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保留影像 一个人见证的9·11

5年前,9月11日,Joel Meyerowitz被远在纽约的爆炸声惊住了。几天后,他赶到现场,举起相机,警察一声发喊:犯罪现场,禁止拍照。因为这一声发喊,5年后, Phaidon得以出版了Joel Meyerowitz的摄影集,《后果》。
这是一个被“美国梦”烙印过的摄影集。官僚机构的一声发喊提醒了Joel Meyerowitz:正在发生的历史被禁止纪录,未能亲历灾难的美国后代,将何以理解9/11?几天后,他设法进入了废墟中心,并且在那里持续拍摄了9个月。
“禁止拍照!”,对一个相信“没有照片,就没有历史”的摄影师,这声发喊使他重温了官僚体系垄断信息的现实,然而也可以催生纪录历史的激情。这种激情基于一个历史观念,诚如Joel Meyerowitz所说:个人的声音不能在历史中缺席。
“没有照片,就没有历史”,是一个专业人士的价值判断;“个人不能缺席”,是一个社会成员的历史观念。两者何其重要。Joel Meyerowitz认定身在历史之中、并且为历史工作。很多人大概会因此想到,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绝非出于偶然。
禁令成就了Joel Meyerowitz,他是惟一一个进入爆炸中心工作的摄影师。而他实现了自己的初衷:为历史保留影像。我相信,没有某个伟大灵魂一瞬间附身Joel Meyerowitz,他也不是被挑出来承担“天将降大任”的“那个人”。官僚体系往往难免因庞大、机械而颟顸,在历史的关头,社会舆论容易被激情所歪曲,这时候,独立、理智健全、富有历史感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国民,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爆炸发生不久之后,美国政府调整了立场,请Joel Meyerowitz展览废墟中拍摄的照片。这不是追认他工作的合法性,而是肯定人们在他镜头前表现出的勇气、决心和团结精神。
但是,禁令带来的恶果,并没有被Joel Meyerowitz的工作抵消。9/11是所未有的巨大拼图,那些构成拼图的图案却少得可怜。5年过去了,9/11的历史仍然是偏狭的。它对世界的改变如此之大,我们不能满足于Joel Meyerowitz提供的照片。大多数摄影师被排除在警戒线外,其中就有正在纽约开会的玛格南。这个损失无可估量。玛格南不是历史完整的保证,我是说,“个人的声音不能在历史中缺席”,“个人”不是“一个人”,也不应该是“某个人”,理想状态下,它应该是“每个人”。尽管这样的历史,从来没有存在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