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骚乱,英美警察谁靠谱
英警被讽更像服务员 美警遭批太具攻击性
“在英国,警察局是社会用来剁碎许多问题的砧板。”伦敦一位前警察局长在英国骚乱平息后这样抱怨自己的“倒霉”职业。从8月6日开始,持续数日的严重骚乱让英国警方猝不及防。因伦敦警察打死少数族裔引发的警民冲突,不仅让警方成了年轻人的“出气筒”,其早期应对骚乱的疲软表现也被舆论批为“向骚乱者投降”。首相聘美国“超级警察”来当顾问,对付街头暴徒的做法更让英国警方感到受辱,“被扇了耳光”。英国社会在反思“道德沦丧”的同时,也在担心英国是否要照搬美国警方推广的“零容忍”套路?考虑到美国警方不断爆出的“滥开杀戒”丑闻和不同“国情”,有英国媒体干脆说出:“美国式的警察制度就别来英国管闲事了!”但不管怎么说,如何对付大规模骚乱和团伙犯罪,确是英美等国无法逃避的难题。
聘美国“超级警察”引英国人不爽
骚乱平息后,病急乱投医的英国首相卡梅伦一面大声疾呼,英国警察对街头暴力要采取“零容忍”政策,一面聘请美国著名的“超级警官”布拉顿来当防暴顾问。这位“为谋得伦敦警察局长职位,甚至愿意申请英国国籍”的美国警官下个月就要飞到伦敦,协助英国政府商讨应对城市大规模骚乱的策略。
63岁的布拉顿1994年时被任命为纽约警察局长,他坚信“破窗理论”,认为用强力手段对付反社会行为对阻止暴力犯罪极为有效。“破窗理论”的核心就是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1969年曾把车窗玻璃破了大洞的轿车扔在富人社区和秩序相对混乱的社区,结果轿车均被人偷走,证明小小的无序状态会滋生更多的犯罪现象。布拉顿受此启发,从抓地铁逃票者入手打击纽约地铁犯罪。结果警方发现,每7名逃票者中就有一人是通缉犯,每20名逃票者中就有一人携带凶器。
卡梅伦搬出来的救命武器——“零容忍”警务政策,正是布拉顿1994年首创的。在“零容忍”模式下,警方对各种反社会行为和犯罪活动,哪怕是轻微的违法行为都采取严厉打击态度。此后,布拉顿在洛杉矶和波士顿任职时据说也有不俗“战绩”。
正是这样一位明星同行,引来了英国警方的大为不满。英国警方自嘲说,首相任命布拉顿为顾问的决定“仿佛打了他们一记耳光”。大曼彻斯特警察局长彼得·法黑说:“我们讨厌被说教。”来自英国警察监管局协会的布莱恩·格林斯雷德则公开表示:“首相称赞布拉顿却贬低英国警官的做法,简直是在侮辱我们。上周的民意调查发现,民众大都不同意削减警察数量。卡梅伦做何反应?他提议构建美国式的警察局长选举,这么做至少会浪费1.5亿英镑,相当于4000名警察的费用。”大曼彻斯特警察联合会会长伊恩·汉森表示,英国不需要“某个住在5000英里外的人”,警方只需要更多的资金。因债务缠身,英国政府削减财政预算的计划,意味着伦敦将有2000名警官失去工作,而全国将有成千上万名警官失业。
英国媒体也怀疑布拉顿来英国将“水土不服”。英国《卫报》资深专栏作家迈克尔·怀特8月16日撰文称,“美国式的警察制度就别来英国管闲事了”。他还旁敲侧击地说,瑞典人埃里克森和意大利人卡佩罗在英国国家足球队的执教经历都足以说明问题。
伦敦警察局连高压水枪都没有
对政府及舆论的指责,伦敦警方觉得很委屈。据英国媒体报道,伦敦警方高层开始只把事态看成像去年冬天学生抗议学费涨价、民众抗议20国集团峰会那样的“常规示威”,所以做出过于小心谨慎的应对策略。警方抱怨说,“警察出手重了、轻了都要挨批”。伦敦前警察局长罗伯特说:“在英国,警察局是社会用来剁碎许多问题的砧板。”
英国《每日电讯报》一篇专家评论文章认为,上世纪80年代初,伦敦南部黑人社区布里克斯顿发生骚乱后,英国政府推行了许多改进策略,结果把警察局变成了“服务局”,把警官变成了“经理”,而犯罪分子都成了“顾客”,这显然存在矫枉过正偏差。该文称,警察应当是支队伍,而不是一群服务员。
《印度斯坦时报》近日援引英国长期关注团伙犯罪的作家哈瑞特·萨金特的话说:“英国警察不愿成为国家的仆人,而是其服务社区的仆人。”在英国推行多年的社区警务模式下,谁家的孩子不听话找警察,学生逃课也找警察。大量警察更像中国的居委会干部,几乎没受过防暴训练,也没有逮捕权。在这次骚乱中,当内政大臣表示可动用高压水枪对付骚乱分子时,伦敦警察局一名发言人居然说,警察局连高压水枪都没有,如果要用水枪的话,还得到北爱尔兰地区警方借用。实际上,很多英国人也认为这种体制不完善,应该改变。8月9日晚,当警方奉政府之命使用高压水枪和橡皮子弹后,骚乱分子的破坏行为才有所收敛。
对英国警方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美国纽约前高级女检察官杰西卡·德·格拉齐亚认为,布拉顿对英国当地缺乏了解的说法可以理解,两国共同的语言掩盖了美国和英国在法律和机构设置上的巨大差异。她认为,英国行政机构奉行的“无风险”文化和沉溺于“程序”的传统,会让行事主动和以实效为本的美国人“抓狂”。勇敢、自信、自作主张等是美国人个性的一部分;但也使美国人显得有些操之过急。布拉顿本人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表示,没必要让英国警察的火力武装到美国警察的水平,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不会直接面临发生在美国的枪战暴力场面”。
英警察说美同行以暴制暴
一度被诟病的英国警方最近也获得不少同情,有人认为它受到了“完全不公正的负面攻击”。英国下院议员戴安·艾伯特认为,无论从法律、传统,还是警察惯例和社区关系来看,英美两国都相差极大。使用橡皮子弹、高压水枪,甚至派遣坦克上街,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城市冲突变为军事行为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会激怒更多的城市居民。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伦敦警察局卸任指挥官约翰·奥康纳曾表示:“美国控制犯罪的方法是将人关起来……这些事情我们可做不出来。”某英国高级警官协会前会长表示:“美国警察以暴制暴。我们不希望这么做。”不过,有迹象表明在这次骚乱之后,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从内心里希望尽可能多地把罪犯关起来。
英国高级警官协会会长休·奥德爵士近日指责卡梅伦政府对危机的处理不稳健,请美国人来帮忙也不可取,因为“看看美国维持治安的方式和社会暴力程度,就会知道这两个国家根本不一样”。详细对比英美警察文化,会发现两者的确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警察体系上,美国联邦制国体决定了美国各州法律与执法体系相对独立,自主程度也更高。而英国警察系统由内阁管理机构——内政部和地方警察机构和专业警察机构、如交通警察、邮政警察、港口警察等组成。除伦敦大都会警察局由内政部直接领导外,其他警察局都接受内政部和地方警务机构的双重领导。在警务理念方面,英国是基于1820年提出的“服务与准许”的传统模式,也就是说,警察只有在公众允许与支持的前提下,才能采取行动、提供服务;而美国的警务理念则强调“控制犯罪”,哪怕是交通违章等轻微过错,也被看成会引发不安全犯罪行为,要严加处理。美国在押犯人有200多万,是世界上最多的,而被判处缓刑或假释的人相当于这一数字的两倍。
不同的枪支文化造就英美警方差异
《环球时报》记者到洛杉矶驻站时,当地朋友告诫说,如开车不小心违章被美国警察追上,要迅速靠路边停车,千万不能乱说乱动,也不要低头找驾照之类证件,那会让警察误以为你在找武器;更不能主动下车说明情况,那会被误认为有袭警企图。相同情况下,英国警察就显得和气很多。
在英国多个城市近期发生的骚乱中,无论骚乱分子还是执法人员均没有持有太多武器,英国警方认为,这是只有数人死于骚乱的重要原因。曾前往纽约和洛杉矶警察局实地考察的英国高级警官达伦·辛顿表示:“美国警察或许应该多向我们学习,而非相反。”辛顿认为,由于美国公民有权持有枪支,因此美国警方的反应与英国大相径庭,他们的应对措施“极具攻击性”。
《环球时报》记者16日到伦敦警察局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值班警察告诉记者,英国普通警察出警只能带手铐、警棍、辣椒水喷雾剂等装备,主要是为了自卫。在路上,记者还与一男一女两位正在巡逻的警官交流,谈到为什么英国警察不佩枪执勤时,两人表示,美国枪支文化盛行,警察不佩枪不行,而英国人一般只有射击俱乐部有持枪许可证的会员才有枪。据他们讲,伦敦大都会警察局有携带武器的CO19特警部队,专门应对武装犯罪或恐怖袭击,在这次骚乱中,特警的装甲车也上街转了转。该特警部队曾在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后误杀一名巴西青年男子。
据说这种两人结伴、不佩枪的巡逻方式,在英国已有两三百年历史。相比之下,美国警察装备精良,但却时常对黑人滥开杀戒,经常引发美国民众对警方滥用职权的质疑。2006年,纽约警察无辜打死举行婚礼的黑人新郎。2007年11月12日,5名纽约警察乱枪打死一名手里拿着黑色梳子、精神有些不正常的黑人青年。纽约警方认为,黑梳子看上去像枪,且对方没按警察的命令“举起手来”,因此警方有理由相信他要使用致命武器,警察的反应也完全符合警方准则。有美国司法人士指责这种行为是滥用职权,伸手摸一个钱包、一个手机或一听可口可乐就导致警察开枪的意外事件加深了民众对警方的不满。
《伦敦旗帜晚报》还认为,布拉顿没有彻底解决洛杉矶的团伙犯罪问题。洛杉矶仍有700多个犯罪团伙,至少4万名团伙成员,每年约发生130起与犯罪团伙有关的凶杀案,远高于伦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