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科技大观>详细内容

科技大观

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DNA修复之谜》

来源: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5-12-10 11:19:33 浏览次数: 【字体:

 

 

解读嘉宾:杨运桂,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15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退休前指导的最后一个博士后。

2015年度诺贝尔奖已于10月5日至12日陆续揭晓。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将如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科技领域的三大世界知名奖项,不仅为获奖者带来国际声誉,更是对其科研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最受国人瞩目的当属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奖项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C·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共享。

为了使公众更好地了解诺奖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及对人类的贡献,在中国科协科普部的大力支持下,“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合作录制系列视频,与上海市科协共同举办“上海科协大讲坛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解读2015年科学类诺贝尔奖”系列线下活动。

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二):《修复“生命密码”DNA》

解读嘉宾:黄俊,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资深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解读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疟疾克星——青蒿素 》

解读嘉宾:周兵,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

解读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二):《中医药的国际化》

解读嘉宾:俞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特邀专家。

解读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振荡和质量的发现》

解读嘉宾:季向东,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上海市粒子物理和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DNA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