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法治>详细内容

警察法治

解读“杭标”――规范执法的“秘籍”

来源:新华网 作者:曹建礼 发布时间:2012-09-11 07:39:28 浏览次数: 【字体:

 

“杭标”,杭州市公安局制定的执法标准操作程序,包含71项内容。 新华网 曹建礼 摄(2012年9月7日)

    茫茫大海上航行,需要航标,面对复杂的执法环境、繁杂的警务工作,千变万化的突发状况,除了遵循和按照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外,在现实执法过程中,公安机关也需要引导具体操作范畴的“行业标准”。目前,杭州市公安局制定并实施的执法标准操作程序体系(简称“杭标”)就是这样一个标准。

    为从制度规范上解决随意执法、粗放执法、执法不公等突出问题,完善执法行为标准、执法量处标准、执法语言和动作标准,2009年,杭州市公安局开始着手打造执法标准操作程序体系(简称“杭标”)。杭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郭建伟告诉告诉记者,“截止2011年,在前期搭建的执法标准、执法安全、执法源头、执法制度、执法形象、执法指挥六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杭州市公安局已经制定出台了71项‘杭标’。”

    郭建伟介绍,“杭标”有三大特点:

    一是规范了执法的实际操作。“杭标”基本涵盖了公安日常执法环节的内容,使具体执法行为逐步做到了有章可循。比如,过去溺水警情处置因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和标准操作程序,经常受到群众的质疑,甚至多次引发群体性事件。“自2010年出台《处置溺水警情操作规范》以来,杭州全市共发生了720起溺水警情,成功营救溺水人员328名,即使溺水者不幸身亡,围观群众和死者家属也能够理解、接受甚至感激。

    二是针对性强,便于民警使用。类似于照相机、手机的使用说明书,类似字典,“杭标”就是公安执法的“使用说明书”。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看“杭标”的那一部分内容,使用起来很方面,而且,汇编后的“杭标”使用了“活页式”装订,民警可以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打印装订。好比进了自助餐厅,想吃什么点什么,而不是一股脑被硬塞了很多东西。

    三是民警执法操作的业务教材,“杭标”针对执法实践中碰到的各类问题逐一进行说明,解决了过去民警大多凭经验做事,每次的标准和要求都不尽统一,执法质量和效果也由此千差万别的问题,对于新民警而言,根据“杭标”指导,可以很快得进入角色,避免业务不熟或者以往“师傅带徒弟式”入门教育所带来的执法不规范,无所适从的情况。

    浙江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张景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程序公正越来越受到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社会各界重视,通俗的讲,“百姓不是看你做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做。”

    杭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郭建伟说,执法标准化不仅促进程序公正、而且也有利于排除一些民警的“办案畏难”情绪。严格按照“杭标”办事,出了问题,由制定机关负责,民警不负责任。

    “杭标”的实施有效地规范了民警的执法操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据杭州市公安局局指挥中心委托第三方调查公司统计,2010年、2011年群众安全感指数分别为97.4%和96.71%,较2009年95.8%分别提高1.6%和0.91%。在这些数字背后,更多体现的是“杭标”对执法操作的导航作用。

    杭州公安局全国首创嫌疑人外出就医“绿色通道”。图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绿色通道”标示。 新华网 曹建礼 摄(2012年9月7日)

杭州市公安局自主设计的警用押送车,可实现同步讯问。 新华网 曹建礼 摄 (2012年9月7日)

规范执法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