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杀人案冷却后的沉思
去年上半年被媒体着力渲染,举国上下十分关注的马加爵杀人案如今已归于沉寂。然而,我
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和学者都曾众口一辞,几乎不假思索地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归结为他的贫困背景上,好像马加爵的犯罪行为与其品质不良无关,而是社会贫富差距问题造成的,与政府解决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力度不够有关。所以有的媒体置受害人的感受于不顾,频繁采访安慰马加爵的家人,亲切地称马加爵为“小马",不一而足。
幸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并做出了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这份报告的最大贡献,就是纠正了当时所谓贫困是马加爵杀人的犯罪动机起点的社会主流看法。
李玫教授的主要依据是:第一,马加爵杀了四个人,其中三个同学都跟他一样,是贫困生,如果因为贫困而杀,他就不应该杀贫困生;第二,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因为贫困状态导致的。对于马加爵曾自述贫穷是自己的杀人动机,李教授认为马的这一观点同样是不正确的,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归因理论,人在每时每刻都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一种理由,凡是成功的事情容易归到自己的努力上,凡是失败的事情,往往归到客观的理由上。在李玫教授看来,导致马加爵杀人的主要原因是其性格有问题。即他长期以来,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正确地处理和所有人的关系。第一,他对家人缺乏应有的亲情。他在中学的日记中记载着一件事,他曾因与奶奶看电视时发生冲突,就在日记中写道:“我好痛恨奶奶,恨死了,恨死了!"还有一次他的父亲与母亲在凌晨吵架,15岁的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想一刀杀了他,他平时都是十分气人的,何况现在呢。"其实,他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他,他自己也承认,父亲一个指头都没动过他。第二,他和同学的磨擦率比较高,他自己承认每月都有一两次。他不愿与人交流,春节也不愿与亲人团聚,他说:“因为回家没有人跟我玩,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做,在昆明还有一台电脑玩玩,春节是一个人过的,寒假期间也没有出去打工和找工作。"马加爵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在家中排行最小,除父母的疼爱外,还有两位姐姐的疼爱。加上他学习出色,自小在家中备受宠爱,是个不吃亏,基本上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
通过剖析马加爵的心理历程,联系清华大学那个给熊泼硫酸的大学生,李玫教授不由感叹道:以马加爵为代表的一些年轻人,缺乏情感体验,不会与人交往,不懂得社会生活本身就要求必须与他人协调,与他人合作。他们尽管极其聪明,但十分自以为是,惟我独尊,不知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和遵纪守法,他们可能因为一点点小事去算计他人,甚至精心策划谋杀过程。在马加爵被一审宣判后的第三天,面对罪与罚,马加爵才终于领悟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情"。
我之所以引述李玫教授的实证分析成果,是想质问一些学者和媒体,为什么在未像李玫教授这样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之前,就抓住支离破碎的某些现象,匆匆断言贫困是马加爵的杀人动机?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实证研究精神,不是结论产生于实证分析之后,而是用先验理念剪裁客观事实;二是过分地喜欢以社会问题和政府的批评者自居,不作周密地调查研究,就情绪化地斥责社会和政府。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批判社会和政府的,但那是建立在缜密的、引用大量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之上的。
当初,大家都觉得马加爵杀人是因贫困而起,但李玫教授为什么能得出众人皆醉,而她独醒的结论呢?原因是公安部有关领导给她提供了对马加爵实证研究的机会。她说道,过去像马加爵这样的案子,我们学者们接触不上,只能看一下媒体的有关报道。心理分析研究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接触完整的东西,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真实,“公安部有关业务局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
我想,社会和政府都不希望媒体和学者情绪化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以误导大众。但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就必须尽可能地实行政务公开,让媒体和学者接触真相,庶几可以避免一些片面的横议,这是马加爵杀人案冷却后我们应该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