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警察摄影家的二十四小时追踪》

恶魔法子英被拿住后那张扭曲的脸;一个普通民警祥和的婚礼。这一张张来自生活瞬间的影像,记录了社会瞬息万变的真实,透过这些真实,我感受到作者心灵上的人文精神。 谋面之后,我才明白,这位警察的人文精神不仅底蕴深刻,更有对人的灵魂的宽容和理解。
警察叫音卫东,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新闻中心副主任,一个年轻人,一个常常跑新闻现场的摄影家。他说,他手里的相机就像刑警手里的枪。因为有了相机,他的生活多彩了,他把警察的生活和警察的灵魂展现给了社会。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摄影家最初的“作品”竟是一个个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对象的存档照片。那会儿,他刚从警校毕业,在收容审查所当管教。上级要建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库,所里的头儿就对他说,你年轻,上过学,照相这事你办。在以后的两年里,他为一万多名收审人员拍了两万多张正面和侧面的照片。就是这些毫无艺术可言的片子给了他最初的人文色彩。他说,遇上那些很不情愿让他拍照片的人,他就想,这些人会不会有冤情?于是就积极协助并督促办案单位尽快查清案件。音卫东的正直和善良让我感动。
音卫东说,1999年元月,发生在肥东县梁园镇非法爆竹生产作坊的爆炸案,他现在都忘不了。闭上眼睛,就是那片坍塌的废墟和那些死伤的生命,其中一个女人就死在他眼前,他是眼睁睁地看着她被第三次爆炸推倒的,女人离他只有两米,他本人也被爆炸的冲击波掀翻在地。第二天,他又去了现场,他看见了两个呆坐在废墟上的孩子。他摁下了快门,把这个瞬间定格在历史的档案里。他说,孩子还小,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痛苦的记忆也许会伴随他们一生。音卫东的这组片子在媒体上刊出了,不少领导都作了批示,梁园地区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的问题被根治。
对普通百姓生命的关注,一直贯穿在音卫东的摄影过程中。早在10年前,他的镜头就瞄准了安康医院(公安机关专门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场所)里的病人。安康医院收治的都是些精神病患者,是许多人眼里的疯子。但在音卫东眼里,他们是社会的弱者,是该同情和帮助的人。于是,他拍下了医生给病人打吊针的过程;拍下了病人们吃饭菜和做游戏;也拍下了病人们对家人的思念。有个病人让他给自己拍张片子捎回家,让他转告家人,他在医院挺好的。音卫东说,那一刻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应该拍摄下这些鲜为人知的生活,通过媒体告诉社会,让全社会都体谅他们,关心他们。他说,拍摄过程中,他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他搜集了几十万字的有关精神病人的资料,通过学习他知道,精神病人如果能够与正常人沟通,对他们的恢复和树立生活信心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全国有1740多万精神病人,其中潜在肇事、肇祸的病人就多达100多万。他说,这些人要是都流落在社会上,那得有多少隐患?后来,他在街上遇上精神病人,总要想方设法地联系其家人,或与安康医院联系。看到小孩围观、打骂精神病人,他都要制止。有人说,合肥的精神病人都是音卫东的熟人。
这些年,音卫东还将他镜头里的人文精神聚焦在死刑犯身上。从2004年8月开始,他计划拍摄10个死刑犯的最后五小时。目前,他已经拍摄了4个。他说,从死刑命令下达到执行有5个小时,5个小时后,这个死刑犯的生命就终结了。他拍摄这个主题,是要通过挖掘死刑犯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的所思所想所恋,给活着的人以警示。人犯了重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时只要你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也会把最后想说的话告诉你。音卫东给我讲了他拍摄死刑犯黄镇的最后5小时的感触。
黄镇30岁,喜好赌博。2004年8月,本来和妻子说好要给妻子几千元钱,可钱被他输掉了。第二天,妻子要带钱回娘家,可黄镇没钱给妻子了。当天晚上,他就想杀了妻子了事。他用刀捅妻子时,妻子大叫,惊醒了熟睡的女儿,黄镇又一刀杀了女儿。于是,黄镇被判死刑。2005年元月25日,黄镇被执行死刑。
音卫东问黄镇,为什么杀了妻子还要杀女儿?黄镇说,他和妻子都会死去,孩子怎么办?不如杀了。黄镇还告诉音卫东,他不是一刀就把妻子杀死的,妻子醒了后,就那么盯着他,妻子和他说,我嫁到黄家就是你黄家的人,生是,死也是,你为什么要杀我?听了妻子的话,他后悔了,打了110。音卫东说,黄镇的话让他想了很多,对待罪犯,真实地反映他们的情感,比一味地宣传他们的罪恶和描述犯罪手段更有教育意义。因为发现别人的真善美,才能激励自己的真善美。
那天,音卫东的镜头记录了黄镇的最后时刻:黄镇在死刑通知书上捺手印;管教民警与黄镇的最后谈话;黄镇的最后午餐;黄镇与同监室的狱友告别;黄镇被押往刑场。音卫东在黄镇走向死亡的片子下写道:每一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直至死亡。我相信,黄镇拖着重镣走向死亡的背影会给所有的生者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冲击。
音卫东影像里的人文精神表现的是一个新时期警察的观念,这个观念告诉社会,警察不仅是国家机器,更是血肉之躯,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常人的痛楚和辛酸。
相关链接:合肥晚报:三个人De大练兵
采访时间:
2004年6月28日
采访地点:
国家级贫困县最偏远的派出所
——长丰县公安局沛河派出所
采访事由:
派出所3个民警如何大练兵
采访人:
音卫东 许敏河
埂下,两排低矮的平房。
墙壁已经斑驳不堪,到处是漏雨的痕迹,然而室内窗明几净,各类摆设有条不紊,一尘不染。尤其是那满园沁人的绿色,有的已悄悄地“侵入”到室内,让人忘却了七月的骄阳。
地处偏僻的长丰县公安局沛河派出所只有3名民警,辖区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22000人。警力严重不足,经费也异常紧张。为解决经费不足,派出所民警自己垦荒种地,竟也耕出满园绿色来,不仅解决了值班吃饭问题,也美化了办公环境。派出所仅有的一台空调装在群众常来办事的户籍室内,也根据着经费状况时开时停……经济上的窘状、位置上的偏远并没有影响民警们的工作热情,各项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民警们笑称道:“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沛河派出所有着农家庭院式的宁静,一条红色的大练兵标语是派出所目前最惹眼的装饰。大练兵活动开展后,他们积极投身到练兵活动中。每天早晨6时,全所三名同志都到派出所旁边的河堤上进行一个小时的晨跑,每天下午他们都抽出时间进行理论及业务学习。工作之余,大家用自制的器械进行锻炼。一段时间下来,民警们都感到收效很大,业务水平、身体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前些天,辖区的沛兴村张河水库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因为偏僻不通车,民警们只得踩着乡间泥泞的道路徒步前往。事情很快处理完毕,回来时烈日当空,他们来回走了十六华里。同去的乡干部累得疲惫不堪,望着步履依然矫健的民警,他们直夸派出所的同志体力好,民警们不无自豪地告诉他们:“这就是大练兵结果的体现!”
![]() 陋室既偏又小,但民警们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不减。 |
![]() 热情的服务给在七月骄阳中前来办事的群众带来了丝丝清凉。 |
![]() 业余时间捧起书本是民警小杨最惬意的事。 |
![]() 人少更要一警多能!服务群众的本领人人要过关! |
![]() 为鼓励大家,所里决定给大家一人买一套运动衣,价值26元。这也是大练兵活动中所里唯一配发的物品。可在偏僻的沛河愣是买不到同一种颜色的,虽然所长孟祥庚很是遗憾,但在摄影师的镜头里却有了另一番风景。 |
![]() 设备虽然是土造的,但思想不落伍,行动不滞后。 |
![]() 练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为了更好地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