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领域犯罪特点及对策
一、常见的犯罪形式
(一)以出租车及司机随身财物为抢劫目标的犯罪。此类犯罪占出租车领域犯罪发案总数的45.3%%。其中不法分子持砍刀、铁管、棍棒等对司机进行威逼、恐吓、殴打的占95.2%%,司机被打致伤者占61.3%%,抢劫车辆的占37%%,抢劫司机手机及随身所带钱物的占45%%,两者皆抢的占18%%。此类犯罪主体以无业青少年及外地来牟平的务工人员居多,占作案人员总数的67%%,且多为结伙作案。
(二)以敲诈出租车司机钱财为目的的犯罪。此类犯罪大约占出租车领域犯罪发案总数的23.3%%。不法分子大多中途找借口下车办事,返回车上后以手机或钱包放在车上不见了为由,对出租车司机实施敲诈。由于许多出租车司机害怕打击报复,以息事宁人、破财消灾的心理消极应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此类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三)利用出租车为作案工具,对第三人实施抢劫的犯罪。此类犯罪多为团伙形式作案,且犯罪主体基本上都为本地无业青年,年龄多在15岁至21岁之间。不法分子多采取夜间集体搭乘出租车在城乡结合部闲逛的方式寻找目标,多以挎着包或带有金银首饰的单个行人为侵害对象。锁定目标后,由一名成员下车挑衅,然后集体持凶器、棍棒等对被害人进行殴打,并强行拖至僻静处,对被害人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后迅速逃离。这类案件发案数占出租车领域犯罪发案总数10.1%%,其中夏季是此类犯罪多发期,犯罪随机性大,侵害对象不特定。
(四)以泄愤、报复为目的的各类犯罪。此类犯罪常见表现形式多为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砸毁出租车等。起因大多是由于冲突或敲诈、索要财物未果而引起。从冲突的原因看,因使用假币付车费遭遇拒绝而引起冲突的案件占9.1%%,因拒付车费而引发冲突的案件占49.9%%,因敲诈未果而泄愤报复的案件占31.2%%。在报复的形式上,对被害人进行殴打伤害的占32%%,砸毁被害人车辆进行报复的占39.3%%。此类犯罪主体多为涉及黑恶势力的犯罪分子,作案手段隐蔽,打击处理难度较大。
二、防范措施
(一)加强学校教育,严防青少年犯罪。应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应根据其特长、爱好,引导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社会也应多为其提供帮教,并在就业问题上多为其提供一些就业岗位,避免更多的“边缘青少年”过早踏入社会,被坏人利用,误入歧途。
(二)加强对租赁房屋和暂住人口的管理。要积极组织责任区民警将辖区内的居民区、出租房屋位置、户主、暂住人口分布等情况制作成平面分布图,并详细登记造册;要求每一个出租房屋房主在出租房屋后的24小时内将承租人的资料、出租房屋的基本情况、平面布局等情况送交辖区派出所备案。对于房主呈交的书面资料,由公安机关审核合格后发放《准住证》;民警对租赁房屋要进行定期检查,对没有办理租赁手续依法取得《准住证》而擅自租赁的,要依法予以治安处理;另外,要认真函查外来暂住人口真实身份,从中发现案件线索,为侦查破案工作服务。
(三)建立动态治安防控网络。安装GPS定位系统的巡逻车24小时在城区主干街道上巡逻,一旦发生警情,由110指挥中心按照“电子地图”上所示各警车位置,指令离事发现场最近的车辆赶赴现场,进行先期处置。另外,要发挥治安卡点、警务工作站的堵截查缉作用,确保一旦有警情,能够及时封堵逃跑车辆的必经之路,最大限度抓获现行。要继续加强全民的法制意识教育,提高群众与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获得更多的动态性犯罪信息,发挥专群结合的工作合力。
(四)要增强出租车司机安全防范意识及法制意识。要在出租车行业大力推广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并通过定期召开通气会方式,为其提供工作指导,告诫其近期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及遇到危险时的防范技能。强化出租车司机责任心教育,使其能够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工作,利用其日常活动区域大、接触人多的优势,为公安机关有效打击犯罪提供第一手资料。
(五)加大管控力度,有效堵塞销赃途径。要把金银首饰店、二手手机回收摊点、二手车交易市场、废旧物品收购点等行业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对有违法经营行为的业户坚决予以取缔,使不法分子抢劫的手机、金银首饰、汽车等物品失去销售渠道。要加大日常检查频率和力度,对发现的疑点要追根溯源,查清源头,不让一名不法分子漏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