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教育>详细内容

警察教育

“公共安全学”学科建言

来源:中国普法网 作者:王彦吉 发布时间:2005-02-11 17:01:33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期,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提出创建独立的公安学大学科,在理论界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响。很多学者认为无论是从西方的警学研究,还是从我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延伸和未来需要等方面来看,建立独立的公安学大学科体系是历史的必然,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今年“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就这个问题提交议案,有关方面更是希望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一、构建“公共安全学”学科的时机已经到来

□非传统性安全问题激增导致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更大关注

“公共安全学”学科至今尚未形成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社会长期面临着传统的安全问题,而传统安全问题的危害性和影响力远远小于人类对生存和发展的追求。

人类社会之初,人们面临的最主要的安全问题是饥饿、疾病、野兽的侵袭和自然灾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安全问题又延伸到生产领域,如工业过程安全、化学危险品安全、火灾安全、爆炸安全、矿山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以及核安全等。但这些安全问题在技术和制度层面具有很大程度的可控性,换言之,这些符合自然规律的传统性安全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和完善制度得到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问题的社会化倾向日趋明显,许多传统的技术性安全问题由于渗透了复杂的社会原因使得安全问题向着非传统性异化,传统意义上的可防性安全问题变得难以捉摸,非传统性安全问题的破坏力和影响面在不断增大。应该说,面对新时代,安全问题不仅是政治家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关乎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

□“安全现象”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独特现象,任何学科均不能承担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任务

一个学科之所以能成其为独立的学科,就在于它对某种相对固定的社会现象进行专门研究,而这一社会现象又是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曾涉及或不能完全涵盖的,并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

从目前已有的十二大门类学科现状来看,一些学科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对相关的“安全问题”也进行过一些零星的、分割式的研究。按照目前的学科设置状况,不可避免地将本来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社会现象“安全问题”分割得七零八落,而各学科对“安全问题”的研究重自然规律轻社会规律的痕迹也较为明显。照此下去,很难做到整体把握“安全问题”的本质性规律。

□不同领域对各自相关的“公共安全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为构建“公共安全学”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公共安全学”学科已经有了雄厚的基础条件。除了上文述及相关学科介入“安全问题”学术研究的事实,社会各个领域对“安全问题”的工作研究和实践活动也相当丰富,这些都为构建“公共安全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公共安全学”学科地位及其学科体系的初步设想

□关于“公共安全学”学科地位构想

从学科形成的自身规律看,对某种普遍的相当独立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是形成独立的学科门类的前提,“公共安全问题”应该符合这个条件。面对“公共安全问题”日趋重要的现实,发展这一学科可以考虑两种方案。方案之一:增设一个“公共安全学”门类,以最大限度地推动该学科的发展;方案之二:将“公共安全学”定位为一级学科,归属为管理学门类,因为“安全问题”说到底与管理密切相关,较之与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等学科门类,“公安学”虽然与法学也有某种相关,但很多方面问题并不属于法律范畴,如,自然灾害问题,地区冲突问题,国家间冲突问题等等。

□“公共安全学”学科体系初步设想

所谓学科体系就是对某一学科的分支学科进行的逻辑整理。由于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分支学科进行分类,所以一门学科的学科体系从来就没有统一的定论,更何况随着一个学科分支学科的不断增加,其学科体系也会发生变化。对“公共安全学”学科体系的分析也只能是初步设想。

如果从安全领域角度划“公共安全学”学科体系,它将包括:国家安全学(安全领域之一)、公安学(安全领域之二)、生产安全学(安全领域之三)、环境与生态安全学(安全领域之四)、自然灾害安全学(安全领域之五)、公共卫生安全学(安全领域之六)、信息安全学(安全领域之七)。

目前公安院校的学科基本上是围绕着国家安全、公安和信息安全等领域设置的,应该说,涉及这些安全领域的分支学科较为完善。

公共安全学科体系是个大系统,涵盖了主干学科、分支学科、交差学科和边缘学科,我们虽然不能将公共安全学科体系及其所属学科视为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的学科,但公安机关是从事公共安全工作的专门机关,因此我们应该以公安机关为主体,整合其他安全部门的力量,联合攻关,互通有无,精诚合作,为构建“公共安全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科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