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为武警法辛勤拓荒的园丁们
军事法学教研室教员与研究生毕业学员合影留念。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人民武警报》报道(欧阳华、李万涛)2009年8月27日,《武警法》从此开始公布、施行。
《武警法》的公布施行是中国立法工作的一件大事,她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军事法学的一件大事,她助推了军事法学的发展;是武警部队的一件大事,她让执法的武警部队有了明确的依据。沐浴着党的阳光,这令人欣喜的瞬间就此定格,浓缩了多少人的辛勤付出,凝聚了多少人的艰辛汗水。多年来,武警工程大学军事法学教研室倾力武警法学事业,《武警法》的颁布施行对于她们真是圆了一个美丽的梦。
走进武警部队的最高学府——武警工程大学军事法学教研室,映入眼帘的是厚厚的资料。翻开陈旧的档案,清晰地记载着这样一组数据:在国内著名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出版教材、专著24部,完成全国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全军军事科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计划课题6项,武警总部军事理论立项课题12项,《武警应用法学学科创建与实践》荣获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军队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法律保障研究》荣获全军政治理论优秀成果三等奖,《武警部队反恐怖立法研究》荣获武警部队军事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一份份论文、一本本专著、一项项成果的背后,是一个团队默默付出、不懈追求的求索之路。
从创立法学教研室到攻关武警法学理论,从著书立作到参与立法,她们——
用执著追求迎来了武警法诞生的一缕阳光
武警工程大学法学教研室成立于1983年,现任军事法学教研室主任欧阳华于1986年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毕业到大学任教,回忆当年的情景,她感慨地说:“以前一直在钻研属于武警部队的法律,寻找属于武警部队的利剑,现在终于如愿了。”原来,她刚刚工作时,学术领域还没有人倡导为武警部队立法,但是凭着扎实的功底和直觉告诉她,武警部队应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法律。从此,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开始了学术理论上的追寻和求索。
拓荒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要超凡的毅力和恒心。在理论不足、人才匮乏、立法观点不被认可的困境中,她们立足脚下,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学术基础理论准备为重点,集中科研力量攻关,争取立项课题、发表论文、研究报告、出版专著,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2006年,教研室主任欧阳华出版了汇集她6年心血的学术专著《武警应用法学》,《中国法律年鉴》给予该书“填补了军事法领域没有武警法专著空白”的高度评价,这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付出就有回报,但这点成绩对于她们来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了储备一批功底深厚的研究人才,2006年,她们以深入学科研究、建立人才梯队、建设配套设施为重点,构建学科体系框架,制定研究生、本科生、武警部队任职教育、函授法律本科教学等不同层次的课程标准,建成模拟审判法学专修室、网上教学软件系统。从此,她们不倦的身影出现在了神圣的讲台上、亲密的战友间和绿色的军营里……如果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那么,三尺讲台就是她们神圣的战场,辛勤的汗水就是她们对忠诚的见证。2007年始,大学开始招收武警法方向研究生,秉着这份理念和执著,她们对于研究生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在她们的倾力培养下,武警法方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连续多年均获3A的好成绩,为武警部队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厚积而薄发,她们的努力到此时已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2008年,在部队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国家终于决定为武警部队立法。教研室主任欧阳华作为武警部队知名的法律学者参加了“人民武装警察法”的立法工作,将多年来的法学理论积累应用到了人民武装警察法的立法草案起草工作中,得到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中央军委法制局和武警总部首长的高度肯定。至此,她们终于迎来了武警法的第一缕阳光。
执著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态度,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要坚持到底。她们的守候,迎来的不仅仅是属于她们自己的阳光。
举办武警法论坛推进依法治警落实。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从武警法颁布施行到追本溯源历史长河,从苦苦求索到分享喜悦,她们——
用不懈努力找到了武警法渊源的一手资料
当武警法学在武警工程大学初具规模,学科发展欣欣向荣,大家为武装法的颁布施行欢呼时,她们却有了新的思考。武警部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其法律制度是从哪里演变发展来的,她最初的萌芽状态是怎样的?这些别人想都不曾想过的疑问,却引起了欧阳华主任的深思。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追寻这一个问题的答案付出的是长达3年的艰辛历程。
没有深厚的功底,就不能攀到学术的高峰。带着这些疑问,教研室主任欧阳华经过刻苦的努力,攻取到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制史博士学位,期望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海中寻求答案。在导师郭成伟教授的指导帮助下,她选定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法制研究”这个课题。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广泛收集资料,可战争年代边区锄奸反特工作的内容是党的内部机密,就是在今天的档案管理中,有关锄奸反特的资料仍然是加强管理的重要内容,不允许随意查找、摘抄、复制;有关的信息零星地散落在有关史料和当年有关人员及后世文人所做的笔记、日记、传记、文集、回忆录中,需要认真甄别真伪;同时,现有的有关陕甘宁边区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关锄奸反特法制研究的极为少见,而法制史研究领域也几乎找不到有关锄奸反特的研究,没有可以借鉴的成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带着这份责任的欧阳华利用在北京求学的便利条件,先后多次到国家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查阅有关陕甘宁边区的原始档案资料;专程奔赴陕北,到延安市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访问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旧址,走访陕甘宁边区保安处还健在的老革命;寒暑假她来不及和家人多团聚一会儿,就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找线索、查档案,做笔记……苦心人,天不负。经过3年的苦苦探寻,她终于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中,找到了第一支延安市警察队、第一支快速反应的武装警察部队成立的历史资料。经过审慎考虑,她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抽丝剥茧般的甄别分析,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筛选工作,从而把这一研究领域里流散的史料碎片一点一点地拼接起来。她认为,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延安是公安和武警部队的摇篮。作为武警部队的法律学者,她们有责任把这段历时记录下来,力图以史鉴今、存史资政,期望对今天的武警部队执行安全保卫任务有所借鉴。当一本《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法制研究》学术著作出版时,引起了法学界的阵阵好评和崇高敬意。中央军委法制局王黎红局长认为“这是一本有特色、有内涵、有价值的书,值得一读”;大学龙汉荣校长评价“该书梳理了武警部队孕育萌芽发展的过程,是武警院校教学研究不可多得的教材,也是武警部队学习自身历史的好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成伟教授评价它“该书最大的理论价值”是,“通过研究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战争时期锄奸反特的法制创设与实施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锄奸反特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武警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法律保障制度,从而奠定了我党在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武警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求真是一种精神,是一份责任,哪怕道路艰难险阻,也要勇往直前。她们的追寻,收获的不仅仅是属于她们自己的财富。
从陕甘宁法制研究到精心建构学科体系,从勾画蓝图到放飞梦想,她们——
用热血激情点燃了武警法发展的万丈光芒
当陕甘宁法制研究硕果累累时,她们深知,她们还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因为武警法的发展壮大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学者,她们有这份责任。于是,她们将视角放在了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当习近平主席提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时,她们的心灵为之一震,在这份鼓励下她们开始了一段崭新的旅程。
学术的发展是联动的,武警法的发展必须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可是由于武警法的特殊性,怎样才能找到她与社会的结合点、武警法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以及怎样建构学科体系,带着这些思考,欧阳华带着教研室的人员,深入贯彻落实总部党委首长关于“质量建校、内涵发展”的指示精神,落实大学秦友来政委提出“标杆管理”的先进理念,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结成对子,学习他们立足本职,多次向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四总部提交立法建议的大局观;学习他们着眼发展,将研究的领域深入到国际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态势的发展变化的新视角;学习他们放眼世界,多次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总部及东亚代表处、国际人道法学院等有关国际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访问,不断地扩大了我国我军的国际影响力……思想一变天地宽。欧阳华主任说:“走出去,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在学习军事法学发展的过程中,大家感受到一代代学者苦苦求索,创建军事法学学科体系的艰辛历程。共同感慨这么厚重的历史积淀,对于发展武警法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标杆”、“典型”、“看齐”等字眼不觉间深深地烙印在了她们的脑海深处。同时,她们立足岗位,主动参加解放军总政治部为新疆“7.5”事件、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广州“亚运安保”编写下发全军的法律手册5套,得到了总政首长的高度评价;教研室主任欧阳华运用武警法研究成果,指导陕西省西安市“城市联动”、“实兵对抗”、“世园会安保”反恐演习,被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聘为反恐怖专家、陕西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一块好煤,也只有被投入到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炉中,才能有机会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欧阳华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刚好赶上了武警法学学科的创建,也赶上了《人民武装警察法》的立法,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当然,机会只青睐有准备而且有实力的人。谈到下一步打算,欧阳华信心满怀,《武警法律制度史》、《外国警宪法律制度研究》这两个选题已在她们的规划之中……
学术研究无止境,人生追求没尽头。在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个学者、专家、仁人志士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又一个人前仆后继的力量是无限的,她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武警法向前发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