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教育>详细内容

警察教育

论公安应用性心理训练的原则

来源:公安教育网 作者:林廉锐 发布时间:2005-09-18 16:38:46 浏览次数: 【字体:
   应用性心理训练是根据公安业务的实战性,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有关技术,针对特殊情景下心理素质的需要所进行的操作性训练。进行公安应用性心理训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难度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要搞好心理训练并确实达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一、心理训练必须以提高参训人员职业心理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目的
    搞清楚参训人员的具体层次和通过受训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程度,以及心理素质水平,是进行心理训练的首要前提,也是确定心理训练内容和心理训练方法的基本依据。紧紧把握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和职业技术技能程度这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明确心理训练的
目的和方法,就抓住了训练的关键。
    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训练计划,首先得按受训层次将受训人员要达到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技能 程度加以分类、量化;其次定出具体目标,划分训练阶段和训练“时节”;然后再确定心理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最后还必须定出评估训练效果的测试、考查方法。只有做到训练目的清楚,重点突出,训练目标要求具体而明确,训练方法恰当适量,组织实施严密并能进行效果评估,才是好的训练计划,才能达到良好的心理训练效果。
   二、心理训练必须通过行为训练来完成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心理 发展的这一基本规律,决定着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只能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发展和提高。心理的外在表现是行为,而行为的性质、表现及环境和情景对行为方式的影响,又能直接影响和促进心理的发展变化。因此,特定的行为训练既是一种技能训练,又是一种与特定行为训练相适应的心理训练。
    公安专业心理学作为应用理论,要想将其知识内容转化为学员的职业心理素质和工作应用技能,也必须进行心理训练。而心理训练的特殊性在于它根本不可能脱离行为训练而单独进行,而要通过行为训练来完成。
    但是一般单纯的行为训练并不能完全代替心理训练,两者的训练侧重点不同。行为训练强调行为的职业规范性、活动程序性、动力习惯性和实用有效性。而心理训练则强调主体在特定环境与情景条件下的心理适应性、灵活应用性、及时调节性和综合控制性。从训练过程来看,心理训练隐含于行为训练之中,必须通过行为训练来完成。从训练效果和实施方法来看,是否强调心理训练并突出心理训练的特性,差异极大。单纯的行为训练大多注重操作过程而缺乏环境与情景变化,忽视对变化的环境与情景的适应性锻炼,导致心理状态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情景刺激,掌握的技术技能难以正常发挥或完全不能发挥。而只有既重视行为训练又特别强调心理训练,尽量创造或安排接近实战环境与情景条件的变化,刻意追求行为训练特性与心理训练特性的融会贯通,努力达到在变化的环境和情景中技术技能的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才能使训练达到优良效果,才能形成职业化的高水平心理素质和综合技术战术能力,进而适应公安实践的要求。
    三、心理训练必须与公安专业其它学科相结合
    进行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受训者在执行公安任务过程中,能够根据任务的特点和性质要求,达到行为与心理相适应;能够将心理学理论与公安其它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受训人员的综合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解决公安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进行公安应用性心理训练,就其训练内容来讲,来源于公安各专业学科,受各专业学科知识内容、要求的制约和影响;从训练的作用看,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有效地渗入各专业学科,可使受训人员公安专业学科知识技术掌握的熟练应用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并产生积极的作用;再就训练的方式来讲,心理训练实质上是与公安各专业学科知识内容和技术技能紧密结合的行为训练,并通过行为训练获得丰富的、特殊的心理体验及专业处置经验,达到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环境情景、心理适应性、当前任务的行为要求等多方面的综合统一。由此可见,公安应用性心理训练不能单纯局限于心理学科,也不可能脱离公安专业其它学科而单独实施,只有与公安业务的专业学科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出心理训练的特殊意义,才能使心理训练具有职业操作性,才能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和效果。否则,就会失去基本依托,成为无源之水,变成一句空话。
    四、心理训练必须尽可能地接近实战条件
    要进行心理训练并突出心理训练的职业特性,就必须使训练环境、内容、方法尽可能地接近实战条件,因为实战状态下所需要的行为要求最符合心理训练所强调的特性,而且在实战或近似实战条件下由心理适应性、灵活应变性、及时调节性、综合控制性等构成的心理素质水平会直接制约和影响公安职业行为训练的特性(包括职业规范性、活动程序性、动力习惯性、实用有效性)是否能够正常发挥。所以,从公安不同工作任务的实战条件、执法过程、经常遇到的现实复杂环境和情景出发,尽可能地使训练设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等接近实战条件,并相应增加情景变化因素,是进行心理训练应把握的重要原则。
   由于经过训练和未经过训练相比较,在知识、体验、经验、技术技能应用、职业行为规范、案件处置方式和整体素质水平及受训系统性、全面性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在基层实战部门干过多年的干警,参与受训与未受训之间的差别也很显著,故在公安院校内按层次对学员进行近似实战条件下的系统的公安应用性心理训练势在必行。
   五、心理训练必须符合教学特点,具备教学操作性
  公安应用性心理训练虽然可采用多种形式,可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干警及指挥员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组织实施,但就学校教学而言,则必须符合学校的教学特点并具备教学操作性。
    当前公安院校正规化教育在教学科目、内容、时限、计划安排等方面均有很强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强调循序渐进,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全面,突出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及指令性规定和正规化考试,以及各专业学科普遍存在缺乏操作性训练的现实状况,使心理训练赖以存在的行为训练严重不足,公安应用性心理训练遇到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确定训练方法上难度很大。
   公安应用性心理训练,作为公安院校教学训练的一个薄弱的环节,怎样才能使教学贴近实战,并使心理训练贯穿其中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训练时,既要在组织和实施行为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尽量近似实战条件,又要适应学校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既要与其它公安专业学科的教学密切配合,突出操作性的训练特色,又要强调突出心理训练的独特性和效果;既要考虑将具体训练按教学课时、训练人数、训练条件加以有机结合,合理组织,又要考虑实际操作程序的完整性、系统性、有序性和实效性,以及训练效果的评估检验方式和其可靠性程度。只有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时限、训练条件、训练组织等具体操作方式上,符合学校教学特点和现状,才能使公安应用性心理训练得以
真正实施。
心理 训练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