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摄影>详细内容

警察摄影

《烽火公安》纪实摄影(1)

来源:policeym.blogchina.com 作者:魏代欣 发布时间:2005-02-15 20:55:00 浏览次数: 【字体:

 

                                         序《烽火公安》
                                                  杜元明

     正当秋风染红大地、金色丰收的喜悦充溢华夏之时,我们迎来了人民共和国五十五岁生日。五十五年风雨历程,中国人民昂扬奋进,成就辉煌。
    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振兴,靠的是众志成城、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幸福来之不易。生活在现今时代的人们,怎能忘记曾经在艰危之中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和公安前辈所作的牺牲奉献?当我们翻开抗日战争的史册,回首沂蒙烽火公安的战斗岁月,我们不禁心潮澎湃,充满了对公安前辈的敬仰之情!那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分局建立了以沂蒙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压迫求解放的火种熊熊燃烧。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1938年,坚守在沂蒙根据地的中共山东分局建立社会部,各地公安保卫机构从此在战火硝烟中逐渐完善。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里,为保卫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公安队伍作为重要的地方武装力量,同敌人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到建国前后,大批沂蒙公安人员遵照党中央的指示,辞别亲人,南下北上,支援各地,投身于新中国人民公安机关的创建发展事业,在祖国大地上处处留下了沂蒙公安儿女竭诚奉献的足迹。
     今天,一个来自沂蒙山的警营摄影师魏代欣,怀着对革命前辈的崇敬心情和历史责任感,踏上了漫漫的寻“根”之路。他站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思想高度,选用社会纪实摄影的宣传视角,独辟蹊径,积极主动地为建国前沂蒙公安这一革命群体拍摄肖像。从2002年开始,他行程万余公里,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登门采访拍摄到了近百位尚健在的公安前辈,并用短小精悍的文章记录下他们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汇集成这本沉甸甸的《烽火公安》摄影集。
      为了传承弘扬沂蒙革命精神、培育公安新人,亦为了开掘和积累公安文化资源,把相机镜头对准建国前的沂蒙公安这一革命群体,用艺术手法进行史料的抢救性的总结回顾,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当我了解到,为拍好《烽火公安》摄影专题,魏代欣同志购置了最适宜环境肖像拍摄的专业中画幅相机等摄影器材,两年来他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休闲时间,走南闯北坚持四处寻访。作为革命老区最基层的一位公安宣传民警,这种执著的信念实在难能可贵,我不禁为他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所深深感动。
    《 烽火公安》是沂蒙公安光辉历程的一个横截面,它不仅仅是一部难得的公安文化艺术作品,也给社会学和历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鲜活素材。它以人性关怀的理念和角度展现了建国前沂蒙公安这一革命群体,摄影师运用朴实的摄影语言,使受众在观看时呈现一种与老公安眼神对视的状态,达到思想情感的互动交流,这本身就颇具创意。我以为,作为运用影像的力量传承革命精神的艺术行为,《烽火公安》不啻是对当代公安文艺表现方式所作的可贵的探索与尝试。
      据我所知,近年来,上海、北京两市公安局先后建立了公安(警察)博物馆,江西瑞金革命老区重建了苏维埃国家政治保卫局旧址,各地公安机关纷纷设立了公安文物史料陈列馆(室),如果说,这些都是公安文化的载体,那么,《烽火公安》则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安文化的活化石。这些文物、史料、照片所体现着的不朽的公安精神,必将激励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公安人高歌猛进、永往直前。正是因此,它们是非常宝贵、值得珍存的。
      是为序。
                                                      2004年9月18日于北京


     杜元明: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公安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

                  

      戴子彬,1922年5月出生于新泰县燕家庄,全家给本村大地主家做雇工为生。父母节衣缩食供应他到乌珠庄小学读书。戴子彬自幼老实腼腆,学习刻苦,被乡邻称为"大姑娘"。日寇侵略山东后,他被迫辍学回家,跟随父亲给地主当佃户。1938年5月,八路军四支队驻防该村,帮助佃户收割麦子,进行抗日宣传,戴子彬心中从此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39年1月经本村张林介绍入党,组织民兵站岗放哨送情报。党组织陆续派他参加了鲁中社会部和沂蒙专署举办的培训班,听取了社会部长朱玉干和专署公安局长朱礼泉的授课。
      逐渐锻炼成熟起来的戴子彬担任了岔河区公安员。当时,杨家庄有个恶霸,养着一批武装家丁,修筑有碉堡圩子,经常出来对附近群众奸淫掳掠。区中队和独立营进行多次攻打未果,独立营教导员也在战斗中牺牲了。1941年,东进支队驻防至此,团长田大军和区委书记商量,下决心把它端掉。夜里,戴子彬带领部队来到圩子前选好位置,部队的一匹骡子驮来迫击炮,一炮就将碉堡轰倒,战士们顺利攻下城堡,彻底铲除了这个祸害四方的毒瘤。
      1948年,戴子彬参加了华东建大二校的集训学习,结业后不久南下到浙江宁波,负责筹建宁波公安学校,培养地方公安干部,后调浙江省公安厅担任政治部副主任,1960年调江山水泥厂当了十年的党委书记,后调任*省委办公厅秘书处长,1982年离休。

                   

      周德法,1922年出生于沂水县庙岭村。1944年,沂东县公安局长王培杰把他选拔为玉皇山区公安员。当地敌我斗争形势复杂,除了同明处的日伪进行斗争,还有许多敌特分子潜伏在区干部当中,其中区武装干事陈淑召就暗中与国民党特务头子刘志仁勾结,使我基层党组织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这个叛徒后来被公安局处决掉了。周德法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公安员的责任感,用他的话说:"就是天天搂着敌人睡"。
    1947年,他在寨西区担任公安员。秋季的一个夜晚,他带领民兵在圣母冢村伏击国民党军队时,右小臂被敌人的子弹射穿,由于神经坏死导致手指功能丧失,被鉴定为三等甲级伤残。
    1950年他被选为永太乡长,以后相继调到供销社、税务所等单位工作,1976年在沂南县葛沟镇采购站离休。现在他和老伴居住在临沂市*开发区,他的三儿在这里承包了一个山坡,建了个特种动物养殖场。

                   

      李文义,1923年9月10日出生于沂水县*村,家中靠卖豆腐维持生活。1945年1月,沂中县委书记高富顺回家探亲,把他领到县公安局当了兵。
    日本鬼子投降了,国民党特务头子刘志仁还盘踞在这里,杀害我基层干部,破坏人民政权,沂中县公安局针锋相对地与之展开武装斗争。1947年11月,县公安局获悉,盘山上经常有武装特务活动,对我工作人员造成威胁,公安局决定铲除这群祸害。
    这天清晨,李文义、孙士仁等四名精干的侦察员乔装打扮,统一穿上国民党军队的服装,戴着礼帽、眼镜,背着美式冲锋枪,来到盘山伪保长李庆合家中,自称是特务头子刘志仁的手下。伪保长赶紧煮了俩鸡、拿了一条烟招待。时间不长,8个特务背着小马枪走来了。伪保长赶紧招呼:"快来啊,有几位先生早到啦"。眼看这伙特务走到了门口,侦察员孙士仁还在装模做样的训斥这伙特务。李文义一着急憋不住劲了,伸手就夺身边一个特务的长枪。侦察员们见状,立即端枪开了火。这特务也急了啊,枪口捅在李文义肚子上结果一勾勾了个哑巴子,李文义抬起冲锋枪一梭子子弹出了膛,把这特务的肠子都打出来了。两三分钟就结束了战斗,当场打死6个,活捉了2个,缴获了7支枪,侦察员无一伤亡。后来公安局开会批评了李文义,说他"惊惶失措"。
    淮海战役期间,李文义带领支前民兵参加战斗,在泰安遭敌人袭击负伤,伤好后调到沂水专署公安局三科工作。1953年参加省公安总队的文化学习班,结业后分配到临沂公安大队,1954年转业回原籍,一直干了三十多年的村支部书记。现在他和老伴经营着一处果园,还管理了一个花卉大棚。

                  

      申焕德,1921年生于沂水县宅子村。1940年9月入党,1944年到沂南公安局担任侦察员,后调鲁中南公安局,曾在各地以职业点为掩护,从事秘密情报工作。1981年在沂南县公安局离休。
    1948年夏天,26岁的申焕德按照上级指示,来到新浦开展情报侦察活动。他改称姓付,开了一家"申建鲁客栈",平时身着大褂长袍,头戴礼帽,俨然一副商人模样。经过连续两个多月的侦察,他盯上了一个国民党特务组织,很快掌握一个名叫石富恒的活动情况,并迅速将情报通报给新浦公安局和武装部,制定出了一套"引蛇出洞"的擒敌妙计。
    7月20日中午,申焕德腰里别上一支驳克枪,穿上长袍,以题写客栈新匾额的名义,前往邀请石富恒。见"付老板"登门造访,石富恒不知是计,随带二名随从跟"付老板"一块走进了"申建鲁客栈"。申焕德招呼一声"伙计,快去炒几个好菜!"约摸过了20分钟,喝了几杯茶水的石富恒刚要起身,申焕德一把将他摁在椅子上,用手枪顶住他的后脑勺,断喝一声:"石富恒,你还想溜吗?"刹那间,几名公安人员举枪冲进来,迅速将特务控制起来。大惊失色的石富恒抬头看看申焕德:"你不是......付老板?"
      "告诉你,我是鲁中南公安局侦察员申焕德!"
      经审查,石在1947年底被国民党委任为"剿共独立营"营长,该特务组织被查获后,我公安人员在其家中缴获出短枪7支,子弹1000余发,还有银票、委任状等物资一宗。1949年初,特务头子石富恒等反革命分子被人民政府处决。
    申焕德老人说起自己的公安工作经历,告诫现在公安局工作的孙子:"要想当一名好公安,就要心细如发,勇猛如虎,听党的安排,才能完成好任务"。当谈起自己的晚年生活,他对我们说:"寻思寻思,革命一辈子,没死了,也享福了,咱该满意了"。

                   

      陈世业 ,1926年2月出生于沂水县葛沟四村。在他年幼时,爷爷在葛沟街上卖大饼挣点钱供应他上小学。1938年的一天,爷爷在街上看不惯日本鬼子强抢豪夺,与他们争执了两句,被鬼子和汉奸打成重伤不治身亡。乡亲们义愤填膺,抬着陈世业爷爷的尸体到国民党的沂水县政府去告状,却被官老爷踢出了衙门外,父亲因此受刺激疯了。1944年,陈世业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参加了民兵,并担任了村公安员,不久又任葛沟区公安员。
    1947年6月,国民党主力和还乡团卷土重来,沂东县解放区沦陷,区干部被迫撤到滨海地区。陈世业随部分侦察员趁夜晚返回辖区了解敌情,群众都向他们哭诉敌人的暴行,有个村子的女党员被敌人脱光衣服绑在树上,轮奸后又用刺刀刺死。侦察员们强忍怒火安抚群众,摸清村里的坏份子,当晚就将一个告密的汉奸就地枪决了。 
    建国前夕,陈世业随部队到达浙江省临安县,组建公安局并担任侦察股长。1949年4月,国民党残匪十八支队还盘踞在大王山一带。有一次,陈世业和县工作组几个人在大王山被这伙土匪包围了,他们三个人爬到了山顶,其中一名区干部还不敢扔手榴弹,只有陈世业持驳壳抢,一名排长扔手榴弹,抵抗了半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来终于解围。
    新中国成立后,他陆续担任过浙江省安吉县公安局长、桐乡县公安局长,1954年到华东公安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浙江公安厅一处任副处长,1958年"大跃进"期间相继在绍兴铜矿、龙游硫铁矿担任负责人,次年调任公安厅劳改局副局长,文革后,他担任过浙江省公安厅治安处副处长、政保办处长等职务,1985年离休。 

 

 

                  

      李玉山至今还不清楚自己的具体生日,户口薄上的1916年2月12日是他老婆王彦凤给填的。他幼年时随父母在南方讨饭,母亲因病客死他乡。父亲推着小推车,这边驮着妻子的尸体,那边驮着还不懂事的李玉山,回家安葬。后来李玉山寄养在姑姑家,父亲又出去逃荒要饭,从此杳无音讯。1943年李玉山参加了费东县公安局工作队,由于作战勇猛,很快就提拔为公安队指导员,1944年他和方城妇救会长王彦凤结婚。
    1946年春天,上冶区公安员姚贵良在河西开会时,被坏人告密。国民党王洪九的突击大队长"张大嘴"率众携带两挺重机枪将此村包围,决意捉拿姚贵良。蒙山县公安局获悉后,副局长王汝宪带领公安队40余人,带六挺机枪前去解围,当时李玉山担任班长兼任机枪手。战斗异常激烈,李玉山的机枪压弹员是新战士小孟,他第一次参加战斗,胆小畏缩跟不上队,影响机枪射击效率。李玉山气得大骂,狠狠的批了他一顿。由于我方指挥得力,很快将敌人赶到河南边,我方无一伤亡。敌人丢下一具尸体,抬着四个伤员狼狈逃窜。姚贵良被成功解救出来,安然无恙。压弹员小孟经过多次锻炼,素质也提高了,以后他升到独立营并提拔为干部。
    全国解放后,李玉山调到沂水公安处工作,他主动向组织要求回家照顾家庭,现居住在费县*村。说起他的两个孙子颇感自豪,他们一个在北京当兵给首长开车,一个考上了大学。

 

 

 

 

                   

      李锦庭,1920年11月15日生于沂水县小河村。1940年就秘密担任村锄奸网员,经常和沂临边联县公安局长娄家庭联系。1941年,县委派他到驻在西桃花的县大队送信,考验了他两次,就吸收他入党了。他在村里担任民兵指导员,发展党员、拥军支前。1945年担任了区公安员。
    河南区南边不远的茶山驻着国民党据点。有一天,他和部分民兵在朱里西河洗澡,不料被茶山的敌人包围了。听到枪响,队长陈纪先老练沉着,他立即命令大家不穿裤子先摸枪。这地方河沿是石梁,利于隐蔽,敌人不敢靠前,只是在远处枪炮齐鸣疯狂叫嚣,妄图把民兵赶到开阔地。大家看透了敌人的诡计,在原地坚持抵抗。多亏县大队听到枪声后,转到敌人后面突袭,这才给光屁股民兵们解了围。
    1946年,他调到青驼公安分署所,在齐斋所长带领下,继续和附近的国民党顽固分子开展武装斗争。淮海战役期间,他带领民兵配合部队支前。1948年全省公安在惠民县大集训,结业后他分配到昌潍保安司令部剿匪。
    济南战役打响了,李锦庭等公安干部组成青龙区公安局班子,随部队进入济南城清剿余匪。千佛山还正在战斗,正好下了一场雨,敌人的尸体都塞满了小清河,一个个被水泡的煞白。两个月后,他又调到刚刚解放的徐州任公安分局治安股长。
    建国后,他历任徐州市贾汪区公安分局长、区委副书记、区长等职,徐州地市合并后,他任*区委书记,于1982年离休。

警察摄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