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案例研究>详细内容

案例研究

温嫩登校园惨案的教训

来源:新华网 作者:胡小兵 发布时间:2009-03-12 21:46:37 浏览次数: 【字体:

    3月11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市附近的小镇温嫩登,遇害者亲友们在发生枪击血案的艾伯特维尔中学外焦急等待。当天这里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16人丧生。新华社记者罗欢欢摄

    3月11日发生在德国南部小城温嫩登校园的惨案震惊整个德国。这是德国7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校园枪击事件。过去数年间,欧洲发生多起校园枪击案,其中3起发生在德国,且作案者均为年轻人,有的甚至刚刚从学校毕业。

    当天,一名年仅17岁的未成年男孩携枪冲进当地一所中学,开枪杀死了15名无辜者,随后在警方的围追堵截下自杀身亡。从行凶过程看,凶手事先有预谋,出手凶残,多数死者为头部中弹。由于遇难者多是女性,德国警方怀疑有报复女性的企图。从这起令人震惊的血案中,有许多教训值得吸取。

    首先,严格枪支管理是预防此类惨剧发生的必要条件。在德国,私人合法拥有的枪支达720万支,平均每11人中就有一人拥有枪支,非法拥有枪支者也不在少数。德国联邦刑警局官员在接受德国新闻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发生枪杀事件有多种原因,但加强枪支管理仍刻不容缓。

    惨案发生后,警察在凶手父母家中搜查时发现,其父合法持有15支枪。这名男孩就是用其父的枪支杀人的。德国在2002年4月爱尔福特市校园枪杀案后,把原来允许公民合法拥有枪支的最低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但这并不能有效阻止某些青少年从其父母处获得枪支。家长对枪支疏于管理是导致温嫩登校园惨案的直接诱因。

    其次,构筑暴力文化与青少年之间的“防火墙”势在必行。在德国近年发生的3起校园枪击事件中,凶手均是十几岁或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网络、录像以及电影电视上的暴力场景对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一旦自卑或仇恨使他们失去理智,诉诸暴力“毁灭他人”和“自我毁灭”很可能成为最终的发泄方式。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害在此案中得到印证。警方从凶手家中搜查出大量的暴力录像片,显示这个“一向自我封闭”的男孩与暴力文化的关联。近年来,仿真枪在德国受到少数学生的追捧,新型仿真枪与真枪很难区分,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在德国学校,有关人士甚至检查出学生携真枪入校园问题。

    加强校园的安全防范和对学生给予心理关注同样也很重要。德国警察工会认为,今后可在学生证上安装芯片,用技术手段加强校园出入的管理。另外,德国一名心理教师平均要照顾13300名学生,有些学校因经费问题甚至没有配备心理医生。作为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学生心理健康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近年来,美国、芬兰和德国等均发生过严重的校园枪杀案。此类事件有其基于个体的偶发性因素,同时也有基于社会环境的因素。在预防此类事件方面,严格枪支管理、让青少年远离暴力文化、加强校园治安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温嫩登校园血案再次敲响了警钟。

    3月11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市附近的小镇温嫩登,遇害者亲友们在发生枪击血案的艾伯特维尔中学外焦急等待。当天这里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16人丧生。 新华社记者罗欢欢摄


 

校园枪击案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