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要建世界最大人类生物资料库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计划斥资10亿美元建设世界最大的人类生物资料库,以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识别本国犯罪嫌疑人、外国间谍或恐怖分子。
然而,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2日报道,不少人反对此项计划,对人眼虹膜形态、脸形、指纹等生物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质疑。
世界最大
FBI即将着手建设的生物资料库名叫“识别下一代”。旨在扩充现有数据库的生物资料信息,为将来识别犯罪嫌疑人、侦破各种案件创造便利条件。
资料库收纳的信息五花八门,其中包括人眼虹膜形态、脸形、指纹、伤疤以及许多人说话、行走方式等。
FBI还会根据一些雇主要求,保留公司雇员的指纹信息,以便警方能在这些雇员犯罪或遭逮捕时及时通知雇主。
FBI犯罪信息服务部门负责人托马斯·布什说:“‘更大、更快、更好’是新生物资料库的起码要求。”
这项计划的支持者指出,FBI将生物信息整合在一起、与其他政府部门共享,有助于提高侦破犯罪案件的成功率。美国国防部此前曾用FBI提供的指纹资料识别出几名伊拉克的犯罪嫌疑人。
最新技术
生物信息识别技术方面的进步也让FBI找到了建立这一数据库的理由。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识别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目前正在完善一项新技术,可以使警方在4.6米外就捕捉到人眼虹膜的形态。这一技术还可在183米开外识别面部特征。
研究人员博扬·楚基奇说,海军军舰在接近一艘外国舰船时,可以利用这种技术“看清”对方船员的虹膜形态或容貌,以判断他们是否为外国武装人员或恐怖分子。
当然,要将这种技术投入使用,需要一个庞大的生物资料库作为支持,否则识别出来的特征也没有东西可以对比。
不过这项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德国政府于2006年10月至今年1月在德国美因茨火车站试验发现,这种技术白天仅能准确识别60%旅客的虹膜形态或面部特征,而在夜间,这一数字仅为10%至20%。
普遍采用
目前美国各政府部门利用生物资料协助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
国防部在过去的两年内建立了一个包括虹膜、指纹和脸形等要素在内的资料库,将150万伊拉克和阿富汗囚徒、进入美国军事基地的外国公民生物信息收入其中。国防部还收集了一些伊拉克囚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样本。
美国国土安全部在一些机场设立了虹膜扫描系统,以核查需要快速通过安检人员的身份。此外,国土安全部还设立了一个大型指纹资料库,里面收集了国外犯罪分子、在海外收养子女的本国公民及签证申请者的生物信息。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负责人巴里·斯坦哈特评论说,参考生物信息是追踪犯罪的重要方法。
怀疑声音
FBI建设生物资料库的计划受到了不少人质疑。批评人士指责,这一计划无形中把人们的身体变成了身份证。还有人指出,政府不应在没有证明利用生物信息破案是否真正有效前盲目建立资料库。
美国电子隐私信息中心负责人马克·罗滕贝格认为,资料库中的生物信息并非想像中那么可信,信息很可能“不完整或不准确”。
电子隐私信息中心援引美国司法统计局的数字指出:“很难确定生物信息是否准确、可靠、及时或完整。”
美国硅谷技术研究人员保罗·萨福说:“就像信用卡号码一样,生物信息很难永不改变。”他还担心,FBI的电脑系统可能遭到黑客攻击,一旦资料库内数据被更改,将给有关部门的侦破、调查工作带来障碍。
中新网12月23日电 综合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官员近日透露,联邦调查局目前正在建立全球最大的公民特征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将耗资10亿美元,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和归类。届时,联邦调查局将可以非常轻易地识别出犯罪嫌疑人、外国间谍或者恐怖分子。
美国联邦调查局犯罪信息服务部官员托马斯-E-布什说,联邦调查局正在建立的全球公民生物特征数据库正式名称为“识别下一代”,录入的信息包括人的眼虹膜形态、脸形、指纹、伤疤以及许多人说话甚至行走的方式等。建立这一数据库的目的旨在扩充现有数据库的生物资料信息,为将来识别犯罪嫌疑人、侦破各种案件创造便利条件。生物信息识别技术方面的进步也让联邦调查局找到了建立这一数据库的理由。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识别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目前正在完善一项新技术,这将可以使警方在4.6米外就捕捉到人眼虹膜的形态。这一技术还可在几百米以外识别某个人的面部特征,当美国海军军舰在接近一艘外国舰船时,调查人员就可以利用这种技术看清对方船员的虹膜形态或容貌,以判断他们中间是否有外国武装人员或者恐怖分子。
托马斯-E-布什称,与美国传统的数据库相比,新的公民生物特征数据库更全、更快,而且还易于管理和使用。在先期建立这个数据库时,录入的资料首先是美国中情局、联邦调查局、警察局、海关以及移民局现有的资料,所有在这些机构留有信息的人士,都将会被录入联邦调查局的新数据库。在第二阶段,美国联邦调查局将会和相关国家以及国际反恐组织合作,以便将恐怖嫌犯或者其他人士的信息资料录入数据库。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数据库将会更加的详细和完善,届时所能起到的作用将极其强大。
美国一个名为“电子边境基金会”的组织则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表示将向美国司法部提起诉讼,以触犯《信息自由法》和隐私法等罪名,将美国联邦调查局告上法庭。“电子边境基金会”是美国一个致力于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组织。这个组织称,早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不久,美国联邦调查局为了秘密收集个人信息,就曾建立了一个名为“调查数据仓库”的数据库,并允许非联邦调查局内部成员进入这个数据库查看私人信息,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信息自由法》的相关规定。该组织表示,联邦调查局共收集了7亿多份个人资料,当时共有12000名用户能通过遍布全球各地的专用网络终端进入这个数据库,其中近30%的用户不是联邦调查局的内部工作成员,而是美国其他地区、州或联邦机构。该组织同时还批评美国联邦调查局触犯隐私法,理由是他们在建立数据库前没有事先公布收集个人信息的标准。
联邦调查局在2008财政年度预算中向国会申请了1200万美元专项资金,成立了一个名为“国家安全部门分析中心”的电脑数据库,并配备59名工作人员。预计到2012年,这个数据库将收纳60亿项记录,其中包括许多美国居民和国外重点可疑人士的个人数据资料。联邦调查局宣称,这一数据库建成后,更易于发现潜伏在美国境内的恐怖分子。但一些国会议员指出,这一数据库可能会导致政府滥用反恐权力,侵犯个人隐私,并与美国有关法律产生抵触。美国国防部曾建立过一个类似的数据库,但由于涉嫌侵犯个人隐私而于2003年被美国国会下令停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