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案例研究>详细内容

案例研究

默多克以新闻左右政治 "窃听门"曝坍塌的西方新闻观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汪嘉波 发布时间:2011-07-17 17:43:13 浏览次数: 【字体:

 

    这张在英国伦敦市中心拍摄的资料照片显示,传媒大亨默多克(左)与国际新闻公司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从默多克的公寓离开(7月10日摄)。 管辖新闻集团所属英国报纸的国际新闻公司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15日宣布辞职,成为新闻集团旗下英国报纸《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曝光以来首位下台的集团高层管理人员。 新华社/路透

    隶属于默多克新闻集团的《世界新闻报》被具有“超强商业智慧”的默多克老板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了,但这张历史悠久、读者众多的英国小报所制造的窃听事件却依然在继续发酵,对整个英国社会造成“难以治愈的伤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既然仅《世界新闻报》一家报纸就在过去10年中窃听了数千名社会名流和普通百姓的电话语音信箱,那么,默多克老板麾下的其他众多传媒机构肯定也没袖手旁观。窃听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对默多克传媒帝国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这个不可一世的西方传媒大鳄在抢占美国、英国等西方强国传媒市场的过程中,一直在用非法手段打造见不得阳光的“传媒空间”。

    英国议会的调查报告认为,《世界新闻报》的“窃听触角”已伸进了“英国权力机关的心脏”——牵连到警方、军方、王室、政府、议会等各方面的人员。在英国,媒体用窃听方式搜集资料是违法的。根据英国相关法律,只有执法部门才能在“案情需要”的情况下经过“特别批准”,限制性地使用截获相关信息的“特殊手段”。既然知道窃听违法,默多克新闻集团为何还要知法犯法,以身试法呢?

    假如我们能够对默多克先生进行一次面对面采访,那么,针对其员工违法窃听事件,这位世界最大的传媒集团的老板会给出怎样的回答?他肯定不会说,窃听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是为了抢占“话语制高点”,是拓展“新闻业务发展空间”。他同样不会说,窃听手段可以帮助默多克新闻集团在英国的政治舞台上获得呼风唤雨的政治能力,在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保持不败。针对有些问题,默多克的真实看法显而易见。在他眼里,大众传媒与其说是监督政府的工具,不如说是控制政府的杠杆。新闻是权力,谁掌控了媒体,谁就可以像政府、议会、司法机构那样获取影响力和控制权。

    7月15日,传媒大亨默多克(右)乘车离开其在英国伦敦的家。 传媒大亨默多克及其儿子、新闻集团副首席运营官詹姆斯·默多克14日表示,同意就旗下报纸《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于19日接受英国议会下院文化、传媒与体育委员会的质询。 新华社/路透

    窃听事件让世人看清了默多克的真实本质。据透露,英国政府和默多克麾下的传媒机构早已紧紧拥抱在一起了。政府官员和媒体记者不仅有了私人友情,而且还有了业务往来。监督政府不一直是西方媒体自诩的核心新闻理念吗?当官员与媒体眉来眼去、关系越走越近时,媒体哪里会有独立精神、自由意志,新闻哪里会有公正客观,民众哪里会获得真正的知情权?从英国政府和媒体之间复杂暧昧的关系中,人们可以看到可耻的“生意往来”和利益交换。默多克让我们有机会再一次看到,西方世界所谓的新闻独立、新闻自由不过是一块欺骗公众的遮羞布。

    默多克新闻集团是西方世界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是西方新闻行业的舵手和标杆。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新闻报》主演的窃听丑剧不仅证实了默多克的堕落,同时也反映了西方新闻观的虚伪和失败。让商业利益引领公共传媒,这是西方新闻观走向失败的历史必然。当传媒机构的商业利益至高无上、无法无天,当传媒集团成了商业财团,当传媒势力可以左右政局、影响大选,媒体就会冲破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记者就会放弃职业和道德的底线,公众的知情权就得不到保障,百姓的隐私权就必然受到侵犯,法律和人格则必将丧失殆尽。

    窃听事件使英国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整个社会的怀疑,同时也暴露出西方传媒生存环境岌岌可危的真实状态。西方新闻观一贯标榜的媒体自律哪里去了?人们为何看不到应有的职业约束和从业规范?那些“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英国媒体监督机构哪里去了,未来的英国媒体监督机制又将如何搭建?

    《世界新闻报》在西方新闻观的隆隆坍塌声中寿终正寝,但默多克传媒帝国却依然威猛强悍。某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在攻击和诋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前,应该静下心来,仔细考虑自己为“默多克窃听门”提供了怎样的适宜土壤、优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7月15日,新闻集团旗下道—琼斯公司首席执行官莱斯·欣顿因《世界新闻报》非法窃听案辞职,成为新闻集团内部继新闻国际公司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之后离开的第二名资深高级管理人员。 新华社发

    瑞媒体撰文抨击“默多克帝国”

    近日,瑞士法语地区主流媒体《时代报》、《日内瓦论坛报》及其他媒体纷纷撰文,评述《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

    《时代报》16日刊登题为《“默多克帝国”轰然倒塌》的评论文章,批评《世界新闻报》置新闻道德和法律限制而不顾,疯狂追求所谓的“独家新闻”以获取商业利益。文章说,该报掌握了8万个电话号码用以“谋利”,其中4000个电话号码已被非法窃听。文章在描述新闻大亨“发家之路”的同时,还揭露了默多克与部分英国政界要人的特殊私密关系,及左右政治选举和决策的过程。文章最后说,该事件震撼了英国,“默多克帝国”正在倒塌,但社会各界因此次丑闻而对新闻媒体产生的“心理阴影”恐怕还不会一时消失。(光明日报日内瓦7月16日电/记者 宋斌)

    7月9日,在英国首都伦敦,新闻集团旗下英国通俗小报《世界新闻报》的员工离开办公室。《世界新闻报》是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已有168年历史,以刊登名人消息为办报特色。 新华社/路透

    “窃听”丑闻震撼克“新闻自由”底线

    英国《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在克罗地亚媒体中引起巨大反响,也引发了克罗地亚全国的一场大讨论。

    克罗地亚发行量最大的《晨报》以“媒体丧失了道德底线”为题,深入剖析了《世界新闻报》丑闻之所以引起公众强烈愤慨的原因。有评论员指出,新闻媒体如今已成为非常成熟的市场化产业,但很多媒体却背离了向公众传播真实信息的基本责任,把赚取利润作为最高目标,《世界新闻报》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媒体界广泛存在的问题之一。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一般的时事信息已很难抢人眼球,因此,很多媒体便把小道消息、名人隐私,甚至一些涉及国家和企业的机密作为卖点来吸引读者,从而形成了小报皆“八卦消息”,大报皆“重磅秘闻”的局面。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很多媒体忽视了作为公共信息平台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过度强调了媒体的市场角色。

    其实,不管是媒体产业还是其他产业,在获取正当利润的同时,都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一个不负责任而一味追求利润的企业不论在哪个行业都不受欢迎。但新闻媒体由于与公众无时无刻亲密接触,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发布和事实真相具有导向能力,使得部分媒体刻意“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进而向追求利润的方向无限倾斜。

    克媒体还指出,媒体在揭露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和企业腐败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方面一直发挥着良好的作用,这是不能抹杀的。但《世界新闻报》利用一些受害者的悲惨遭遇来“制造新闻”,甚至干扰警方正常执法,这就远远超出了媒体的底线,实际上是触犯了国家法律。媒体利用所谓“公民知情权”进行的活动,应该由政府出面干涉。政府应该保证民众对于信息的知情权,但也应该明确任何“自由”都是有界限的,新闻报道的自由也应受到法律约束。

    《世界新闻报》丑闻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默多克新闻集团,它涉及到整个新闻媒体业对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思考。“新闻自由”究竟应以什么为底线?“民众的知情权”究竟应达到什么层面?这恐怕是世界媒体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考虑的问题。(光明日报萨格勒布7月16日电/记者 赵嘉政)

默多克 新闻左右政治 窃听门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