察管理的民主化要求确立全体警员在警政建设和警务工作发展中应有主人翁地位,建立有利于全体警员参与警察管理的民主机制。除了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上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把政绩、能力、品行直接与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挂钩外,还应建立鼓励警员参与警察管理的制度,比如警察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必须把各项尝政建设和警务工作改革建立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缜密的反复论证基础之上,要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实践,尊重群众的创造性,及时总结、加工来自基层的成功经验,形成更加切合实际的科学决策并分类予以指导实施。
五、组织素质的提高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组织的竞争。组织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走到一起,干大家共同想干的事。组织的战斗力依赖于组织的成员,组织的战斗力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但是,一个人才基本的警察组织并不一定是具有最强战斗力的组织,即使一个警察组织的所有成员都具有高学历,也不一定能保证警察管理成功和警力增强。这是因为:个人的能力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素质,而组织的战斗力和效率并不仅仅取决于各个成员的个人素质,更不等于个人素质的简单相加,而取决于经过协调整合的组织素质。备受美国学者推崇的《城市警察管理》一书把组织的目的归结为“安排和利用一切人力和物力,以便用一种有效、实在、经济、和谐的方式,使工作得心应手,加快实现既定的目标。”中国现在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产生人才、使用人才的良性机制。现代组织就是要创造这种良性机制,使之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六、团队建设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团队比传统的部门结构或其他形式的稳定性群体更灵活,反应更快。团队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地组合、解散、重组。团队适合需要多种技能和经验、创新性强、任务紧迫的工作需要。要使团队成为高成效的团队,每个警员必须感到自己是组织机构全局的一部分,有实现目标的强烈动机。市场经济和即将进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警察组织对外界必须作出快速的反应,团队建设是最好的选择。当然,为保证警令畅通和纪律严明,防止“社会情化作用”和“小团体意识”,也是警察组织在进行团队管理时所不能忽视的。
七、权变管理
警察管理者所面对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管理的风格也要变化。从对人的管理来看,警察管理者究竟采用哪种方法,一般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下级的个性特点,比如他们的领悟能力、受教育程度、对成就的看法、对独立的要求、愿意承担责任的程度等;二是环境因素,比如警察工作性质。警察权力结构等。如果工作任务模糊木清,警员无所适从,工作型管理方式更有效;如果是日常性工作,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都很明确,关系型管理方式可能更适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是一种情景艺术,尽管没有人人都适用的真理,但这并不会阻止你尽力成为最好的管理者。你不能企图去改变部下的个性特征,但你完全可以去帮助他提高素质。
八、学习型警察组织
未来警察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将警察组织塑造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来的。所谓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的、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伟大的学习团队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所以,彼德·圣吉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能称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警员的素质提高依赖于不间断地学习。同样,警察组织素质的提高关键也在于组织能否不间断地学习,在于警察组织的学习能力能否不断提高。警察战斗力的提高,警察科学技术创新的加速,都要求知识被系统地应用,这意味着知识的传播、生产、创新与应用的对象与范围,由过去的以个人为核心向着以团队、组织为核心转变。建立健全警察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机制,使不间断地学习和提高能力在警察组织内部蔚然成风,这是新世纪警察文化建设的伟大目标。这也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治安工作对警察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九、警务信息化
警务模式与社会形态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两种警务模式,即农业时代的民众自找警务和工业时代的机械化警务。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发展的大变革时代,一种新的警务模式——信息警务正在相伴而生。所谓信息警务,是指信息时代以治安信息和警务管理信息为核心资源,以信息网络为技术基础,以信息化警械为治安工具和以信息化警察队伍为主体的警务模式。当前,发达国家警务工作信息化发展已经给现代警务工作带来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是信息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警力增长的主要源泉;二是信息化正在改变并逐步取代传统的警务工作方式;三是信息化使得警务工作的地域性变得不再明显;四是信息化使得警务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有效;五是警察管理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变化。我国警察部门进入90年代以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警察指挥中心和110报警服务系统等,对提高警察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服务效益,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1999年以来,全国公安警察部门统一实施的网上追逃和网上打拐,战果辉煌,初步显示了信息警务的威力。邯郸市公安局初步建立的“网管机制”代表了未来警察管理发展的一种方向。为加快警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公安部应尽快着手建设全国警察信息高速公路,防止信息化建设的地方割据、盲目投资、资源浪费等弊端。
十、治安防范社区化
在20世纪30-70年代间,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实现了技术装备现代化,并大幅度增加了警察编制员额和财政开支。但并没有有效遏制社会治安的混乱和犯罪率的增长。其主要原因就是片面发展警察技术装备现代化,脱离社区群众,忽视警察素质的提高和警察制度的改革。于是,自80年代起,西方国家开始向中国学习,转而推行社区警务。所谓社区警务就是要求警察深入社区,与群众打成一片,警方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联系,调动多种社会力量控制社会治安,预防和减少犯罪。它与传统的机械化被动反应式警务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一种以良好的警民关系为基础,以经常性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源源不断的社区信息为资源,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主动的工作方式。我国公安警察部门在实施社区警务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是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与运用。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警察现代化建设决不能以牺牲警民关系为代价,任何一项警务改革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警民关系基础之上,多方争取社区公众的了解、支持和参与,才能有效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公民参与执法过程的结果”。
[1]理查德·N·霍尔登(美).现代警察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247.
[2](美)塞缪尔·沃克(美).警察.群众出版社,1989.87.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