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沈阳首架警用直升机EC—135
|
检修人员查看停放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内的警用直升机 闻英奇 摄 |
|
警用直升机的驾驶舱 |
昨日,本报记者走进停机坪,为您揭开从深圳远赴沈阳执行任务的警用直升机EC—135的神秘面纱。
高个坐客舱得弯腰
昨日11时许,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东侧停机坪上的警用直升机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金属光泽,人站在它面前显得十分渺小。
由于近日沈阳风力比较大,机组人员用4根橘色的绳索将直升机从4个方向捆了个结结实实,固定在地面上。
直升机的4片螺旋桨下面喷涂着飞机型号,尾部是所属中信海直的公司名称和飞机编号B—7007。
记者目测这架飞机长约10米,高约3米左右。
机舱的舱门玻璃是双层的,有一定弧度,工作人员介绍说主要是为了密封和降低风的阻力。
记者抚摸直升机外壳,透过玻璃窗看到里面的驾驶舱和客舱被分为两个部分。客舱里面的设置极像一些高档面包车,两边各有两个真皮座椅,中间是桃木花纹的扶手,人在里面需要相对而坐。两侧的座位间只能容下一名成年人侧身而过,客舱的顶棚也不高,身高在1.8米左右的人坐在椅子上需要弯腰。
驾驶舱设置了两个座位,整个驾驶舱的顶部和前部都是透明的,在正副驾驶座位上各有一个操控杆。
正副驾驶座位的前方是黑色的、密密麻麻的各式仪表盘和按钮,上方是显示飞行高度、油料的五个仪表盘,左右两侧的几个屏幕是显示飞行方位、航程的定位仪。
避不开雷电就会机毁人亡
深圳抵沈的机组人员中,机长马德池和杨佃良都很有名气,执行过许多重要飞行任务。
马德池1951年出生,中信海直公司副总飞行师,曾任中信海直公司的飞行大队队长。
杨佃良今年30岁,是中信海直公司职业飞行员,原来是海军航空兵,转业后在深圳驾驶直升机7年,拥有超过5000小时的飞行经验。
杨佃良曾表示,直升机比其他机种危险性小一些,但是遇到台风、暴雨的时候执行飞行任务还是很危险。遇到雷雨天气,在空中飞行时经常看到闪电从飞机边上滑过,避不开就会机毁人亡。
直升机三天后才亮相
沈阳警用直升机三天内不飞了!
这是昨天下午,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的消息。
据了解,由于飞机以外的其他条件还没有准备充分,原定昨天执行的飞行任务被取消,停驻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停机坪上的警用直升机三天内不会执行飞行任务,机场指挥也没有接到三天内准备飞行的申请。
沈阳市公安局方面证实:至少三天后直升机才能公开亮相。
15时许,深圳的机组人员对直升机的螺旋桨、驾驶室等部位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飞机性能完好随时可以执行飞行任务。
昨日,记者从沈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了解到,目前指挥中心所辖的警航办公室已经设立,但还没有深入开展工作,组建警航大队将从综合素质高、专业全面的队伍中选拔,而公安机关中年龄较轻的空军专业退伍军人将优先考虑,警方表示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包括培养选拔沈阳自己的飞行员等工作还要等到直升机运行一段时间后,视情况予以具体筹划。
资料>>>
EC—135警用直升机
数据显示,EC—135警用直升机长12.16米、高3.51米、宽2.67米,“出身”欧洲直升机公司,产自德国,1996年投入市场,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装备了500余架。
该型直升机可以在不再加油的情况下飞行720公里,巡航速度每小时234公里,巡航高度5082米,最大起飞重量2.4吨,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安静的直升机。
EC—135在中国数量并不多,只有4架,该型号直升机市场售价约3000多万人民币,能在空中完成45度后退爬升、90度垂直坠落、百米高空瞬停等高难度动作。
民航起降配合警用机
为确保旅客出行不受影响和民航飞机的准时,在民航飞机和警用直升机的起降调配以及穿越高度的间隔等方面,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会根据实际情况全力配合这架警用直升机的使用。
昨天,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有关负责人介绍,“沈阳率先在东北采用了警用直升机来执行一些任务,这两天机场正在研究即将遇到的新情况,并会在实际情况中对飞机的起降进行指挥。”
该人士还表示,由于警用直升机将主要在沈阳世园会期间执行安全任务,因此其飞行的区域与民航航线和“飞行走廊”交叉相对较小。
但是,尽管直升机的飞行高度可能只有几百米,民航飞机的飞行高度却由几千米到一万米不等,直升机在起降和调度过程中,还是会对民航飞机产生影响。按照一般原则应该是低高度的飞机先行降落,较高高度的飞机后降落。
本报记者 郭蕾
公安部解读我国警用直升机
昨日,据公安部警用航空管理办介绍,1994年,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第一个配备了警用直升机,我国的警用航空事业从那时起正式起步。随后,广州、郑州、深圳、武汉、南京等地也相继引进了警用直升机,还成立了警务飞行队。
目前,我国有警用直升机10余架,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正在积极准备选购航空器,组建自己的警务航空队伍。
据介绍,一架警用直升机等于30辆警车和100名警察,监视范围达到地面警察的15倍,能发挥出150名警察的作用,在面对大型活动的安全保障和追踪犯罪分子时,警用直升机拥有“立体执法”的巨大优势,因此,装备警用直升机、“科技强警”也成了一种趋势。
我国警用直升机“战例”精选
■安全解救人质1996年9月,武汉的2名歹徒持枪将出租车司机打死后,又劫持一女青年逃进居民区,被警方包围在楼内。民警如果从正面硬冲上去,就会导致人质伤亡,2名防暴警察在中国首架警用直升机上顺着绳梯落到楼顶,从后窗钻进屋内将歹徒擒获,使人质得以解救。
■空降消防灭火1997年,武汉宝丰路一幢27层楼中部着火。危急时刻,警用直升机将2名消防队员送到27层楼顶,从中部截住火势向上蔓延,同楼下消防队员上下夹击,很快控制了火势。
■空中监控险情1998年,武汉遭遇百年罕见的洪水,警用直升机每日出巡,沿江进行空中监控,掌握长江堤防情况。7月30日,机上民警在空中发现江岸丹水池江堤出现管涌,当即向防汛指挥部作了报告,为及时排除险情赢得了时间。
■追捕杀人疑犯2001年10月,湖北省赤壁市一男子被杀死,3万多元货款被劫。赤壁市刑警追踪疑犯吴木林到广州番禺,吴木林逃入大岭村后面山岗,由于附近山丘多,野草杂树多,警用直升机搜索,很快确定疑犯目标方位,将其抓获。
■平息聚众斗殴2003年某天,广州番禺区市桥街某商业广场工程项目承包双方因履行协议问题发生纠纷,施工现场陆续聚集70多人准备寻衅滋事。番禺警方调动警用直升机飞临,对违法分子起到了极大威慑作用,24人被带回市桥派出所协助调查。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冯勇 汤洋 实习记者 国毅 采写/整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