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案例研究>详细内容

案例研究

伦敦爆炸“启发”巴厘岛袭击者 人员组成更本土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05-10-06 09:34:56 浏览次数: 【字体:
    印尼巴厘岛再次发生的自杀式爆炸血案使得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伊斯兰团”这个在东南亚地区活动猖獗的恐怖组织身上。部分专家指出,巴厘岛爆炸案和今年7月的伦敦地铁爆炸案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伦敦爆炸已成为恐怖组织发动袭击的“范本”。

  ■组织机构更灵活

  “伊斯兰团”的前身产生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恐怖组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上世纪80年代,“伊斯兰团”开始和“基地”组织联手,摇身成为东南亚地区恐怖组织的“龙头老大”。   安全专家说,“伊斯兰团”原有4个分支机构,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和澳大利亚,在遭到沉重打击后,原先的组织框架已经支离破碎,但是其残余势力却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他们迅速与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地的恐怖组织重新建立联系,借助他们的力量招募培训新成员,策划和发动新的袭击。

  肯·孔博伊是印尼著名的安全专家,他撰写的关于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的书籍即将出版。孔博伊说,“伊斯兰团”虽然实力受挫,但是“名声”犹在,所以一些小规模的恐怖组织也愿意和他们联手,提升自己的名望。双方相互利用,一拍即合。现在的“伊斯兰团”在各地的分支机构规模比以前更小,但是也更加灵活。

  ■人员组成更“本土”

  除了组织结构上的变化,“伊斯兰团”的“本土化”倾向也十分明显。

  在2002年巴厘岛爆炸案发生前,“伊斯兰团”的骨干成员经常越境作案,集中到某个地区,联合展开行动。

  但是,在2002年之后,东南亚各国通过情报交流加强了边境安全检查,多名恐怖组织成员在边境口岸被捕。这迫使“伊斯兰团”尽可能地减少越境作案,在发动袭击时更多地使用本土的恐怖分子。

  近年来,“伊斯兰团”在各地的分支机构招募了大批年轻的新成员。他们在被“洗脑”和“培训”之后担当起自杀袭击者的角色。

  “国际危机集团”负责东南亚研究的主任悉尼·琼斯认为,胡辛和托普在这次巴厘岛爆炸案中扮演的是“战略策划者”的角色,整个袭击过程他们并没有亲自参与。琼斯认为,根据恐怖组织以前的手法,发动此次袭击至少动用了12名成员,包括3名自杀袭击者在内的大部分人员应该都是印尼人。

  ■袭击形式更“简便”

  “伊斯兰团”此前几次在印尼制造的恐怖袭击使用的都是汽车炸弹,但是这次却使用了“人弹”。安全专家认为,这既是恐怖组织的无奈之举,也是他们转型的一个重点。

  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学院的东南亚安全问题专家扎卡里·阿布萨指出,巴厘岛爆炸案和今年7月发生在伦敦的地铁爆炸案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同时使用几名袭击者,在人口密集地区发动自杀式袭击,袭击工具也都是杀伤力惊人的背包炸弹。

伦敦爆炸 巴厘岛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