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案例研究>详细内容

案例研究

最高法发布10件毒品(涉毒)犯罪典型案例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0-06-23 12: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罗沙)国际禁 毒日即将到来,最高人民法院23日发布10件2019年以来全国法院审结的毒 品犯罪和吸 毒诱发次生犯罪的典型案例,充分昭示人民法院依法从严惩处毒品犯罪的政策立场。

  这些案例包括3件死刑案例,分别是:吴筹、吴海柱贩卖、运输、制造毒 品案,周新林运输毒 品案,张伟故意杀人案。

  在张伟故意杀人案中,被告人张伟明知吸毒后会出现幻觉等精神异常,且曾多次被戒毒、送医,却仍继续长期吸毒。张伟诱骗独行的7岁儿童,并将其杀害,致其尸首分离,犯罪手段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罪行极其严重。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张伟死刑,体现了对吸毒诱发的严重暴力犯罪的严惩。张伟已于2020年6月17日被依法执行死刑。

  另7件案例分别是:刘勇等贩卖、制造毒 品案,祝浩走私、运输毒 品案,卞晨晨等贩卖毒 品、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案,刘彦铄贩卖毒品案,邹火生引诱他人吸毒、盗窃案,陈德胜容留他人吸 毒案,吕晓春等非法生产、买卖制 毒 物品案。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表示,近年来我国禁 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人民法院审理的毒 品犯罪案件数在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一审结案数为13.9万件,2016年开始回落,2019年降至8.58万件,较2015年降幅为38.27%。

  “必须清醒地看到,受国际毒潮泛滥和国内涉毒因素双重影响,当前我国的禁毒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李少平说,“金三角”“金新月”及南美等境外毒 源地对我国的渗透加剧,云南、广东、广西等边境、沿海地区的毒品走私入境犯罪仍保持高位。国内制造甲基 苯丙胺、氯胺 酮等合成毒 品犯罪较为突出,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的制 毒  物品犯罪案件数呈增长之势。毒 品问题常与“黄、赌、盗、抢、黑”等问题相互交织,诱发大量违法犯罪活动。

  李少平表示,人民法院要扎实做好以毒 品犯罪审判为中心的各项禁毒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禁毒委组织的“净边”等专项行动,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配合,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按照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要求,把好案件事实关、法律关和政策关,确保毒 品犯罪分子得到及时、应有的惩处。

最高法 毒品(涉毒)犯罪 典型案例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