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信息主导警务 南通:警务革命撑起“平安伞”
信息化应用大考核
网上指纹比对系统
利用监控技术建成电子防控网
通信指挥车内有线、无线调度
经过不到两年的时间,诸如ABO基因型荧光检测、GIS电子地图、GPS报警系统、电子眼等科技装备,已经成为南通警察克敌制胜的法宝,并成为打造“平安南通”的一个坚实支点。2004年底,在江苏省组织的调查中,南通群众对公安机关服务态度、社会治安的总体满意率达到98.4%%,位列该省13个地级市之首。21世纪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运行”的时代。以信息主导打防控警务为主要内容的研判应用,是南通公安警务机制改革的一大飞跃
2005年9月27日上午,南通市区的朱先生从银行取出20万元现金,驾车行至市区濠西路与濠北路路口时,发现后胎瘪了,于是把车停在路边检查。待朱先生换胎完毕再上车时,却倒吸一口凉气,放置在副驾驶座上的20万元现金不见了。
在勘查现场时,南通刑侦技术人员发现朱先生的车胎系被人故意破坏。侦查民警打开电脑,登录“南通市公安局警务综合信息系统”,输入该案信息资料,电脑开始自动对比、分析。几十秒后,系统提示,扬州市近期也曾发生类似案件,作案手法及现场遗留的作案工具一致,可以初步判断是同一伙人所为。系统同时陆续搜索出周边省市破获此类案件的情况,发现犯罪嫌疑人多来自广西鹿寨县。接着,还是通过“警务综合信息系统”,民警又查询到,案发时,南通、扬州两地均有一名广西鹿寨籍魏姓男子登记住宿,侦查员立刻围绕案发前魏某在南通的行动轨迹展开调查。在查明魏某所居住的旅馆后,侦查员随即调取出其居住期间该旅馆周边所设探头的录像资料,发现魏某等一行四人在案发前后曾驾驶一辆广西牌照的蓝色面包车进出该旅馆。侦查员又调来朱先生取款银行门前的探头录像资料,发现案发当日,这辆面包车也曾出现。这伙人的疑点骤升。刑警立即通过江苏省公安厅向全省及华东六省一市刑侦协作区和广西柳州警方发布了对魏某等人及那辆蓝色面包车进行布控的协查通报。两天后,柳州警方传来喜讯,犯罪嫌疑人魏某等相继落网。
破案之后,朱先生啧啧称奇。在他看来,这起案件毫无线索,估计是“没戏了”。谁知气定神闲的办案民警在案发后的第三天就破了案并抓获了千里之外的犯罪嫌疑人。
这是一起南通公安融合“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与“监控网络”优势,充分利用研判机制破案的典型案例。在这起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既没有组织社区民警进行大规模的排查,也没有动用刑警远赴广西专线侦查。在朱先生等市民的眼里,除了现场勘查和抓捕嫌疑人外,整个破案过程似乎都没有见到过警察。其实,南通市公安局局长秦剑平心里明白,为了这起案件的成功破获,办案民警同样下了大气力,只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把精力都投入到“网上作战”了。
南通市公安局在确立了以科技手段建设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后,首先投入近200万元、调集各警种精英自主研发出了“警务综合信息系统”。这套系统几乎涵盖了所有公安业务领域,实现了各业务系统在统一运行平台上高度关联,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了网上查询比对、网上办案、网上考评、网上信息传递。在该系统的基础上,南通市公安局创新开发了综合研判模块,集数据查询检索、关联共享、碰撞比对、报警提示和综合统计、分析预测、信息公告于一体。同时出台了《南通警务综合信息系统研判应用十大战法》,直观指导一线实战运用。据此,南通公安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警务信息综合研判体系。
在完善警务综合信息系统功能的同时,南通市公安局还着力加强了监控网络的建设,以此拓展社会面的信息来源量,使“信息主导警务”的运行具备更加全面、更加稳定的基础。近几年来,南通市投入2000余万元,合理规划并大力推进监控探头的安装,目前,全市已经初步建成了一张能够覆盖方方面面的监控网络。
2005年8月18日早晨,通启高速公路南通徐庄村段的高架桥下发现一年轻女性的尸体,死者下身赤裸,脸部、臂部有明显的烧伤痕迹。群众反映凌晨时分曾见到一辆汽车停在现场。专案组立即调取案发现场西侧三公里左右路段一只探头的监控录像。从录像里,民警发现有一辆奇瑞轿车在经过该路段向东后,仅半小时就折回。而现场东侧两公里左右的一只探头却反映出该车没有再向东行驶。从作案时间上分析,车主很可疑。因为该车不是南通牌照,因此民警又赶赴渡口、高速出口等入境地点调取探头监控录像,结果发现该车于凌晨3时左右乘渡轮抵通,一个多小时后又上渡轮返回。凌晨时分,来去匆匆,又在案发现场路段出现过,十分可疑。民警于是立即向周边县市发出协查通报。18日晚7时,正在驾驶奇瑞车的犯罪嫌疑人张某在常熟落网。很快,他交代了在张家港杀死坐台女杨某后抛尸南通的经过。
2005年以来,南通警方通过图像监控提取资料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50余起,其中杀人案件三起。是科技的投入,让南通公安获得了准确、全面的信息共享和贯通,各警种之间突破阻隔,形成打防控合力,提高了打防控管精确度。
科技强警,让南通刑警最先尝到了甜头,一起起疑难案件的迅速侦破,使大家体验到“科技强警是公安发展的必然”
在科技强警示范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南通市公安局按照“实战、实用、急需”的原则,先后投入3300多万元用于刑侦信息化和技术装备建设,建成了现代化的刑事技术中心,建立了设备先进的DNA实验室,配备美国PE公司生产的3100遗传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紫外观察照相系统、模拟画像、测谎技术等一批先进技术装备,建立完善了指纹活体采集系统,形成了指纹的捺印、收集、上报、比对、反馈机制。
2005年,南通市公安局继续加大投入,完成了DNA实验室的改造,成为首家拥有“全自动DNA提取工作站”的地级市公安机关,基本实现了省、市两级DNA信息数据库联网运行、远程比对。
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提取DNA检材的方法,“全自动DNA提取工作站”具有高效的批量处理能力,提取准确程度和工作效率极高,当遇到重大恶性案件,需要大范围内DNA筛查犯罪嫌疑人时,能够快速完成工作;利用该自动化平台操作将对每一份材料施以同等的条件,杜绝了人工操作吸取量多少、吸取方法及不可避免的交叉污染等情况造成的试验误差。目前,南通市公安局DNA实验室存储样本数据5000余份,利用DNA技术破案810起,其中直接破获杀人案件26起,占已经破获杀人案件的18%%。
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间,在全国著名的床上用品生产销售基地海门市三星镇共发生绣花女工被蒙面男子抢劫强奸的恶性案件17起。特别是7月5日案发当晚10时多至次日凌晨1时,犯罪嫌疑人短短两个多小时就在三星镇林西村相继作案三起。据受害人反映,犯罪分子作案时常用一顶罗宋帽遮住头部躲在暗处,趁受害人工作、上厕所或是吃夜宵之机,持刀恐吓,抢劫后再进行性侵害。
因为害羞,许多受害者没有向警方报案,现场痕迹和相关物证都已被破坏,从中找寻犯罪分子的踪迹已无可能。而三星镇外来人口众多,素质良莠不齐,也给排查犯罪嫌疑人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在夜以继日加紧排查的同时,警方也在发案频繁的村子布下了天罗地网。每晚11时至次日凌晨4时,30名侦查员分组埋伏在隐蔽地段寻觅犯罪分子的踪迹。而此时,犯罪分子似乎嗅出了异常,突然停止了作案,连续20天的伏击守候劳而无功。就在案件侦破陷入僵局的时候,从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DNA实验室传来好消息,技术员贾东涛应用荧光标记引物复合AS-PCR检测ABO基因型技术,通过犯罪嫌疑人的精斑,确定其血型为A型,从而将符合条件的嫌疑人一下子筛掉了四分之三。警方通过对血型为A型的300余名嫌疑人展开进一步的细致排查,终于锁定了暂住三星镇的湖北籍男子马某。2005年7月28日,仍在继续寻找目标伺机作案的犯罪嫌疑人马某被抓捕归案。
陈旧尸骨的DNA检验,目前在国际上是一个技术难题,南通市公安局刑事技术中心DNA实验室运用首创的改良硅珠法,实现了陈旧尸骨DNA检测技术的新突破,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获得了国家科技专利。
2004年2月初,海安县角斜派出所民警在入户调查过程中获悉,角斜镇来南村中心组陈红星之妻李某于2000年春节突然失踪,疑被陈红星杀害。由于李某失踪已达四年之久,证据收集困难很大,突破陈红星的口供,成为攻克案件的关键。专案指挥部想到了测谎技术。
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立即派出专门技术人员,针对陈红星的心理状况,精心设计方案,对陈红星进行测谎鉴定。根据测谎提示,专案组立即对陈红星进行突击审讯,陈红星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如实交代了杀妻过程。民警根据陈的交代,在其家院内一梧桐树边挖出了一堆尸骨。
但至此破案的证据链并未完整。要进入诉讼程序,必须证明所挖出的尸骸就是李某。由于尸骨埋在地下时间太长,DNA检验难度相当大。市公安局刑事技术中心DNA实验室对此开展了科研攻关。技术人员结合Glassmilk改良DNA提取法和石蜡包埋组织DNA提取法,设计了详细的尸骨检验方案,经过20多天的无数次检验,尸骨的10个位点的基因终于被成功扩增出来,死者锁定李某。
科技强警,让南通刑警最先尝到了甜头,一起起疑难案件的迅速侦破,使大家体验到“科技强警是公安发展的必然”。依托强大的刑事科学技术,南通刑警连续13年杀人案件侦破率保持在95%%以上。美国刑事技术鉴定专家李昌钰博士赞叹:南通刑侦如此高的破案率真是了不起。在2005年8月25日,全国公安保卫战线英雄模范立功集体代表大会上,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被国务院授予“特别能战斗刑警队”荣誉称号。
执法为民是公安工作的根本目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和质量,是南通公安科技强警建设的重要抓手
“什么?20分钟后就能拿证?”2005年11月14日上午,家住江苏省南通市区新建新村的朱女士站在该市车管所办证窗口前,几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办证工作人员再次微笑着对她说:“是的,请您到16号窗口等候20分钟就可以拿证了。”朱女士这才确信。朱女士是位商人,之前一周的周六晚上,朱女士外出就餐时不慎把皮包遗失,包中有驾驶证等物。没了驾驶证就不能开车,这对朱女士的日常工作、生活影响很大。于是,星期一一早,朱女士就携带相关材料赶到市车管所补证。朱女士记得,以前驾驶证遗失了补办,要等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拿到新证,差不多有一个月无法开车,怎么办?谁知,只20分钟就拿到了新证,这令朱女士惊喜万分。
朱女士之所以能这么快就拿到新补的驾驶证,是因为南通市车管所基于网络科技,进一步优化简便了车管流程,形成了一条内部业务快捷衔接的“绿色通道”。
在上级公安机关的支持下,车管所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大力开发车管业务软件、添置现代化办公设备,在此基础上,他们逐步实现了变实地信函查询为网上调阅、变资料外部传递为内部流转、变档案逐项前置整理为统一后续归档等“三大转变”。现在,驾驶证制证时间由五天缩短到两天,补证周期更是两次“提速”,先由原先30天变为三天,再变为随到随办、当日办结。
执法为民是公安工作的根本目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和质量,是南通公安科技强警建设重要抓手。
这几年来,南通公安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完善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车辆管理等与群众密切相关领域的系统建设,先后推出了网上户口迁移服务、境外人员网络管理服务、机动车辆和驾驶员网上管理服务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服务平台,并在这些平台上相继开发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办公效率、创新服务方式、方便广大群众的相关功能。
所有这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服务功能,其支撑点都是代表当前科技前沿水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南通各级公安机关从庞大的基础台账入手,用科技手段将各类原始信息全部数据化。经过优化,数据被纳入各个相关的公安子系统或是网络资源,变成民警、群众“为我所用、随用随取、反复使用”的活资料。同时不断完善公安内、外部的电脑网络,“群众足不出户申报、民警轻点鼠标审批”的目标初步实现。从文件、材料堆里被彻底解放出来的民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为例:1995年,全市办理申请出国境证件439人次,办结时限平均为30日;2000年,办理出国证件6361人次,办结时限为15日;2004年,全市办理出国境证件44470人次,办结时限为三至五个工作日,特殊情况则可以实现当场办结。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科技强警,就是撬动南通公安工作持续发展的那个支点
南通入选全国首批21个科技强警建设示范城市后,科技强警工作被列入了南通市政府工作整体规划,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南通市委、市政府确定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对市公安局增拨1000万元,支持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此后,南通公安科技强警建设进入加速度发展轨道。
“南通公安警务综合信息系统”软件研发迅速启动;一批公共复杂区域和企事业单位的治安防范科技建设着手规划设计;一批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项目被列入建设和改造的范围。自2003年以来,南通科技强警的投入以10%的比例逐年增长,共投入建设资金1.83亿元。贯通全市294个基层所队的三、四级公安网络建成,四级网带宽全部达到100兆以上;GIS地理信息系统建成,全市共有安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巡逻警车430辆;公安移动信息应用系统建成,市区2081名民警统一配发移动警务查询终端;在江苏率先开展了“1203工程”建设,全市6235名民警,人手一张数字证书……
一场警务现代化的革命,仿佛一夜间就迎来了霞光。
随着公安科技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南通市公安局党组敏锐地意识到,要使公安科技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必须解决公安民警会用、善用、巧用公安科技的问题。公安科技建设是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的必要条件,谁不重视科技强警,谁就会落伍,谁就会被淘汰。
公安科技的应用在基层,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必须寻求公安科技项目与公安基层一线实战的对接。从2004年10月开始,南通公安在全市300多个基层所队中培植学用公安科技“样板田”。2005年初,在层层评审、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全市确立了首批30个科技强警示范建设所队,市公安局在信息、培训和技术上提供重点扶持,同时设立了120万元的奖励资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力求将科技强警的根基扎在基层,将科技强警的触角向全市延伸。
借助“大练兵”的强劲东风,南通公安又在民警中掀起了科技练兵的热潮。市公安局党组提出了人人过关的刚性要求,该局科技处组织编写了培训教材,分级组织民警集中轮训,开办夜校和周末班对民警进行电脑网络“扫盲”教育。市局及各县(市)区局都建立了电脑网络培训基地,为民警科技练兵提供场所。市公安局还将各级公安领导干部的科技练兵作为市局直接抓的重点。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南通市公安局每周五晚上都开设电脑科技培训班,分批对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培训,并抽考县(市)区局班子成员。
2005年3月、5月、11月,南通市公安局三次对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统一考试。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产生了无穷的推动力。经过一年多的强力推进,学科技、用科技在南通民警中蔚然成风,成为南通警营的一道“风景线”。截至2005年10月底,全市公安机关先后组织了200余期集中培训,全市每个民警都轮训了五遍以上,其中抽考3000多人,合格率达99%%。
全警合力实施科技强警,激发出南通公安工作的无限生机和活力。现在,南通民警的所有工作,都能够从电脑网络上流转实现。上级部门可从公安网上下达各类指令,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来管理自己的警队,民警可在网上完成办公、办案。自去年10月推广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以来,全市基层所队共录入、结转各类公安信息2300万余条,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共享运用和实战研判,直接比对抓获犯罪嫌疑人175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近500起。同时,刑事科学技术建设、社会面治安技防建设也发挥出了规模效应。目前,南通市依托信息化科技手段破获的刑事案件已占全部破案总数的52.3%。
世界警官联盟曾提出一个问题: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时代,怎么做警察?有人预言:金色盾牌,科技铸就。这样的预言同样寄托着南通公安跨越发展的希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