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警察科技>详细内容

警察科技

海口实现智能交通 交警指挥监控中心开通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黄培岳 发布时间:2006-12-27 08:52:29 浏览次数: 【字体:

 

    行走在城市中,安全感以及快捷畅通,应该是普通市民所共同期待的。

    这方面,海口在努力,昨天,海口市交警指挥监控中心正式开通。智能技术,正给这座城市的交通管理、治安防范带来新的变化:肇事逃逸无处遁形、天桥毛贼当场落网、值勤民警难再偷懒……

    事实上,设置在公共区域的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对意图违法犯罪所起的震慑作用,是高科技带来的福音。

     与此同时,这种技术进步也必然带来公权与私权的博弈。尽管大多数市民表示,不做亏心事,不怕摄像头。但公共治理需要与公民隐私权之间微妙平衡还需要用心把握。否则,前者过度强势就有可能对后者造成损害。

南大桥上的监控摄像头。 宋国强 摄

  巨幅电视墙直播主要路况,主干道交通实行全面监控,电子警察覆盖全市各个路口。26日下午,海口市交警指挥监控中心正式开通启用。

    记者现场体验令人震撼:偌大的屏幕安装在一层楼高的墙壁中央,12组大显示屏共同组成一个巨大的“电视墙”。“电视墙”画面里不仅有市区各主要交叉路口的闭路电视图像,而且还在电子地图上显示道路实时状况、警力分布以及交通警情处置等情况。记者轻点鼠标,即刻,海口主要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在大屏幕清晰显现,龙昆路、人民路、和平路、南海大道……

    说起这套投资7000万元建成的系统,海口市交巡警支队负责人蔡军掩饰不住一脸的自豪:“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堪称公安交通管理科技的‘航空母舰’,是名副其实的‘领航者’,它将给海口交通管理模式带来全新的变革。”

    据了解,该系统全部投入使用以后,海口市区道路通行能力将大大提高,城市主干道交通监控和电子警察覆盖面将从目前的局部提高到全部,接出警将更加快速,交通管理指挥的效益和效率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指挥监控中心于2004年9月立项,投资近7000万元,历时2年建成。建设内容包括交警指挥监控大厅及附属设施、100个电视监视点、196套电子警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以及GPS、卡口、诱导、流量检测、集成系统等,全面建成后可以提高5个方面交通管理能力:指挥调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服务市民能力、违法取证能力、队伍管理能力。

    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王为璐主持开通仪式。

在交警指挥监控中心的显示屏上,违章压双黄线掉头的小轿车被逮个正着。宋国强 摄

监控中心显示屏直击 肇事逃逸无处遁形

    随着海口交警指挥监控中心的正式开通,交通肇事逃逸者将无处遁形,天桥上的小毛贼难逃法网……因为这一切,都在智能交通系统的监控之中。今天下午,记者在指挥监控中心亲身体验了一回。

    肇事逃逸立即截获

    下午4时,在省财税厅路口,一肇事车辆加速逃窜,警方通过监控视频及时跟踪,发现其左拐驶往秀英方向,立即通知附近两名交警,在文华路口将其截停。

    省交警总队数据表明,今年1月至8月,全省共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44起,破获30起,破获率为68.18%。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我省重大交通事故逃逸案占重大交通事故的8%左右,造成上千万元经济损失无法得到理赔。

    据警方介绍,此前,肇事逃逸交通事故多发生在深夜与凌晨,常常在偏僻的路段,现场取证十分困难。

    天桥毛贼当场落网

    海口市的摩托车比较多,特别是其他周边市县摩托车大量驶入,为“飞车抢夺”提供了条件;加之“两抢”犯罪为“瞬间作案”,犯罪分子作案快、逃跑快、现场遗留线索少,客观上存在作案容易、防范难,逃跑容易、破案难,销赃容易、控赃难,逃避打击容易、处罚难等问题。

    而海口的一些人行天桥,也成了藏污纳垢之所。

    新开通的指挥监控中心,就像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时刻收集着不法分子的违法证据,让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下午4时15分,一少年在彩虹天桥上,乘一女士不注意,夺过对方的包便逃窜。路人目瞪口呆之时,设伏在桥上的便衣快步上前,一把就将其擒获。这一切,由监控中心及时通知便衣出警。

    值勤民警难偷懒

    在现场会上,警方介绍说,通过电视监视系统、GPS系统,可以实时进行岗位督查,有效提高队伍管理能力。以前常遭群众诟病的值勤交警将车往路口一放,就去乘凉喝茶的事,现在全在视频的监控之下。

    下午4时30分,正在海府路值勤的美兰大队101号警员接到指令,立即出现在视频下,值班领导在视频中检查了他的警容警貌,并对其下达了新的指令。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     

海口智能交通亮点多多

    “龙昆北路有塞车情况,和平南路正在施工……”下午,记者在新建成的海口市交警指挥监控中心点击鼠标,就轻松纵览到全市主要道路的运行状况。

    司机有了“千里眼”

    开车最郁闷是堵车。

    正在完善中的海口市交警指挥监控中心,将在海口市委到国贸路段、海榆中线到丘海大道路口、国兴大道与白龙路路口建立交通情报板,用红、黄、绿三色分别表示阻塞、拥挤和畅通,前方道路情况一览无余。

    情报板何以洞察路线情况?原来马路下面的“土地爷长了眼睛”。据介绍,在整个内环路的路面底下都埋了一股环形线圈,它们就是路网的“眼睛”,每时每刻经过路面的车速、流量数据都能被它们准确捕捉,这些流量数据经过处理变成红、黄、绿三种信号,以路网形状发布到道路上的电子情报板上,每5分钟电子情报板就刷新一次,根据不同颜色,司机可择路行走。

    “电子警察”更威风

    据介绍,智能化“电子警察”与过去相比有两大变化,一是传输快,过去“电子警察”拍摄下来的违法数据,要过一定周期后才能取出,现在,前端设备只要一拍到照片,就可通过光纤网或无线网络实时传到数据库。二是功能多,以前只能针对闯红灯、超速等违章行为进行取证,现在违法变线、乱停放等所有违法行为都能一五一十地记录。

    大脑系统高度发达

    在交通高峰期,小小一次轻微碰撞,可能就是长长的车龙。这种现象在系统建成后,可以得到大大的缓解。

    据介绍,在整个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中,集成指挥调度系统是核心,相当于整个系统的“大脑”,它集接处警管理、交通监控、信号控制、交通诱导、电子地图、警力定位和综合查询七大功能于一体,能实时地掌握整个交通脉络。

    当交通事故发生时,110接到报警电话后,支队指挥中心和大队分控中心几乎与110同时得到警情。“大脑”可以在短短的两到三秒钟内,对发生事故的机动车和驾驶人进行综合查询,结果将提供给交通指挥人员和事故处置人员,以便做好控制和处置现场充分准备。

    同时,“大脑”还能通过配备GPS定位系统的警用车载台和民警多功能移动掌上电脑,快速调度附近的警力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置,并能掌握警力何时到达现场、何时处置完毕。

探头下有无私权大多数市民表示不做亏心事不怕摄像头

    100个新型“电子眼”正式上岗执勤了!市民在为此高兴之余,也存在疑虑———今后自己在街上的一举一动都将被这些“电子眼”盯着,这是否会涉及民众的“隐私权”?

    海口市交巡警支队有关负责人笑着说,“隐私权”是指公民个人和死者所享有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而目前,海口市所有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的布点,都严格控制在各重要路段以及桥梁、宾馆、车站等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并没有涉及私人空间。

    这位负责人认为,在英美等相当重视民众隐私权的国家,在公共场所都设立了“探头”,公众每天从那里来来往往,对此都习以为常,并没有自己隐私被“侵犯”的担忧。相反,由于有了这些视频监控系统的存在,只要你是守法的公民,就会感觉到你是受保护的,从而增强安全感。他说:“有一点十分明确,加强社会治安监控系统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记者在视频上看到,在探头下的汽车,前排座位上的人员看得一清二楚,包括系没系安全带这样的细节也分毫毕现。而当探头旋转、伸缩时,难免会看到附近楼房里的一些情况。

    对于越来越频繁出现的监控摄像头,很多人表示警惕。有些人担心自己将生活在一个处处受到监视的社会里,没有丝毫个人隐私可言,简直就像是一个“透明人”;人们还担心所摄内容可能被恶意传播———如果不能严格规定谁能监控摄像头,没有相应措施严格保证所摄内容不被滥用,摄像头很可能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窥视他人隐私、非法收集和传播信息、甚至犯罪的便利渠道。

    尽管如此,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市民表示:不做亏心事,不怕摄像头。“只要能帮助搞好治安,牺牲一点个人隐私也没什么。”一名市民称。

    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祟敏说:“‘探头城市’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必然。从深层次讲,这实际上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迫切需要扩大对社会的掌控面的地步。加强对社会的掌控还有其他手段,这里首选的是视频监控。但是,有许多具体的情况我们都要研究。摄像机的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具体设置在哪里、设多少摄像头等等都应该论证。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的关系,需要相关的法规来完善。”     

    海口交通管理从人工到智能

    从人工持棒指挥到电脑控制的智能交通,老交警陈梁发对海口交通管理的变迁有无限的感慨。

    解放初期交警持棒指挥

    1950年底,在博爱南路与文明路交叉口东南侧、新华北路与得胜沙交叉口直道侧、解放路与新华路十字路口东南侧、解放路与博爱路交叉口直道侧、海口人民公园正门前路口中央,设有5个岗亭,并装设亭灯。白天,交警持棒指挥,夜间使用亭灯指挥。

    50年代由人工控制

    陈梁发在交警岗位上工作29年,今年退休。“建省以前,海口就有红绿灯。”陈梁发一再强调,许多人以为海口红绿灯的历史要从海南建省后算起,其实1958年就有了。

    陈梁发说,当时是悬挂式“红绿灯”。所谓悬挂式,就是用钢丝绳把灯箱悬挂在路口的上方,灯箱内穿上钢丝,从各方位固定。当时的红绿灯由人工控制,根据车流量,值班的交警控制双刀开关,哪个方向来车,就把那个方向调为绿灯,由于安全性能差,操作时必须带棉手套。当时红绿灯的灯泡是普通灯泡,玻璃是红黄绿三种颜色。遇上台风天气,灯箱要收起来。

    陈梁发回忆,当年他们每天一大早就到岗亭控制红绿灯。双刀开关掰一天下来,手还真有些酸。偶而“走神”,车子就会被“晾”在一边。

    建省后装上电脑

    1981年,路口竖起了伸臂灯,和现在的红绿灯有些类似,但只比人高出一些,采用了定期自控信号灯,虽然还是机械化操作,但比人工操作又迈出了一步。那时车子非常少,不需要估算车流。

    1986年,由于推广“交通民警要走出交通岗亭”的经验,取消红绿灯,民警到路口用手势指挥。

    1989年,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给海口赞助了11套周期自控信号灯,安装在解放路等7个繁华路口,椰城才有了真正由电脑控制的红绿灯。

智能交通 交警指挥监控中心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