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案例研究>详细内容

案例研究

俄罗斯如何回归“普通反恐国家”

来源:南方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04-04 12:01:30 浏览次数: 【字体:

 

     3月29日早间上班高峰时段,莫斯科地铁遭遇两名“黑寡妇”的人弹袭击,39人不幸丧命。两天后,位于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基兹利亚尔市再次发生连环爆炸,造成12人死亡,其中9人是警察。两地的事件遥相呼应,莫斯科血案打破了该市自2004年8月地铁遭袭以来的宁静,令反恐重回联邦工作的重心,而基兹利亚尔市“诱饵”式袭击则展露了当地恐怖分子借鉴“基地”组织袭击手法后的“最新成果”。

  梅德韦杰夫的内政难题

  尽管莫斯科人通常并不认为北高加索各共和国日均两起的杀人和爆炸事件是对俄罗斯本身的攻击,但这样的状态日复一日,显然不是普京的第二次车臣战争完全告捷的象征。

  早在这次莫斯科遭袭之前,梅德韦杰夫已经将北高加索的局势描述为俄罗斯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他在今年1月发布法令,从原南部联邦区中划分出一些联邦主体,组建北高加索联邦区,其中包括两沐战火的车臣共和国、与车臣形同连体婴儿的印古什共和国、俄格战争的前沿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以及因为警察首长被暗杀而激怒梅德韦杰夫端起A K 47的达吉斯坦,但是不包括即将举办2014年冬奥会的索契所在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凸显中央对北高加索反恐的高度重视,还与中央政府试图发展当地经济有关。

  被任命为总统驻北高加索联邦区全权代表的是曾任俄国际金融公司主席的赫洛波宁,与原来的南部联邦区首脑仅仅是部长级官员不同,他这次还兼任主管北高加索经济发展的副总理。北高加索的经济环境,最吸引人的是旅游业。梅德韦杰夫4月1日在达吉斯坦首府马哈奇卡拉表示,大型企业家应帮助高加索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普京早年曾希望俄寡头可以参与到车臣重建中,但没有奏效,梅德韦杰夫显然希望另辟蹊径。

  相对于经济重建,恢复社会秩序和政府的公正透明度可能更难。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俄罗斯军警部门的腐败和残暴助长了极端主义在北高加索地区的增长。比如,在印古什,腐败官员通过贿赂叛乱分子确保他们利润丰厚的封地不受恐怖袭击。印古什总统尤努斯叶夫库罗夫倒是想彻底根除腐败,但他险些死于去年6月的一次恐怖袭击。所以,梅德韦杰夫4月1日突然飞抵达吉斯坦之后,饬令下属们必须善待当地民众,不能矫枉过正。他说:“生活在这里的民众是俄罗斯公民,是北高加索人。这里不是外国的一个省,这里是我们的国家。”在发誓“对恐怖势力予以严惩”之后,他给当地官员提出另三项任务:为脱离非法武装组织的人员提供帮助;发展当地经济、教育和文化事业;加强精神道德和宗教信仰修习。

  显然,文化沟通与宗教谅解也是软实力反恐重要的一环。以乌马罗夫麾下的宗教传播机构“卡夫卡兹中心”为例,该中心网站建设相当现代,有5种语言的版本,顶栏是11位埃米尔高加索圣战者的头像,并用“酋长国纪年”(1431年)和公历纪年,还招翻译志愿者并设置了网上信用卡捐款窗口。从网站新闻标题上看,“卡夫卡兹中心”不仅将北约驻阿部队称为“侵略者联盟的恐怖分子”,把达吉斯坦警察称为“傀儡恐怖分子”,甚至还引用所谓“华盛顿世界安全研究所”的说法称“俄罗斯发起国际恐怖主义”。叛乱分子也是网络高手,所以毫不奇怪,季霍米罗夫生前通过网络在车臣和印古什招募了一批女性志愿者(其中一些是他的亲属)组成了如今臭名昭著的“烈士旅”。

 与西方缔结反恐同盟的契机

  在过去,大的恐怖袭击事件会被用来证明克里姆林宫加强对权力控制和遏制反对派的正确。2000年第二次车臣战争,帮助普京登上总统之位,同时将俄罗斯电视台推入克里姆林宫控制下。2004年别斯兰学校人质事件后,普京取消了北奥塞梯地方选举。如果克里姆林宫现在还是选择照搬以前的时髦做法,而非整肃其安全机构并反省其北高加索政策的话,那将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梅德韦杰夫已经开始了这种反省。有学者认为,梅德韦杰夫一直希望实现更开放的政府和政治多元化,并主张通过解决产生极端分子的土壤,特别是整顿警察队伍和反对腐败来应对恐怖主义,但莫斯科地铁遭袭有如底特律圣诞夜劫机惊魂对奥巴马的舆论压力一样,可能会给梅德韦杰夫的这些政策投下阴影。不过,随后发生在达吉斯坦的连环爆炸案,倒可以为梅德韦杰夫的外交政策解围,因为这起连环爆炸的手法,与2006年以后阿富汗首度出现的“诱饵”式袭击高度近似。这意味着,西方和俄罗斯具有了共同的敌人,不再分你的车臣,我的阿富汗。

  3月31日在达吉斯坦北部基兹利亚尔市的两起自杀性爆炸,第一起发生在一辆装满炸药的汽车试图冲过一个警察检查站时,面对一辆追赶的警车而引爆。该地区随后被数十名安全人员封锁,可想而知那里执法和医务人员很多,这时,一个身穿警察制服的男子来了,并引爆炸药,这一炸的杀伤力远大于早前那名充当诱饵的男子的汽车爆炸。

  这一手法来自“基地”组织麾下的阿尔齐尔军(又名“阴影军”,与巴基斯坦“虔诚军”是一伙的),是第313旅旅长伊利亚斯克什米里的创意。在以巴基斯坦北瓦济里斯坦R azm ak为根据地的313旅加入2005-2006年度的阿富汗战争后,阿尔齐尔军进行了改组,2006年首次在阿富汗试验“诱饵”式袭击成功,随后类似的袭击手法出现在阿富汗(如2008年1月喀布尔的塞雷纳酒店袭击事件)和巴基斯坦(在2009年3月造访拉合尔的斯里兰卡板球队、2009年10月拉瓦尔品第陆军总部、2009年12月拉瓦尔品第Parade Lane清真寺身上相继发生)和印度(如2008年11月对印度孟买的袭击)。一个受基地组织影响和策划的新的战场已经在中亚开辟,而不是仅限于俄罗斯。

  这不仅是俄罗斯的坏消息,对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的阿富汗任务也是个挑战———后者约15%的军需品要经过俄罗斯和中亚各共和国转运,而那里新的战线正在形成。这一趋势演变的结果,无疑将是俄罗斯与西方缔结反恐同盟,剩下的问题是,梅德韦杰夫能多大程度地缩短这一进程。

俄罗斯 “普通反恐国家”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