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教育>详细内容

警察教育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公安专业第三专科教育训练模式研究报告

来源: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作者: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课题组 发布时间:2005-07-03 19:25:07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公安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安院校实施大调整,公安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百万民警培训工程得到高度重视。作为培养和训练警察的主要阵地的公安院校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而很有必要创新公安教育理念,结合各地的特点和需要,转变办学机制,实施教育战略转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警察教育训练新模式,已成为公安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院校所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 先进教育理念对公安教育创新的深刻启示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因素,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因此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种新型的创新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在知识经济中也相应地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显然,因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带来的社会重大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要求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也必然面临一次观念、内容、形式、技术、方法、评价的全面变革。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的重要启示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进新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终身学习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定位。教育的使命不再是仅仅传授给学员一些固有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其新型、健全的人格,成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新型人才。“五个学会”已成为教育的基本支柱,反映了21世纪对教育的需求,反映了教育从原有的局限性向新世纪新目标的转变。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提出“能力建设”的概念,明确强调:要注重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和培育,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及其正确发挥,这已成为我们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藉以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实践证明,以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必须进行改革。纵观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移,教学方式也在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习者认识活动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转变。西方国家职技教育推行的CBE教育体系和双元制教育模式就是这方面改革的范例。美国制定了美国青年能力要求的五个方面:一是有效分配资源的能力;二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三是获取、评价、处理、组织交流信息的能力;四是驾驭系统的能力;五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的能力。
    日本提出要发展在复杂技术社会里承担领导重任所必需的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德国提出要培养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能力。我国的素质教育则提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实质上就是解决“重知轻能”的问题,树立“能力为本”观念,实施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需要。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实战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作为培养警察专门人才的主阵地,尤其应该树立能力为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这也是由警察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公安机关作为刑事执法和治安行政管理的专门力量,面对日趋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面对日趋复杂的违法犯罪现象,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训练一支具有素质高、能力强、知识广等特点的警察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公安教育强调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特殊意义。如果在人才培养上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走出一条新的途径,如果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那么,公安教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甚至失去存在的依据。所以,面对历史性的机遇,我们不能笼统地或仅仅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思想,而必须从时代特征和警察特点上赋予其实质内涵。也就是说,应当从警察的构成要素、警务运作机制和警察教育训练规律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上,探讨和分析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思想对公安教育的指导意义和指导作用,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中去,积极探索警察教育训练新路子,尽快培养和训练适合新世纪时代特征的、适应上海警务运作机制需要的公安应用人才。
  (二) 社会治安形势和现代警务机制改革对公安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社会治安和治安管理对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社会治安情况日趋复杂,跨国犯罪、智能性专业化犯罪、流窜性犯罪、黑社会犯罪等明显增加,出现了许多计划经济时代所没有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二是治安管理的对象、内容和形态发生变化。由于人口流动量高速增长,户口管理机制受到很大冲击,原本严密的社会控制、防范机制变得疏松,作用减弱公共场所日趋复杂,治安问题增多;特种行业出现许多新的特点;机动车辆大量增加,交通管理日趋科学化。新的管理内’容增加,范围扩大,任务加重,特别是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行业的出现,给治安管理提出了无法回避的新问题。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合为一体。治安管理必须直接保护、服务于社会,必须协助、保障其他行政管理,必须直接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这些特点足以证明治安管理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社会管理系统工程,具有多项业务交叉、信息和知识密集、综合管理为主的特征,其管理模式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实现其高效、有序的目标。三是公安警务机制改革进入高潮,加快了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时期治安新格局的警务机制运作新模式的步伐。从上海公安机关来看,上世纪90年代末,市局党委审时度势,提出了“率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率先建立适应国际化大都市特点的警务运作机制,率先走上科教强警之路”和“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治安防控能力和打击犯罪能力”的行动目标,城市警务相继进行了一系列较有力度的改革,探索和推行刑侦体制改革、交巡警合一、网格化街面巡逻机制、侦防巡一体化的诸警联动机制和社区警务战略等。其中,拥有大量警力的基层派出所的职能改革尤为突出。从其警务方式看,它以社区为依托,以治安管理为中心,以人口管理为基础,实施警务模式由“反应型”向“先发型”转变,由“单纯执法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使派出所真正成为“确保一方平安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基层作战实体”。
    治安形势的变化和警务机制的改革必然对公安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从上海的情况看,长期以来,大量从事警务工作的民警虽然具有较好的思想素质和一。定的业务能力,但由于其受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管理水平的制约,只能应付工作,很难开创工作新局面。同时多年来的事实证明,原有按侦查、治安等警种岗位群单—设置专业的专科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已很难适应新时期上海治安特点和公安工作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公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趋向于宽口径复合型模式,要淡化现有的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拆除不必要的学科界域,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广域性,注重警察基本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警察职业能力的组合和链接,注重学员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教育,尽快培养能适应实战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公安复合型人才。
  (三) 上海市公安局党委的战略部署为公安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
    近几年来,在市局党委的部署下,初步确立了上海公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格局和我校公安教育培训主阵地的地位。尤其是在1999年全国公安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根据公安部提出的“深化公安教育改革,从实战需要出发,建立起适应警务工作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公安特色”,“要把职业培训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任务来抓”的要求,2000年,市局党委提出了“固本强体、科教强警”的战略思想,强调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和人民警察整体素质的关键。一是采取了三个5%的措施,即每个单位将5%的警力用于培训,每个民警平均每年将5%的工作时间用于培训,将全局公安业务经费的5%用于培训;二是建成三个培训基地,可同时容纳近2000名民警参加培训;三是在保证公安办学经费保持2000年基数不变的基础上增拨专项经费;四是不断完善在职民警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推进全员培训工作,初步建立了逢晋必考、逢晋必训的警衔晋升培训机制和战训合一的轮训轮值机制,基本完成了各警种专业民警培训和任职资格考试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市局党委作出了关于我校工作重心从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战略调整,成为在职培训主要阵地和主要力量的战略部署。市局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就我校定位提出明确、具体的意见:办学重点必须迅速实行战略转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建拥有一流设施、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水平和一流管理的公安院校;在大力发展职后培训的同时,专科教育必须实施招生改革,充分利用上海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优势,招收高职高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实施公安专业第二专科教育,改变现有上海公安队伍伪能力素质结构,完成警力的增强由单纯的扩大队伍数量向提高整体和内在结构素质的“无增长改善”的转变,以适应上海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和公安业务不断拓展的需要。市局党委的战略部署和一系列举措,为上海公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了内在驱动力,使我校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改革机遇。
  二、研究目标
  21世纪公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完成职前职后一体化素质教育的创新和设计。第45届世界教育大会通过的<宣言)和<建议)中明确指出:“职前培训应与在职培训一体结合,建立一种使职前学习与在职学习为连续的、统一体的教育培训系统,是世界各地所共同要求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安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层出不穷。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培养高素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应公安工作的新形势,是每个民警必须具备的工作和学习的要求。一个民警的服务期为35年左右。在漫长的服务期中,只有职前的一次性学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坚持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几年来,公安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始形成从职前预备警官培养,到初任培训(大学毕业生、军转干部和其他调入人员)、晋升培训(晋级和晋衔培训)、专业培训的模式,并且已经一环一环地联结起来。但是这种形式上的联结并没有解决系统化、最优化的素质教育的设计和创新问题,具体表现在政策制度、教育思想、教育体系、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队伍、教育投入上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构架。在这种情况下,重复教育、形式教育、应试教育都不同程度存在,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很难循序渐进地实现。在面对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新一轮机遇时,上海公安教育必须用整体素质教育的观点完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系统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开发警察教育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警察教育人力资源的作用,并结合上海城市特点进行大胆创新和积极实践。
    为此,本研究课题试图以我校招生改革为切入点,对公安第二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训练方法、学员能力培养、专业师资建设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为新世纪的公安教育探索一种具有创新和示范意义的教育范型。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确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员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坚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充分依托国民教育效能平台与学员知识储备基础,努力构建以培养实战应用性的公安复合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积极探索公安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训练一体化的新模式。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创新——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坚持能力本位的理念,正确理解素质、能力、知识的辩证关系。要正确分析和研究内在素质的综合以及在行为中的转化和外化,即素质的能力化。改变以教师课堂为核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状况,实现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员学会学习与创造的教学观的转变。
    ——牢固树立公安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倡导与信息文明时代、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开放式教育理念。以提高学员适应社会和公安工作的能力为观察视野,以提高学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改变以学员的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和单纯以分数为教学评价标准的教学状况,实现农业经济时代的“师徒型”(承传型)和工业社会时代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型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能力结构与培养目标探索——从适应现代警务运作的新机制出发,开展对不同警种及基层警察岗位及职务的调查和研究,开展对基层警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分析和研究,为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以警察能力本位和岗位需求为主导,以培养警察应用能力、实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构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研究确定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材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化和公安专业应用能力、操作技能的熟练强化,以适应教训战一体化为要求,突破“先基础后专业”的课序模式,初步构建以“基础、能力、发展”为主旨的“短学期、阶段性、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改变课程内容重复、陈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警务机制和学员学习经验的有机联系,以警察能力本位和岗位需求为主导,以培养警察应用能力、实战能力为主线,构建教学训练的能力目标体系;建设专业主干课程平台,形成以警察与政治、警察与社会、警察与科技装备、警察与信息情报为主题的课群体系,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广域性等特点,课程设计思想要具有先进性、超前性、灵活性等特点。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切实做好教材的建设规划,大力提倡编写、借鉴、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
    ——建立完整的、面向实战和体现时代特征的教材系列,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材模式的束缚,在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公安教学特色、公安岗位群能力结构特征和公安教育课程特点,编写不同系列和不同层次的教材、讲。义,真正体现实战性、应用性的原则。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和警察教育的教材模式,编写为培养各种能力服务的小册子、活页教材,制作“教学软件包”(包括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师讲义、学员手册、评估标准、多媒体课件、必要的参考资料等),使公安工作中最鲜活的实战内容能够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走出“讲书本、抄书本、背书本、考书本”的误区。
    (四)教学训练方法开发认真贯彻贴近实战、精讲多练、学以致用的原则,积极开展教学训练方法的研究活动,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灌输的教学现状。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脱离实际的教学为贴近实战的教学,变教学内容的程式化呈现为生动化呈现,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科学化、有效化,真正做到提高教师“教”的质量;更要突出学员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枯燥学习为趣味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培养学员自觉参与、探索公安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提高学员“学”的质量。
    以“积极开发、综合应用”为原则,进一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并以此为抓手,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建立、健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同时,实施教师角色、学员地位、教学过程的转变,为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打下基础。
    (五)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调整与“短学期制、阶段性、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相匹配的“三段式实习”方案,建立固定实习基地。以课程改革和“三段式实习”为抓手,加强学校与实战部门的紧密联系,建立学校与业务单位共同培养训练学员的互动式合作教学模式。
    ——开发与实战接轨的模拟性教学训练项目,加大警务技能开发的力度和实战训练比重,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模拟训练项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查缉、防卫、射击、格斗、攀登、泅渡、驾驶等警务技能训练,开展处置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活动等战术研究及模拟演练。
    ——完善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员综合能力训练与测评项目,改革能力训练与测评的约束机制,增强与课程的有机联系,探索和建立具有警察特色的测评项目。
    (六)师资队伍建设——以应用性、实战性作为教师专技职务聘任的主要条件之一。重点考查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具有时代特征,课程教学实施策略是否具有警察教育训练的特点,教学训练效果是否能培养学员的警察职业意识和实战应用能力,教学研究成果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训练质量。
    ——继续推行教官制。在依托全局公安业务人才资源,聘用业务能力强、实战技能高、教学训练效果好的业务骨干充实学校师资的同时,鼓励广大教师向教官发展。使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官制紧密接轨,培养教训战一体化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倡导教师必须首先是合格民警和优秀民警的理念,以教训战一体化为目标,坚持并完善教师必须参加公安业务实战和调研的制度,实现教师向优秀民警的转化,形成具有上海特点的公安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七)警务化管理强化——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遵循公安院校学员管理和人才培养规律,调整、充实学员管理内涵。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和完善教学训练的管理方式,建立和健全各类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教训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整体功能,建设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建设——支率先垂范、能训善管的学员管理干部队伍,不断健全学员管理干部的管理考核机制,重视。相加强学员管理干部的教育、培养、使用,不断提高学员管理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三、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而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又是和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及标准相联系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在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警察人才的标准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一) 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公安院校的培养对象是警察,警察是政治要求高、社会性强、科技信息含量大的职业。公安院校对人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方位育人。
    毫无疑问,公安院校应该对培养对象传授警察专业知识,训练警察专业技能,培养警务实战能力,即加强警察专业培训,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警察是国家的执法者、管理者,又是社会工作者,国家赋予警察很大的权力,人民群众对警察有很高的期望值,这就要求警察的政治素质、警察的社会责任感和警察的品德、品质、品格、品行高于一般人。因此,公安院校应特别重视全方位育人,尤其要加强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培养塑造,既强调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又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既强调专业能力,又强调人品修养;既强调实践能力,又强调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又具有良好的警德、警风、警纪和必备的理论基础、专业能力及发展潜能、与现代警务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相匹配的、适应公安诸警种岗位群需要的实战性人才。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方位育人,必须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对公安院校广大师生以及全体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放在首位。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全方位育人的灵魂。公安机关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部分,政治合格、忠诚可靠是党和国家对公安队伍的基本要求。公安院校的政治教育,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师生及民警的头脑,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1台本色;就是要对广大师生和民警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法制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英勇善战、无私无畏、公正廉明、雷厉风行的优良警风。要通过经常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学员培养成政治素质高、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公安专门人才。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方位育人,不是简单地把警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加以分解,然后开设相应的课程,而是要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体现在院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尤其警察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塑造更是如此。公安院校的育人工作要避免单纯的说教和空洞的口号。院校各项工作,都要牢固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各个岗位工作中,扎扎实实地做好育人工作。
    在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公安院校的教师必须转变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不能满足于知识传授,而必须真正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灵魂工程师。
  (二) 始终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公安院校培养的学员担负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必须经受得起公安实战的严峻考验,必须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同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公安院校主要培养公安一线需要的实战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公安实战能力是政治能力、公安执法能力、治安管理能力、侦查破案能力、社会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更新知识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有机组合。公安院校只有始终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为教育工作的主线,才能培养出受公安一线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同素质教育的思想是——致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而学员的综合素质,主要是由各种能力来体现的。可以说,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试想,如果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局势,缺乏政治敏锐性,政治能力不强,怎么可能会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如果在工作面前一筹莫展,既“说不过”,又“跑不过”,还“打不过”,怎么可能会有很高的业务素质?由此可见,能力是素质的具体表现,素质是能力(包括知识)通过内化形成的品质。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并不否定知识传授。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由知识转化、提升而来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如果缺乏知识底蕴,能力的提高往往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不仅不反对知识传授,而且还非常重视知识传授的重要性。
    但是,建立在能力本位理念上的知识传授,并不仅仅向学员灌输一定的知识量,让这些知识自发地转化、提升成为能力,而是十分注重所传授的知识对形成具体能力的作用,十分注重这些知识如何转化、提升成为能力的过程,即在传授知识的时候,着眼于能力的培养。
    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公安院校要从提高学员的公安实战能力出发,着力于对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调整。要打破专业、学科、课程间的壁垒,以能力分解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提升,优化课程体系。要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加大能力训练力度。要注重教给学员科学的思维方法,突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要求,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员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三) 牢固树立以学员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公安院校以适应公安诸警种岗位群需要的专业口径宽、综合素质高和实战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为培养对象。学员毕业以后,应初步掌握和了解公安主要警种的工作程序、措施、手段和方法,具有街面勤务、社区警务、治安管理、案件查处等公安业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公安基层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牢固树立以学员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改革以专业为中心、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
    按照通常的做法,公安院校往往设置很多专业,如刑事侦查专业、治安管理专业、政治保卫专业、预审专业、公安管理专业等,其后虽对专业进行了调整,减少了专业数量,但又在专业中设置了不同的方向。这种专业教育模式相当注重专业理论的系统教育,专业之外的知识和能力就十分有限。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学员,虽然在某一专业上有其特长,但由于以专业为中心组织教学,相当部分的内容并非为一线基层民警所需,知识结构又比较单一,知识面也比较狭窄,总体上不利于学员的发展。更何况学员毕业以后往往并没有按其所学专业安排工作,所用非所学,带来的矛盾就更大。
    因此,必须确立公安大教育的思想,改变目前按警种将公安工作划分为若干个专业组织教学的状况。
    确立公安大教育的思想,就是打破原有的专业划分,以公安业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据,以必需必备为标准,以应用实战为目标,培养适应公安诸岗位群需要的通才。这种通才教育,既满足了现代警务机制对应用型实战性人才‘的需求,又让学员形成较大的发展潜能与空间。
    根据公安大教育的思想,必须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在对警察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教训战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精选教学内容,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实战能力训练,同时,应使学员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学员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是同终身教育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公安第二专科教育是职业教育,是初任警察上岗前的培训,这仅仅是整个公安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样一个初始阶段,不可能包罗一个警察在职期间需要的所有知识,而且在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必须坚持终身教育的观念。江泽民同志指出:“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学习制度。”作为警察,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或职级的晋升,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补充和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现在开展的专门业务与岗位培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等等,正是为学员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四、模式架构基本形态
  一般而言,教育模式的研究具有三个层次,其一是宏观层次,研究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教育发展的战略模式;其二是中观层次,研究一所学校的办学模式;其三是微观层次,研究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又可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即从认识论、课程论、教学论、价值论、方法论进行研究。本课题试图从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有机结合上,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上海特点、时代特征和警察特色的公安院校教育模式。
    (一)当前公安院校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公安院校的教育虽然有着不算短暂的历史,但认真回顾反思,却发现其并没有形成具有公安本质特色的独立形态。概括起来,可谓四多四少:一是教育的一般性多,职业的独特性少。通常在学时上,基础课的内容要占到60%;在教学形态上,基本上也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真正的训练与实战能力培养则更少;在警体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上,更是倒挂悬殊,警体课仅占10%,而且公共体育的内容又占了警体课的24%。出现了在公安院校这样的尚武院校中,朗朗的读书声取代了阵阵喊杀声的怪现象。
    二是因袭多,创新少。以往公安院校的教育形态基本上脱胎于普通院校,许多课程都是简单的移植,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外语、法律、照相、通讯、计算机,以及政治理论课等,甚至移而不植,直接照搬照套,谓之所谓公共基础课。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与这些基础课缺乏过渡与内在勾连的专业课,就形成了并非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因而,缺乏真正体现公安教育质的规定性的创新性。相反,则给人与普通院校似曾相识的雷同感。随着公安实战不断快速发展,更显教育目的的指涉钝化。
    三是低层次循环多,高境界开拓少。由于对普通院校的课程简单照搬套用,受其牵制就大,更何况有的课程还宗法于其,结果“天不变道亦不变”,使公安院校教育形态步其后尘,亦步亦趋,与公安实战相比愈显陈旧落后,低层次循环,达不到公安实战要求的高境界。
    四是封闭式的自我运作多,开放式的实战接轨少。
    以往公安教育形态的运作节律,基本上是普通院校的模式:长学期、长假期,四平八稳,与不断发展的公安实战警务运作机制基本脱节。既不能契合公安工作的节律,在参与公安实战中有效学习,又不能为现代警务运作机制服务。
    因而,克服上述特色不明、目标不清、能力不强、口径不宽等弊端,构建适应公安实战要求与现代警务运作机制的公安院校新的教育形态,势在必行。
    (二)构建具有上海特点、时代特征和警察特色的公安院校教育模式2002年5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关于科教强警、固本强体的战略决策,深化上海公安教育改革,实现公安教育的工作重心从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的转移,职后教育的工作重心从学历教育向业务培训的转移,业务培训的工作重心从注重理论学习型向注重技能训练型的转移,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具有上海特点、时代特征和警察特色的公安院校专业教育模式,培养适合上海公安事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特制定了公安专业第二专科教育的教学计划,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试办,构建了全新的公安院校教育形态。
    这个教学计划体现的教育形态贯彻十五个字的指导思想:思路新、目标准、特色明、方法实、立意高。即,依据全面深化上海公安教育改革的创新意识,从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实战型的公安应用人才的现实目标出发,紧密结合上海实际,借鉴国内外警察教育的先进与新鲜经验,构建公安专业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新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教育功能上,由资历教育向专业教育转变。教育对象由高中毕业生转变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教育功能由第一学历的大专资历教育转变为第二专科的公安专业教育。由于现代警务工作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知识覆盖面甚广,迫切要求公安队伍汇聚各类专业人才,具备诸如理、工、文、史、医等各类学科知识和技能,发挥合成作战优势,增强队伍整体战斗力,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过去从在高中毕业的基础上进行公安专业专科培养,学员的知识面仍然比较狭窄。公安院校作为特殊的行业高校,目前的学员培养成本已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如果再增加有关理、工、文等学科的专业教学,在师资和学制上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教育成本必然大大增加,学校既无此能力也实无必要。而招收其他院校各类专业的全日制专科(高职)学历以上的应、历届毕业生,再加以正规的公安专业教育,有利于公安机关充分依托上海丰富的高教资源,广纳各路人才,避免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增强人才来源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形成公安队伍科学、高效、合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结构。同时,能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教学优势,缩短教学周期(由三年缩至一年半),大幅度降低公安人才的培养成本,满足公安工作特殊的人才规格要求。
    2.在教育方式上,由单纯知识传授向教训战一体化转变。公安院校的毕业生必须担负起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职责,必须经受得起公安实战的严峻考验,必须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实际工作能力。新的教育形态,以应用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公安专业技能教学为主体,以模拟实战与实战训练为手段与检测标准,与上海公安警务运作机制相配套,实行战训一体化,在全封闭、大强度、多实践、高标准的教育训练环境中,教学、训练、实习、实战滚动运作,以训练消化教学内容,通过实习强化教育训练效应,参加实战检测教育训练成果,加速公安学员到公安战士的铸造过程。
    3.在教育目标上,由专业细分向综合多能转变。
    适应现代警力开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国际潮流,按照一警多用、一专多能,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实战要求,以及能适时地满足公安各警种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效应上,培养综合型的通用人才。在公安专业教育中,不作横向的多元选择的专业划分,而进行纵向的公安诸业务的综合学习,真正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多技能、高素质的现代警察的复合人才规格。
    4.在教育内容上,由以学科本位向以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转变。培养目标与能力要素的实现必须有一个严格的教育训练过程,其中课程体系设计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有两个发展维度。一是以学利。为本位。这在研究性院校可能适用,但在公安院校则可能导致步普通院校后尘的老路。二是以能力为本位。这对强调实践能力的公安院校则更加适用,它既能完成现代警察必备的知识、素质结构,又能形成较大的发展潜能与空间,体现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员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5.在教育运作上,由常规教学周期向适应警务运作机制的短周期、快节奏、高效率转变。新的教育形态实行课堂教学短学期制和“三段式”实习组接运转模式,课堂教学与公安业务实习、实战穿插进行,适应上海现代警务运作机制的运转节奏,有机形成学校与公安实战部门共同培养学员的互动效应。课序安排打破。厂以往先专业基础课,后专业课的程式,探索以基础、能力、发展为主旨,以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相关基础和专业联动”的课程序列。
    综上所述,公安院校教育模式架构形态,应该是根据教育对象与教学功能的转变,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充分依托国民教育效能平台与学员知识储备基础,依照现代警察能力要素要求,以基础、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以实战性、模块化为课程体系结构,以阶段性、短学制为运作方式,以教训战一体化为教育手段,最大化地利用与配置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升与优化灌注,突出与强化公安特色与能力本位,培养具有现代素质、能谋善战的公安应用型人才的崭新模式。
   五、模式运作系统   
.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其主要构成因素及其关系是:在特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所确立的主题;完成主题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及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和过程;完成既定目标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与主题相应的课程开发;由主题、目标决定的评价方法等。为此,我们依据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员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重对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课程教材、教学训练方法、实践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和警务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建立和完善模式运作的系统,在理论和方法上为模式的全面运作做好准备工作。
  (一) 完善学员的警察能力结构与人才
    培养规格,培养复合型公安应用人才公安教育训练在公安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政治可靠、训练有素的公安队伍是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根本前提。注重警察人才资源能力的开发和培育,注重警察人力资源建设及其正确发挥,是我们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加快现代警务机制创新和公安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应当教育和培训学员树立能力本位的新理念,以能力发挥作为人生价值取向和主导目标,真正做到人尽其潜、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人尽其长、人尽其用。总之,注重能力建设有利于抢占公安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拓宽公安教育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公安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有利于现代警务机制的创新和其效能的正确发挥。
    为此,我们从警察的构成要素、警务运作机制和警察教育训练的有机结合上,按照“四大关系”对警察能力结构及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一是警察与政治的关系。包括警察与国家的关系,警察与政党的关系,警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公安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警察内部之间的关系,中外警察之间的关系。二是警察与社会的关系。包括警察与犯罪的关系,警察与社会治安的关系,警察与社会存在的人、事、物以及社会环境安全的关系,警察与社会道德风尚的关系。三是警察与技术装备的关系。包括公安机关与物质技术装备的关系,警务行为与物质技术的关系,警务风格与物质技术的关系。四是警察与信息情报的关系。包括警察的国家意识与民意的沟通关系,警察与媒介的传播关系,警察与公众的信息情报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四大关系”的分析,确立公安教育的素质观和能力观,提炼出公安院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而总结和概括公安教育课程体系和方法体系。
    1.能力要素构成与分析。警察是政治要求高、社会性强、科技信息含量大的职业,与政治、社会、科技装备与情报信息构成必然的联系与密切的关系。从这四个基本关系出发,进行能力要素分析,可以清晰地显现能力培养的主线与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理念。
    2.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第二专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警德、警纪、警风和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及发展潜力的,适应公安诸警种岗位群需要的专业口径宽、综合素质高和实战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
    其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是:(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政治觉悟,养成令行禁止的严明纪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2)具有强烈的公安执法意识和较高的执法水平。(3)全面掌握和了解公安主要警种的工作程序、措施、手段和方法,具有巡逻勤务、社区警务、犯罪侦查等公安业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4)具备较快适应公安基层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5)具有一定的公安谋略思维和利用情报信息、研究违法犯罪对策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较好地开展群众工作,会独立制作规范的公安文书。(7)掌握公安计算机信息软件与网络应用的知识和技能。(8)具有较强的警务英语运用能力。(9)具有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公安业务发展的能力。(10)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达到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掌握擒捕、防卫、射击、查缉、驾驶等警体技能与战术。
  (二) 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警务机制和学员学习经验的有机联系,构建教训战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公安院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必须以现代警务机制改革要求与现代警察素质构成为目标,突出和强化公安特色与能力本位,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按照“基础、能力、发展”的改革主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化和公安专业应用能力、操作技能的熟练强化,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与学员学习经验的有机联系,注重教学、训练、实战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作用,构建具有警察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
    1.充分利用国民教育效能平台和学员知识储备基础,突出与强化公安特色,提升优化教学训练内容。首先在内容上要避免重复。高职高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相比,在知识储备上是很不相同的。高职高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已经完成高等教育,其文化、科技知识已达到相应的水平,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公安教育是在其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公安专业教育。因此,必须重视教育对象和教育功能的转变,依照警察能力要素要求,对教学训练内容进行整合提升,避免重复教学,最大化地利用与配置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既完成现代警察必备知识、必备能力的培训,又形成较大的发展潜能和空间。其次,必须强调高等教育的差异性特点,突出与强化公安特色和能力本位。公安院校主要培养实战性应用型警察人才,是在其学员完成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警察职业培训,因此,公安院校的教学训练内容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而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警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围绕公安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围绕警察体能、技能、战术确定教学训练内容,强化公安实战教育和实战训练,构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操作应用性强、符合实战需要的公安特色课程。
    2.突破公安院校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创建融街面勤务、治安管理、案件侦查等业务为—一体的新的公安特色课程体系。
    首先要以公安一线民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据,以必需、必备为标准,以应用实战为目标,打通原有的专业平台,确立融交巡警业务、治安管理业务、侦查业务为一体的符合公安诸岗位群需要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应既能涵盖一线民警的实战需要,又能给学员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
    其次,新的公安特色课程必须打破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理念,要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能力开发上下功夫。每一门课程,其能力培养目标必须十分明确,必须围绕着能力培养目标开展教学训练。
    第三,新的公安特色课程必须突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必须符合公安实战的要求。培养合格的现代警察不仅需要科学的知识传授,而且更需要严格的实战应用技能训练,因此,突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公安课程的重要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公安特色课程不是不需要知识传授和理论阐述,而是强调理论知识必须适度,并且十分注重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对形成公安实战能力的指导与转化作用。公安特色课程应教会学员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可以做得更好,这就必须以提高公安实战能力为目标,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3.突出与强化战训结合模式,构建“短学期、阶段性、模块式”的教训战一体化课程体系。必须适应警务运作机制的运转节奏,实行短学期制,学期结束之后安排相应内容的公安业务实习,形成校内教学训练同公安业务实习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阶段性战训体系。这种战训结合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各学科互相分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重组课程体系,相关基础和专业并行推进,紧密配合,战训一体,既适应现代警务运作机制的要求,也有利于公安人才的实际磨炼和迅速成长。
    实行短学期制,缩短校内教学周期,有利于把教学训练空间延伸到公安实战第一线,有利于精选教学训练内容,以训为主,改变以往在黑板上训练、在教室里培养的模式。阶段性教学训练,院校教学与公安业务。实习、实战穿插进行,有利于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的培养。模块式课程体系,有利于打破不必要的学科界域,重组课程,强化各学科的交流、渗透乃至融合,教学训练的针对性、目的性大大加强。
  (三) 以面向实战和体现时代特征为原则,加强教材的多元化建设
    教材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抓好课程建设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抓好教材建设,教材建设若不抓紧,重新构建以“基础、能力、发展”为主旨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无法落到实处,进而会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在《WTO与中国教育》——文中说过的“教材不改,实施素质教育就很难。”因此,教材改革已成了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1.公安专业教材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公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公安专业教学的质量。目前,公安专业教材建设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建设与公安实战脱节,教学内容严重滞后。目前,公安院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学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其来源一是公安部的统编教材,二是部分院校教师的合编教材,三是个别专业的个别教师的自编教材,四是借用普通院校的同类教材。这些教材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太重,应用技能训练内容偏少,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治安形势和公安实战严重脱节。不能很好地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也不可能组织模块化教学。总之,缺少具有警察教学训练特色和体现能力本位理念的专门教材。
    (2)缺乏科学的课程理论支持,针对性不强。公安教材建设,从提纲的确定到教材的编写,往往缺少对公安实战的深入了解、体验和提炼,缺乏对公安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科学分析,缺乏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缺乏实战部门有关业务专家的积极参与,院校化习气过浓,因而编写的教材难免有编写者自身理论和实践功底不强的痕迹,难免出现照搬传统知识体系,出现低水平重复、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3)缺少对教材形式、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公安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教材时,虽注意到实践操作训练,学员也有机会接触模拟操作,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没有形成自身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因而依然是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而没有真正转换到以学员为主体、以实战训练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4)缺乏实战训练系列教材。公安实战教学在公安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实践教学一般都占总教学时数的二分之一左右。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目前公安实战教学训练教材的开发普遍重视不够,存在着规范性差、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形成公安应有的特色。这已成为制约公安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2.公安教材建设的改革思路及措施。教材建设是构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必须以“突破、创新、建设、特色”为要求,紧扣公安教育特点,突破原有的教材模式、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探索建立以学员发展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新模式,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重视学员实战能力的培养,强化公安教材建设的特色,为培养适应21世纪警务工作需要的人才服务。
    (1)成立教材开发小组,构建教材开发基本框架。
    学校成立由专业资深教师、实战部门专家和课程设计人员参加的教材开发小组,在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能力要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教材开发方案,根据不同训练对象、不同人才规格和不同课程模块的要求,开发不同的教材系列。要注意各板块、各系列、各层级课程之间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避免重复。
    (2)明确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应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突出拟任、初任民警岗位群职业能力的训练同时,重视警察职业素质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最大限度吸收公安一线的鲜活的实战内容,紧跟公安实践与改革的步伐。理论的内容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即教材的内容不追求全面和系统,基本概念、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化公安业务的应用性和专业技能的可操作性,为学员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3)建立多样化的教材体系。可以采用活页讲义、教训大纲、教训指导手册、教训参考书和教训课件等教材形式,根据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变化的特点,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与上海警务运作机制相匹配、与现代警察岗位群能力结构相适应、贴近实战、先进新款和动态性的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通过全面抓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在建立公安专业课程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以公安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的教材体系。
    (4)完善和创新教材评价和选用制度。对教材的评价和选用标准的制定要从第二专科教育和公安职业培训的特点出发,不能以普通高校教材评估标准来衡量,不能苛求于教材的形式、结构、逻辑、内容是否齐备,更多是要从使用过程和效果来进行评价,要从是否符合我校公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否贴近实战,是否有利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能激发学员学习的内在动力等方面来建立评价体系。而且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除了教材委员会专家评审外,还要请教材的使用者学员进行评价,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一线民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不断修改、完善,通过评价促进发展。
  (四)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训练方法
    新模式在对警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贴近实战、教训一体化的原则,确立了全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必须改革与现代警察教育培训不相适应的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知识灌输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切实转变观念,实行主体性教学,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训练积极性。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老师教给学员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已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能不能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担当起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从目前被认为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观点来看,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员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根据这一观点,学员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员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作为教师来讲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挖掘学员的潜力,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引导学员积极参与,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双向互动过程。如何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员的主体进取精神,可以从多方面去做,例如教材的开发,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方式的变化,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教师观念的转变。
    2.课堂教学要贴近实战,实行教训一体化。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战相脱离的做法,贯彻实施教训一体化的教学原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贯彻教训一体化原则,从课堂教学这一层面来讲,主要从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予以体现。
    首先,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要体现教训一体化的原则,教师在每堂课的设计中,要抛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要为学员留出适当的训练时间,让学员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消化和演练,达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教学训练,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这种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也最能激发学员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至于具体的教学训练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进行小班化讨论、辩论、答辩、技能操作训练等。
    其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体现教训一体、贴近实战的原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要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走出去、请进来”就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方式。“走出去”,即将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地点完成课堂教学与训练的任务,如社区、监所、法庭等地方。可以在社区居委会同志和社区民警的配合下,让学员模拟主持一些、I台安纠纷的调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训练,使学员尽快掌握治安纠纷调解的程序和方法,同时锻炼了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监所的实地考察,了解掌握监所管理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有了感性认识以后,就更容易把握政策规定;通过到法庭旁听,对庭审方式的了解可以明确公安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合法取证的重要性,这比空洞的理论说教印象要深刻得多。“请进来”,即我们可以邀请公安一线的富有实战经验的同志到校讲课,把公安工作最鲜活的东西传授给学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这一方式,不仅能使课堂教学贴近实战,而且更易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贴近实战,实现教训一体化。根据课程内容不同,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
  (1)凡涉及技能、技巧操作类型的课程,如现场保护、现场勘查、盘查战术、派出所窗口受理、查缉等,可以运用模拟(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现场、真实情景(仿真),实行体验式教学,让学员以切身的感受,练习基本技能,使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凡涉及到具体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的课程,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灾害事故的处置与防范,邪教活动的防范与处置等,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根据学员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进行。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员有的放矢地学习、思考、讨论,求得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涉及到综合性课程,如警察执法不当和违法行为、犯罪认定、案件查处等综合性课程可以采用实例教学法。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选出具有代表性、现实性的典型案例,让学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实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既能开发学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员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又能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具有警察特色的实训力度
  由于警察行为是国家赋予的有效打击犯罪、保持社会安定和调谐治安秩序的社会性行为,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校培养公安人才必须采取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多次反复而螺旋上升的途径。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具有警察特色的实训力度,实行教训、战训一体化,是公安院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1.实施与“短学期制、阶段性、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相匹配的“三段式”实习模式。课堂教学与公安业务实习安排成三段穿插进行,第一学期在14周的入学教育和课堂教学后,参加第一段以巡逻勤务为主的公安业务实习6周(其中2周是以交通管理为主的实习,4周是以街面网格巡逻为主的实习);第二学期在12周课堂教学后,参加第二段以社区警务为主的派出所(警署)实习8周;第三学期在12周课堂教学后,参加第三段以案件查处为主的专业实习8周。
    “三段式”实习的安排,确保学员每学期都有一定的时间到实战部门实习,各阶段实习分别有不同的实习目标、任务、内容和考核要求。其目的是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让他们通过接触公安实际工作,判断、分析、处理、解决公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强化,既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和处理群众关系的能力,也有助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他们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每一段的实习并非机械地重复,而是使学员在认识和实践上跨上一个新的平台,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同时也使后续学习有的放矢。“三段式”实习的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2.构建学校与业务单位共同培养训练学员的双元制(合作式)教学模式。近年来,我校紧紧依托公安业务部门开门办学,走学校与公安业务部门紧密结合的合作办学道路,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上海特色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能力本位为教育理念,利用学校和公安业务部门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这两种不同的教学资源,由学校与公安部门共同承担并组织教学和训练,使专业教学更贴近实战,使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公安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这一模式的主要途径有:
  (1)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市公安局有关业务部门和各分县局24个公安实战部门与我校签约,成为我校学员实习的基地,学员的实习率达到100%。各基地安排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熟的公安业务骨干民警带教我校学员,他们是一支较好的指导教官队伍,并负责学员的实习考核。
    (2)建立一支专职教官和相对稳定的专业兼职教师队伍。除市公安局专门遴选了一批专职高、中级教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之外,学校还聘请各总队、分局的一些主要业务领导和专家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公安实务课程。这两支队伍给学校的专业教学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新意。
  (3)建立我校教师到业务部门挂职锻炼、参与公安实践和凋研的制度。为克服教师长期脱离公安实践的弊端,学校明确要求每位教师在三年中要累计沉到公安业务一线调研和见习锻炼半年,挂职或直接担任基层民警,并在制度上予以落实,在考核上予以明确。另外,学校还要求教师与学员实习同步,下基层学习公安业务,结合实战做好新学期教学准备。这种制度的实行为加快培养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起到了强化作用。
    3.实施与实战接轨的模拟性训练和具有警察特色的综合能力测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各种公安工作模拟环境和训练项目,让学员感受到公安工作的复杂性,并亲自参与实际操作,掌握各种技能。这些模拟性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可以反复操作,也可以评价。可以进行模拟训练的项目很多,如:(1)现场保护、临场处置与现场勘验;(2)讯问模拟训练;(3)办案程序与公安文书规范制作训练;(4)与公众谈话和调查访问技巧训练;(5)环境适应和单兵作战能力训练;(6)互动式射击模拟训练;(7)街面巡逻勤务模拟训练;(8)派出所工作模拟训练;(9)查缉战术模拟训练等。
    设计具有警察特色的综合能力测评项目并贯穿于公安教育的始终,能促使学员在学习期间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注重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起来,注重专。业能力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注重学员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以适应高强度公安实战工作的需要。《学员综合能力测评实施方案)以实际能力为测评目标,通过对学员的警务英语、语言能力、文字能力、专业技能、警体技能等方面的导向,以综合测评项目的目标、内容来改进教学工作,把教学训练真正落实到提高学员的能力和素质上。此外,综合测评实施方案也规定了其实施的途径,它既是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的过程,也是综合能力测定和评价的手段。
    (六)建立一支教训战一体化的新型师资队伍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在新模式的运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公安教育的实践,公安教师队伍在量与质上都逐年进步,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着较强的教学能力。但新模式是个全新课题,要求教师由只是讲授的单角色向能教、能训、能战的多角色转换。用形象的话说,就是要求教师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评论员多种角色集于一身。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配置、管理、提高三管齐下,来建立一支教训战一体化的新型师资队伍。
    1.教师的岗位配置。新教学计划打破了运行多年的课程设置体系,第一次从公安实战的需要出发,设置了全新的课程体系与运作模式。因而,很难在原有的课程框架中,现成地找到完全对等的课程,只存在教师所学专业与课程的相关相近,不加扬弃地照旧搬来已无法适应新的要求。因而,要进行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的重新整合与全面更新,人人都必须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进行新的岗位竞争,并通过竞争来实现优化配置,形成岗位激励机制,真正把最优秀、最适应的教师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上,最大效应地实现人尽其才的目标。为此,实行课程招投标的办法进行教师的岗位配置,未经招投标程序或虽经招投标程序但未中标的教师不得上岗。为了切实搞好课程招标工作,在实践中坚持以下原则:(1)师德原则。要求每一位竞争岗位、竞标课程的教师或教官,要有较强的警察意识和教改意识,具有良好的教师风范和师德,忠诚党的公安教育事业,遵纪守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凡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问题者,采取“一票否决”,不得参加课程竞标。把教师上岗与师德培养一致起来。
    (2)能者上原则。课程招标是一次重大教改活动,学校成立由市局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参加的领导和评审机构,负责对竞标的审定工作。招标活动以能者上作为评审的总原则,即看投标者的课程设计理念是否具有时代与职业特征,课程实施策略是否具有教训战一体化的特点,课程最终效果是否能培养学员的警察职业意识和能力。
    (3)内外结合原则。课程招标活动面向全校教师、全局教官和其他相关人员公开招标,即采取校内外结合的形式进行,最大限度地扩大遴选范围,宁缺勿滥,在实施步骤上按先校内再校外的形式进行,最充分地挖掘现有教师、教官的潜力,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淡化课程归属原则。新教学计划从培养基层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在课程设计上打破了原来的设置模式,以综合化和模块化的方式对课程作了重大调整和重新组合,拆除了一些不必要的专业之间的课程界限,沟通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坚持教学与训练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课程实施策略。这样,使得课程的归属与我校原有的课程管理格局大为不同。为此,在课程招标活动中,坚持淡化课程归属的原则,任何一位教师或教官均可竞标任何一门课程,只要认为自己能胜任的,均可按课程标的撰写标书,参与竞标的活动。
    按照以上原则,经过实践,收到了合理配置、激发潜能、人尽其才、课质优化的效果。
    2.教师的教学管理。教师经过招投标,被优化配置到教学岗位上,并不一定就能够上出最高质量的课与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招投标受到时空限制,只能看到一个点,而点不能盖面。改革一课易,改革全程难。二是有的教师以为过了招投标——关就万事大吉,故态复萌,我行我素,回归到驾轻就熟的老路上去。说到底,这既有功力问题,也有责任心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全程追踪的办法强化教学管理。在实践中,学校采取了两个做法:一是紧随跟踪式的教学质量测量。每周进行一次评教 (附测量表),并及时向任课教师作反馈。二是建立包干攻关式的教学质量调控整改责任制。发现问题,采取谁家的孩子哭了谁家抱的办法,由教师所在的教学管理单位研究解决,并与教学管理单位的考评挂钩。教学管理单位则发挥教研室作用,群策群力,集体攻关,往往能收到实效。
    3.教师的能力提高。由于教育创新是个持续不断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那么作为教学创新主体的教师在其教学生涯的整个过程中,应有一。个可持续的自我更新。这种自我更新不仅需要教师的自觉意识,也需要教学机制所提供的可能和机会。公安教育新模式应该具备这种功能。
    面对全新的模式与课程,所有教师无一例外地都面临一个提高的问题,主要有四种途径:(1)岗位提高。岗位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可以通过不断的检验,使教师知己知彼,从而直接提升教学能力。因为,现实岗位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要求是动态的、综合的,以及具有实际效应的。尽管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背景,但必须即刻满足教育对象的直接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尽管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必须具备很强的使这些经验对象化、形式化的能力,才能为人理喻。因而,教师要认真深入地研究新的岗位要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在新要求与旧思路发生冲突时,要勇于弃旧图新,要深入教学对象听取意见,及时调整与改进旧有的教学模式,掌握教学规律,在岗位上不断成熟起来。
    (2)实战提高。目前,公安院校的教师,包括业务课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地方院校,加之近几年来,公安实战快速发展,日新月异,致使公安院校的教师在公安业务—卜既先天不足又后天失凋。这种贴近实战不够的状况,在新的教育模式运作中必须下大力气彻底加以改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深入一线,参与实战,吐故纳新。一是在教师职数配置上,可以富余20%,以保证教师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到实战单位跟班作业或挂职锻炼,丰富自己,完成教师向合格民警和优秀民警的转化。二是利用寒暑两期组织教师到实战单位见习,定期充电。三是各教学单位与相关实战单位建立联系点,保持密切交往,随取所需。这样就可以解决公安院校教学内容“源头活水”的问题。
    (3)学习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必须增强,教师的学术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必须丰富。为此,也应有针对性地,按照模式的运作要求,选拔一些事业心强,有为公安教育献身精神,有发展潜能的教师到相关重点院校深造,乃至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学习国际先进的警察教育经验。
    (4)组合提高。从实战单位选拔具有丰富实战经验、良好理论素质与较强教学能力的同志组成教官队伍,充实公安院校的教学队伍,这是上海公安教育改革的新成果。要充分发挥教官制的作用,与现有教师队伍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收到扬长避短的功效。
    通过以上的措施,就可以实现三个转变:由行政配置向竞争配置转变;由单极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由静态提高向动态提高转变,使教师队伍建设较好地保障新模式的运作。
    (七)强化学员的警务化管理,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革招生以后,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高职、高专以上学历的学员,他们将在通过我校的入学考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面试和政审等层层筛选后才能最终成为我校的学员。因此,他们对警察职业具有强烈的追求和向往,对成为公安的一员往往有一种荣誉感和珍惜感;同时,他们是在完成高职、高专以上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报考我校的,因而他们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和各自不同的专业知识,这为培养公安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他们已习惯于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面对严格的封闭式警务化管理,高强度的警务、体能、技能、技战术的训练,繁重的学习实训任务,在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乃至身体上都有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只有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一转变,并由严格管理转变为自觉行动,激发学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才能确保公安教育模式改革的实现。
    1.建立严格科学的警务化管理制度。我校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员管理规定,取得了一些经验。但随着教育对象和学制的变化,过去从高中毕业为起点的教育变为高职高专毕业为起点的教育,过去由三年完成的警察养成教育变为——年半完成。这就必须从人才规格和特点出发,根据人才培养的周期和进程,在充分吸收以往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中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学员管理规章制度,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制度的贯彻落实建立严格规范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培养学员严整的警容、良好的举止、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热爱公安事业的精神,实现学员警察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在此过程中,必须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严格管理和以人为本思想相结合的原则,学员管理工作和教学进程紧密结合的原则,教师管理和学员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在学员管理过程中,应大胆引进优胜劣汰的机制,通过机制引导学员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和训练,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向公安一线输送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综观世界各国的警察培训,大多采用了淘汰制,有的淘汰率甚至超过了50%,以此作为保证警察队伍高素质的重要措施。
    上海警察培训自1999年起实行3%的末位调整制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在新的教育模式中,应实行激励和淘汰相结合的机制。对各方面表现好、素质高、成绩优秀的学员与各种荣誉称号的评比以及毕业分配相挂钩,给予各种形色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实行优秀学员优先分配工作的原则,激励学员创优争先;对各方面表现差、素质低、不思进取的学员,坚决予以淘汰,堵住源头,严把质量关,不让其流入警察队伍。
    学员毕业后,采取试用一年制度,不合格者仍予淘汰。
    为了顺利推行激励和淘汰机制,必须建立学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警察体能、技能、技战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采取科学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区分优劣,并进行累积分制最终获得每位学员的综合评价,将激励和评价建立在对每位学员科学、综合的评价基础之上,确保科学合理、公正公平。
  3.创建良好的警察校园文化。良好的警察素质的养成不仅靠严格的制度和管理,同时还需要良好的警察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和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积极创建我校校园文化的特色。第一,按照<人民警察内务管理条例),全体师生严格执行着装警察统一的坐姿、立姿、行姿,全面推行“两人为伍、三人成行”的规定,处处体现纪律部队的形象,时时养成服从命令、整齐划一、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第二,通过课堂教学和座谈讨论等形式,旗帜鲜明地大力宣传我国人民警察的性质和职能,把政治强警放在第一位。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民警的事迹,弘扬人民警察的爱岗敬业精神,廉洁爱民精神,甘于清贫、吃苦耐劳和勇于献身的精神;第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演出、自办报刊、专业兴趣小组、警民共建、校际交流等丰富多彩活动,使每个学员都学有所长,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个性,在塑造警校学员共性的同时,张扬其个性发展;第四,强化警察体能和技能训练。对学员在校学习的三个学期由浅入深分别设定警体训练考核标准,以考核为指挥棒,引导学员自觉练就一身过硬的体魄和本领,以适应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需要,从而在校园内形成既有读书声、更有喊杀声的校园特色。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管干部队伍。学管干部与学员同吃同住,朝夕相处,其榜样和示范作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每一位学员,其管理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警务化管理的效果,因此,学管干部队伍建设非常重要。
    根据我校二十多年警务化管理的经验和管理对象的变化,我们认为:第一,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知识面宽、熟悉公安业务、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奉献精神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学管干部,原则上按1:50的师生比配备,并在政策上体现从优从严,即待遇上适当倾斜体现从优、管理考核上严格要求体现从严,实行聘任制,一年一聘,优胜劣汰。第二,在学管干部和专任教师之间建立柔性流动和相互兼职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学员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第三,加强对学管干部的培养。要把学管干部分期分批送到公安一线实习锻炼,培养他们牢固的警察意识,同时应在校园内开展定期的集中培训活动,规范警务化管理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确保学管干部思想上、行为上的一致性、规范性。

公安院校|教育新模式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