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警察科技>详细内容

警察科技

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信息化:“自下而上”的变革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张光卿 发布时间:2006-08-09 16:21:55 浏览次数: 【字体:

演示社区警务信息平台

    信息警务是继社区警务之后又一次警务革命。如何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紧密配套、衔接良好的社区警务运作机制,对于提高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犯罪、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选择社区警务站这个最小作战单元作为基层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一改“自上而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又从上到下的信息化建设格局,初步实现了“以一带十、以十带动152个社区”的战略目标———

  新闻点击

  社区警务信息平台:把“口袋信息”变成“电子信息”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19本厚厚的纸质台账,一部响个不停的电话:

  “国平,下班前交安全门统计表!”

  “国平,下班前把防煤气中毒的统计表交了。”

  “国平,人户分离数统计了吗?下班前给我。”

  ……

  这样的场景一直是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义达里社区警务工作站民警李国平过去10多年来的工作常态。

  如今在李国平的办公桌上却多了一台计算机。有了它和“社区警务信息平台”系统,李国平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以前想查外来人口情况,先得查外来人口台账,义达里社区400多人,一人一篇就是400多篇,接着查出租房的台账,出租房有120多间,一间一篇,就是120多篇,找一个资料没有10来分钟拿不下来;如今只需输入想查询的人名或关键词,不到一分钟时间就全部搞定。点击社区警务信息系统的“电子地图”,不仅可以看到整个辖区的全貌,甚至某个院子的大门和各家各户的方位图,包括里面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出租房等信息都一目了然……

  7月6日下午,北京市公安局举办了治安基层基础工作暨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展示大会。来自东城、西城等治安系统单位的优秀基层民警现身说法,讲述了他们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创新工作机制、破解工作难题的好经验。其中由李国平主演的“真人秀”节目《社区民警李国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引起了台下众多民警的强烈共鸣,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如今在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152个社区的176名社区民警人手一台计算机和数码相机,“社区警务信息平台”系统已于6月27日正式在全区推开,过去社区民警掌握的“头脑信息”、“口袋信息”、“纸袋信息”将逐渐转变为“电子信息”、“全警信息”,为全区民警提供服务。

  谈到社区警务信息平台,西城公安分局科技信通处处长陈效民说:过去的信息化建设一般都是“自上而下”,往往是各个业务部门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功能开发,与基层实际业务需要相差较远。社区民警只能被动地为信息系统提供采集信息的服务,却无法享受到该系统给他们日常工作带来的“好处”。久而久之,他们对这种“信息化模式”自然缺乏兴趣。有的信息系统即使社区民警能接触到,但由于不是为他们“量身订做”的,使用起来比较麻烦———有时为查询一个信息和数据,得分别打开不同的信息系统平台进行查询,既费时又费力。

  而西城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在开发之初就牢牢把握着“自下而上、服务基层”的原则,不论是功能开发还是信息采集,一切都围绕着“为一线民警服务”这个终极目标而努力,应用起来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社区民警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特别报道

  “没想到现在警察的办事效率这么高”

  谈到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在社区管理中的成效,义达里社区警务工作站民警李国平深有体会。

  6月27日下午4时45分,李国平正在社区警务站工作,辖区颁赏胡同5号的居民郭老太太急火火地跑了进来,原来她老伴心脏病犯了,郭老太太打了急救电话,可救护车到了胡同口却没法进来———胡同口中央停了一辆银灰色的富康车,挡住了道路。找了半天车主,却一直无人理睬。眼看着老伴的脸色越来越差,郭老太太急哭了。正没主意时,邻居的一席话提醒了她———快找警察想想办法啊!

  人命关天,李国平马上通过监控探头查找到了那辆富康车的位置,并查到了车牌号码。之后登录“社区警务信息平台”,输入“车牌号码”和“车型”,不到十秒钟,电脑屏幕上就显示出银灰色富康车的车主和驾驶人员的信息。

  “在哪呢?”

  “家里呢。”

  “快下来把车挪开,人家救护车在胡同口堵着呢!”一个电话打下来,事情就办好了。

  几分钟后,郭老太太的老伴被抬到了救护车上。事后据抢救的医生说,要再晚上几分钟,人就耽误了。

  李国平告诉记者,这事儿要是搁以前肯定就耽误了。接到事主报警,社区民警先得打电话向交警部门查询车主信息。如果车主本人驾驶这辆车还好说,要是由其他人驾驶则更麻烦。几通电话打下来怎么也得十几分钟,那时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如果说此事尚不足以显示社区警务信息平台的真正“威力”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件可能更具“说服力”。

  5月23日下午4点30分,李国平在下片时,遇到羊皮市胡同3号院一居民向他反映:三号院门前停放的一辆摩托车,两天了都没人动,居民之间都相互问过了,这辆车肯定不是他们院里人的。

  李国平于是到现场把那辆“无主”摩托车的车牌和型号一一记录下来,并告诉3号院居民,如果有人找车叫他找民警。回到警务站后,李国平把这个信息录入信息平台。

  通过上网信息比对,24日晚上终于查到摩托车车主名叫李某,家住大拐棒胡同6号。李国平及时与西城公安分局刑侦支队联系,找到了车主。看到自己丢失的爱车被找到,车主高兴地说:“没想到现在警察的办事效率这么高,车刚丢就找到了。”

  

  新闻解读

  以一带十、以十带动152个社区

  “三步走”推进信息平台应用“全面开花”

  公安信息化系统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来自基层民警,基层民警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因此打破警种界限,把基层民警掌握的信息整合成为全警共享共用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一套全警共享的警务信息综合系统,是抓好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西城公安分局党委在落实公安部提出的“三基”工程建设中,按照“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的目标,选择社区警务站这个最小作战单元作为基层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一改“自上而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又从上到下的信息化建设格局,初步实现了“以一带十、以十带动152个社区”的战略目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应用效果,受到社区警务工作人员的欢迎。先进社区民警遇到“新问题”

  李国平所在的义达里社区,已连续16个年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被誉为北京市最安全的社区之一。这其中,李国平为之付出了不少心血,仅在基础台账方面,除了按照市局统一要求建立的10本社区警务管理台账外,他还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自行建立了九本实用性强的台账。

  可随之而来出现的新问题,却让李国平头疼不已:工作越深入,积累情况越多,查询起来却越麻烦。手工台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套用李国平自己的话说:“台账做了19本,可心里还是没底;脑子里有东西还没有写进去;台账数据的更新、编辑工作量越来越大,每天都有新东西想加进去。”

  正当李国平琢磨着怎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时,西城公安分局党委领导也在思考着如何落实“三基”工程找准突破口。去年10月25日,分局局长张兵来到义达里社区警务工作站调研,发现李国平的基础台账虽然很详细,但19本台账之间互不关联,使用起来非常不便。查阅难、更新慢的原始手工台账积累与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差距。李国平遇到的问题反映出了基层在实施整体防控战略中的一个信息瓶颈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所在。

  于是,将台账手工积累的形式转变为依托信息网络支撑的设想被摆到了分局党委领导的桌面上———即通过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建设,将传统的靠民警手工劳动、人工记忆建立基础台账、积累基础数据的工作模式转变为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把在开展基层基础工作中掌握的各类情况及时录入信息系统,变基层民警的“头脑信息”、“口袋信息”、“纸袋信息”为全警信息、共享共用。

  按照分局党委的意图,分局信通处技术人员会同分局人口处,在总结李国平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分局社区警务信息平台的构想。解决好“脑袋”和“行动”问题

  任何工作的推进和方法的创新,都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为摸清社区民警对于信息化的真实想法,张兵局长多次召开了与社区民警代表的座谈会,一一询问了解民警对信息化的看法和认识,以及社区民警的需求等,并深入义达里等社区进行实地调研。

  厂桥派出所柳荫街的一位社区民警这样说道:“以前我对信息化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为信息化就是建个网站、买个电脑什么的,与自己的工作没什么关系。经过几次座谈后,我逐步认识到信息化与自己工作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过去那种‘口袋信息’、‘纸袋信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了,因此对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建设也由过去的缺乏兴趣,转变为希望尽快投入实际应用。”解决了“脑袋”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行动”的问题了。

  为了将社区警务信息平台系统在民警中扎实推开,打造一支高度融合的信息化警察队伍,西城公安分局党委采取了典型带动、行政命令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他们以基础台账健全、工作深入扎实的义达里社区为样板,建立了社区警务站信息化应用模式;以民警李国平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编写出了“情景剧”,在全区民警当中开展现身说法教育,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社区民警进行计算机录入。针对基层民警计算机技术水平不高这一实际问题,人口处承担了基层民警信息化技能培训的组织工作,并邀请信通处技术人员多次进行面对面的授课,对达不到要求的社区民警进行了岗位调换。通过多次培训,社区民警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普遍提高,上网率、在线率、点击率和业务访问量以及利用信息数据破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三步走”实现信息平台应用“全面推进”

  按照分局党委“立足基础、面向基层”的指导思路和“以一带十、以十带动152个社区”的战略目标要求,西城分局科技信通处与人口处确立了“以房屋的不变性控制人口管理的可变性”为指导原则,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以地理信息为支撑,以关联应用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关键的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应用模式。

  第一步,他们以义达里社区19种基础台账为母本,建成“社区警务信息平台”系统模本。截至2006年3月25日,已初步完成社区警务信息平台系统模本建设,建成了包括15个涉及人、地、物、事、组织的数据子系统。如今打开社区警务信息平台,点击鼠标进入某院,首先呈现出各家方位图,同时所有与该院有关的信息都能显现出来,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以及每户的技防物防情况等;如要查某某人,只要输入这个人的姓名,便可以调出该人相关的信息。

  第二步,确定以义达里社区、柳荫街社区等十个社区为试点,根据全区不同类型社区、不同水平的民警,不同的工作需求进行试验。并实行信息采集与建设同步进行原则,建成一个,推广一个,采集一个,形成由试点社区民警带动其他社区民警协同递进、以点带面的格局。例如:厂桥派出所柳荫街社区内的什刹海“胡同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接待胡同游的有好几千辆三轮车,一旦这好几千人无序经营,极易造成治安秩序的混乱。信通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推出了“胡同游”等个性化台账,有效地解决了民警个性需求和共性相结合的问题。

  第三步,在十个试点社区的基础上,对176名社区民警进行全员培训,将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向全区152个社区全面推广。6月27日,社区警务信息平台相关功能模块调试完毕,正式推向152个社区。6月初,分局人口处共组织了三期社区民警信息化培训班,对110名社区民警进行了培训考核。通过前期分批、分层次地对派出所社区民警进行岗前培训,176名社区民警目前已能够达到对信息平台上的信息进行独立更新和填报。  

  新闻观点

  信息警务是继社区警务之后又一次警务革命

  警务改革:“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王太元认为:警务实践永远是警务科学的第一来源。实践中发现、发明、创造的理论,远比从书上抄来、从国外拿来的更管用也更科学。

  从社区民警运用抓警务信息平台建设,是真正理解并运用了“为一线警务解决体制、机制、保障难题”这一“基层基础建设”的实质与精髓。以前一些地方搞的“警务改革”,实际结果往往是,在让上级、让机关“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使下级、使一线更累、更苦、更难!那么什么样的改革才是好的改革?这里我不妨套用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如何才能大家好?共享资源、共享警务运作权力、共享信息……

  具体建议如下:一集中投入。典型引路、“传帮带”是必要的,但现代科技运用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一个环节,在技术成熟、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争取集中投入,不能及时地整体实施、全面普及、尽快产出,其警务效能、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就会大打折扣;二系统规范。李国平等社区民警实践探索为社区信息平台建设奠定了工作基础,但涉及全面、用途广泛、效能持久的基层社区警务信息系统,其普遍共享运用的关键是全面、科学的规范,需要分局等更高层级业务专家与信息、技术专家共同攻关;三全面培训。在经济投入、信息规范的基础上,影响基层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建设的“瓶颈”,就是全体社区民警的信息意识、知识和技能了。如何对日常工作任务紧张繁忙的全体社区警察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也有一句广告词,“适合你的,就是好的”,用民警喜闻乐见的方式、教给民警马上就用、用了就好的技能和知识!如果仍是简单“考级”,不把一线民警逼疯才怪。四科学管理。内部管理是警务的指挥棒,一个单位有什么样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考核方式与奖惩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民警和什么样的警务工作。我们在基层社区建设了警务信息平台,就需要把民警在这一平台上的工作科学规范起来、把民警的这类工作量化出来,并给出科学标准,同时尽快出台相应的奖惩制度。基础工作信息化是一次自下而上的警务创新活动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局长张兵认为:随着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警务是继社区警务之后又一次警务革命。如何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紧密配套、衔接良好的社区警务运作机制,探索和研究社区警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课题,对于提高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犯罪、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支撑,因此“立足基础、面向基层、依托科技、强化组织”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上下互动的关系问题。基础工作信息化是一次自下而上的警务创新活动,因为只有来自基层,才能更详实地反映基础工作的标准和需求。但同时,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系统性很强的工程,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因此要形成上下互动的关系。

  二是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从客观上讲,只有数据录入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成效。从技术层面讲,信息平台的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可实现的功能只有在实际中不断提出诱导性需求。因此在操作中,要本着边建设、边改进、边完善的原则,稳步推进,同时注重对所实施的方案进行理论论证和科学调研,最大限度地防止走弯路。

  三是要处理好业务与技术部门的相互衔接保障关系。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特别体现在业务与技术部门的相互衔接和保障上。业务单位的实际需求,需要技术部门的加工处理才能实现,而技术成果要通过基层的实践应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实际效果。“来自基层、回到基层、关联互通、应用互补”,正是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信息化: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