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科技大观>详细内容

科技大观

两种观点截然相反 解干尸疑团 专家倡科学态度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06-04-19 12:42:12 浏览次数: 【字体:

   虽然观察、研究的对象是同一具干尸 但针对其是否是彭加木遗体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昨天下午,记者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了解到,前往甘肃对疑为彭加木遗体干尸进行取样分析的中科院专家已经抵达北京,相关工作即将展开。

    虽然观察、研究的对象是同一具干尸,但目前,针对这具干尸是否是彭加木的遗体,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人说与彭近似,有人说“绝对不是”。

    记者昨天采访了解到,疑点主要有两个,一、干尸的总体长度、面部结构与彭加木的实际身高和额头宽度有区别,但这是时间久远风化变形的结果,还是确实差距很大?二、干尸到底是一个年轻人还是与彭加木年龄接近的人?

    据了解,有关专家将把对干尸进行分析所掌握的身高、面部特征等体貌特征同彭加木生前资料进行比对,如果吻合或基本吻合将进行下一步工作,即对从干尸上所取得的骨骼和肌肉标本进行DNA分析,并同彭加木亲属进行比对,以便早日确认干尸是否为彭加木遗体。如果体貌特征差异较大,则不会进行DNA分析。

    说法一:特征相似

    ■座谈会传出:干尸特征与彭加木有相似之处

    干尸的发现人之一,敦煌市七里镇政府宋学虎介绍,上周日,他们与中科院专家和敦煌博物馆方面的领导开了个座谈会,会上,宋学虎和同事刘强向专家就尸骨的发现过程,以及发现时尸骨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中科院几位专家根据这些表述认为,从身高和足长等特征判断,干尸与彭加木先生生前的这些特征有相似之处。随后,专家对骨骼和肌肉等部位进行了取样。

    宋学虎告诉记者,他们发现这具干尸时,面部下颚露出白骨,下颚除一颗牙齿外,其余全部脱落。分析认为,从牙齿的松弛程度来判断,这具干尸不应属于年轻人的。此外,整具干尸呈一定度数的弯曲,脖子的部位戳在胸腔内,腰部斜向右。他目测这一干尸的实际长度为160厘米。据介绍,彭加木生前身高1.72米,足长42码。

  观点

    调查应坚持科学态度

    彭加木生前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办公室主任侯铁告诉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后,中科院新疆分院共组织参与了两次对彭加木的寻找,一次是在2003年,这次是第二次,并且首次用上了DNA技术。侯铁介绍,2003年那次,接到发现干尸的报告后,新疆分院的专家仅通过对干尸穿着的分析,就能够排除干尸是彭加木遗体的可能。因为彭加木失踪时带着照相机,军用水壶,穿翻毛皮鞋。而这次发现的干尸,由于没有衣物,其他特征也不明显,因此借助DNA检测手段也是必要的。此外,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每年都会接到关于在

    罗布泊地区发现尸体的报告,但基本上单从外表就能排除其可能性。

    侯铁表示,单从公众对此事的关注程度来看,最终对取样进行DNA分析的几率较大,不论结论怎样,这都会是科学的结果。侯铁强调,目前,新疆分院每天都会接到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问询此事。但在依靠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的结果出来前,不能根据蛛丝马迹进行猜测。仅根据现有的特征说的一些结论,很容易误导公众,让公众误以为这次找到的就是彭加木的遗体,但最后结果可能不是这样。希望公众和媒体都以科学的态度,等待科学的结果,也给彭加木的家属一个交代。

    说法二:绝对不是

    ■彭加木生前所在单位领导:干尸绝对不可能是彭加木

    “我已经仔细地查看过那具干尸,我的观点是,他绝对不可能是彭加木。”昨日上午,彭加木生前所在单位领导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傅春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作为彭加木生前所在单位领导,这次敦煌市有关方面所发现的干尸成了傅春利所关心的话题,为此他还特意赶到敦煌市博物馆,进行现场认定。

    傅书记告诉记者,他仔细观察了这具干尸,发现其眉骨到头顶的距离只有3厘米,而干尸的总体长度也仅为153厘米。“这与彭加木有着极大的区别,彭生前为宽额头,绝对不可能只有3厘米的长度,另外,彭生前身高为172厘米,除去风化后缩短的长度,缩成153厘米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傅书记说,“干尸的大拇指指甲也特别长,这和彭加木生前情况极大不同,彭生前没有留长指甲的习惯。此外,从其他一些方面观察,我认为干尸生前应该是个年轻力壮的人,而并非彭加木那样年龄的人。”

    傅春利说,作为彭加木生前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一直对彭加木的下落有着极大的关注,对彭加木的一些个人特征及资料也是极为了解,但是,就目前所发现的这具干尸来说,与彭加木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区别,干尸不可能是彭加木。“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个人可能是少数民族,很可能是沙漠附近的游牧民族的人。我已经将此事汇报给我们的上级单位中国科学院,希望他们派考古专家进行确认,将对干尸的死亡时间、死亡时的年龄等进行鉴定。目前,我们中国科学院还无人断定他就是彭加木。”

    在4月15日现场观察干尸后,傅春利就在第一时间赶回罗布泊,与中国探险队会合,昨日,傅书记也和队员们一起,来到了彭加木的失踪地,进行了地毯式的找寻彭加木的活动。说起为什么不在敦煌等待鉴定结果,傅书记笑了,“我都回到探险队了,来参加寻找彭加木的活动,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如果觉得干尸有一点地方与彭加木的体态特征吻合,我早就在敦煌等待消息了。干尸绝对不是彭加木。”傅春利说。

    ■探险队总指挥:发现干尸处和彭加木脚印消失处至少距离50公里

    17日一早,探险队的总指挥吴仕广就将全体探险队员带到了彭加木脚印失踪的地方,位于库木库都克谷地附近的一片盐碱壳地带,这里便是彭加木脚印最后消失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附近都是坚硬的盐碱地壳,彭加木就是在走了7.8公里之后,在这里休息后脚印消失的。而此地的南侧方向,便是发现干尸的库姆塔格沙漠,那里的最近一道沙丘,离这里也有近10公里。”吴仕广说,“6月份,此地的地表温度达60℃左右,一个正常体力的人在坚硬的盐碱地内行走,是根本不可能到达库姆塔格沙漠的。”

    据吴仕广介绍,从地图上来看,彭加木脚印失踪的地方距干尸的第一发现地有23公里的直线距离,但是这其中并未包括翻越十几座沙丘的路程,“两道沙丘之间相隔数公里,每道沙丘中又包括大大小小的多个沙丘,最保守估计,从这里步行到干尸的第一发现地也有50公里至60公里的路程。在地表温度达到60℃以上的6月份,又有谁会到达那个地方?何况一个已经行走了7.8公里的人?”吴仕广说。

    ■供稿/《大连晚报》

    新闻内存

    4月17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敦煌市七里镇,先后找到了干尸的第一发现人刘强和宋学虎等人。刘强和宋学虎对记者说,当时没有给这具干尸留下最原始的资料照片,也没有对干尸的第一发现地进行测位。如今,科考队很难找到第一发现地,干尸也与当初发现时有了变化,要不然,干尸认定会容易得多。

    30多岁的刘强是一名个体老板。如今,为了干尸的身份认定,他的父亲刘学仁跟随科考队进入了沙漠,他则放下原本红火的生意东奔西走,并随时准备帮助考察人员再次进入沙漠。

    ■供稿/《兰州晨报》

    面部特征遭质疑,DNA鉴定将最终确定身份

    “敦煌发现疑似彭加木干尸”的消息引起中科院等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4月16日,中科院基因研究所所长杨先生等3位资深研究员赶赴敦煌市了解发现过程,并提取样品准备回京进行鉴定。

    经中科院专家对干尸牙齿、头皮等各部位骨骼进行测量和鉴定,专家初步判断,该具干尸对应之人死亡时间距今30年左右,身高170厘米以上,足长42码,死亡时的年龄在52岁至55岁之间,系短发。彭加木26年前失踪时55岁。据董治宝研究员了解,彭加木身高170厘米以上,足长42码,出走时留短发。依据这些相互吻合的特征,专家初步分析认为,此干尸有可能系彭加木先生的遗体,但最终结论要等进一步鉴定。

    据了解,中科院专家4月16日下午提取了干尸头皮组织和腿部骨骼样品,于4月18日上午回京,之后将着手进行DNA鉴定。

    另据了解,中科院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傅春利、彭加木生前战友、当年在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中担任行政总管的陈百录老人一行4月15日赶赴敦煌,观看干尸后提出相反观点。他们认为干尸不可能是彭加木遗体,主要理由是面部特征不相符、发现地距离失踪地点太远。

据兰州晨报、兰州晚报报道,“敦煌发现疑似彭加木干尸”的消息引起中科院等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4月16日,中科院基因研究所所长杨先生等3位资深研究员赶赴敦煌市了解发现过程,并提取样品准备回京进行鉴定。根据对牙齿、身高、足部骨骼等部位的检测,专家初步判断认为,此干尸特征与彭加木相似。记者同时了解到,14日由董治宝研究员的学生带领的一支科学考察队至今还没有找到干尸的第一发现地和有关实物证据。

  干尸与彭加木外貌特征吻合

    4月16日下午,中科院基因研究所专家一行3人抵达敦煌后,即与守候在敦煌的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敦煌市政府、文化局、博物馆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和干尸第一发现人刘强、孙学虎等人会面,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发现干尸的过程,听取了当地有关专家的意见。当日下午5时许,专家对干尸进行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仔细查勘。

    据敦煌博物馆馆长傅先生和几名第一发现人透露,经中科院专家对干尸牙齿、头皮及各部位骨骼进行测量和鉴定,专家初步判断,该具干尸对应之人死亡时间距今30年左右,身高170厘米以上,足长42码,死亡时的年龄在52岁至55岁之间,短发。彭加木26年前失踪时年仅55岁;据董治宝研究员了解,彭加木身高170厘米以上,足长42码,出走时留短发。依据这些相互吻合的特征,专家初步分析认为,此干尸有可能系彭加木先生的遗体,但最终结论要等进一步鉴定。

    据了解,中科院专家4月16日下午提取了干尸头皮组织和腿部骨骼样品,将于4月18日上午回京,之后将着手进行DNA鉴定。

  彭加木生前警卫提出疑点

    中科院新疆分院有关专家和彭加木生前的一名警卫员4月15日下午抵达敦煌,并观看了干尸。在4月16日下午的座谈会上,与会者多次联系此行人员均未如愿。据敦煌博物馆傅馆长介绍,彭加木生前的警卫员观看干尸后提出一些疑问,最主要的疑点就是干尸面部结构与彭加木先生的面部特征不相近。

    科考队进入罗布泊寻找佐证

    4月17日,参与此次追寻彭加木遗骨的部分科学家及媒体记者已进入沙漠腹地,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搜寻相关佐证。

    16日下午,记者来到担任此次科考任务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敦煌的住地。据宾馆总台的服务人员说,科考队已全部退房前往罗布泊。

    记者在敦煌博物馆采访时,一名工作人员说,由于这具干尸现存敦煌博物馆,没做防腐处理,存放几天尚可,一旦时间长,加上敦煌的气温逐渐升高,干尸的保存就成了问题。如果腐烂会给今后进一步科学鉴定带来困难。(董开炜 刘学智)

干尸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