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警察科技>详细内容

警察科技

苏州警方: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战成果

来源:www.cpd.com.cn 作者:苏公宣 发布时间:2006-02-25 09:55:58 浏览次数: 【字体:

民警实战训练馆

苏州市市长阎立考察科技强警工作

苏州市公安局领导参加计算机考试

移动警务终端演练

民警排爆演练

  面对新的形势,苏州市公安机关清醒地认识到,要牢牢把握动态化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公安工作模式,坚持走科技强警这一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苏州市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经济持续增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完成GDP34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完成同口径财政收入57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9560亿元。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形势尤为喜人,至2004年底,全市开业投产的三资企业达7028家。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投资的有100家。

  与此同时,作为长三角地区迅速崛起的经济强市,苏州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治安压力是巨大的,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犯罪手段向高科技、智能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大增强了犯罪行为在时间上的突然性、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和手段上的对抗性,给防范和侦破工作带来挑战。2004年,全市外来人口登记数、刑事案件立案数、110接警数、逮捕数分别占江苏省的27.4%%、13.6%%、33.4%%、21.7%%,而警力数仅占江苏省的11.87%%。与之相对应的是,人民群众对公众安全感的诉求越来越高。更为迫切的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苏州是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是经济发展重地,要保住;省公安厅提出苏州是全省社会治安的前沿,是南大门,要守住。

  面对新的形势,苏州市公安机关清醒地认识到,要牢牢把握动态化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公安工作模式,坚持走科技强警这一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于是,一场科技化、信息化的公安科技工程拉开了大幕。

  要把科技强警从理念转化为公安工作实践,不仅需要公安机关的领导者具备胆识和魄力,还需要有资金、政策等诸多方面的支撑,因此,这项工作必须要依托党委、政府作为后盾才能长期有效地展开要把科技强警从理念转化为公安工作实践,不仅需要公安机关的领导者具备胆识和魄力,还需要有资金、政策等诸多方面的支撑,因此,这项工作必须要依托党委、政府作为后盾才能长期有效地展开。为此,苏州警方加强了与上级党政领导的沟通和联系,全力争取支持。而开明的苏州市委、市政府也从创建“平安苏州”的长远视角,看到了科技强警的重要意义,因此,苏州市的公安科技工作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许多制约科技强警战略实施的瓶颈问题也因此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公安部、科技部《关于北京等21个城市开展第一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市主要领导立即作出批示: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列入“苏州市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十大工程”进行建设。2005年1月,苏州市政府批准同意《苏州市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市创建科技强警示范城市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担任组长。苏州市政府还专门召开了全市创建科技强警示范城市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分管市领导强调,科技强警不是公安一家的事,要求政府其他部门密切配合,按照计划安排,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切实承担建设任务,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同市委、市政府一样,苏州市各区县、乡镇的党政领导都对各级公安机关的科技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苏州市一大批公安科技项目在很高的起点投入了实战运用,许多方面在全省以至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公安部组织的2001年度全国公安二、三级网络建设评比和2002年全国公安信息通信运行质量年活动评比中,苏州市公安局都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苏州警方始终强调一个理念,那就是一定要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战成果,他们将这个由科技到成果的转化率或者说公安科技的贡献率,作为真正检验公安科技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

  在多年的公安科技建设实践中,苏州警方始终强调一个理念,那就是一定要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战成果,他们将这个由科技到成果的转化率或者说公安科技的贡献率作为真正检验公安科技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正因如此,苏州市公安局根据自身特点,以“一个平台、四个中心”为依托,构筑起一个贴近实战的高技术社会治安控制系统。

  所谓一个平台就是搭建公安综合信息平台,形成业务综合支撑。苏州市公安局早在1999年就开始着手旅馆信息、卡口监控、境外人员三个系统建设,开发了适应苏州治安实际的系统软件。近年来,他们以此为基础在解决系统综合运用问题上狠下功夫,建立苏州公安信息综合平台,实现公安业务信息综合查询,目前全市公安机关日均上网率已突破1.2万次。

  依托信息综合平台,警方在全国率先启用户籍管理“全程通”系统,出入境和交通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审批。在公安部科技局、信通局、金盾办的指导下,苏州市重点建设了城市综合报警和社会面治安监控、公网移动接入系统、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等三大公安部试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凸现平台的实战功能。

  苏州警方成功地整合社会监控信息资源,建成各类监控系统3466个、治安防控报警点59485户、移动目标报警4129户。市区和五县级市城区重要单位、重点部位、主要路口、城市主要出入通道及省、市际卡口,全部安装了图像监控系统,在实战中发挥出巨大威力。2005年5月4日下午,苏州市公安局木渎派出所治安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在木渎镇北菜市场的监控画面中发现多名形迹可疑之人,随即操作监控探头跟踪这几个人,后发现犯罪嫌疑人趁事主买菜不注意时扒窃财物,通过监控镜头继续跟踪,发现共有六名嫌疑人,扒窃得手后上了一辆白色桑塔纳轿车逃逸。警方通过连续监视,在木渎镇金枫路苏福路路口监控画面上发现了该车,立即指挥附近巡逻车上民警将六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据统计,2004年,苏州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两万余起,其中77%的案件都是通过公安科技手段和公安信息化应用系统直接破案或提供线索协助破获的。

  而在苏州公网移动接入系统方面,警方以道路一线警务现场为综合业务信息的数据采集点和使用汇集点,提供无线实时查询及公安业务处理功能,实现了公安信息网络的延伸。目前,全市一线交警、巡逻民警、治安民警及社区民警,已配发无线移动警务通及车载平板电脑1253台,已提供各类查询156万次,抓获犯罪嫌疑人356人次,抓获网上在逃人员86名。

  苏州警方通过构建统一的派出所综合信息应用和源头信息采集平台,实现了业务流和数据流的有机整合,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的城市公安综合信息化应用构架

  苏州警方成功开发的公安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以派出所基础业务为切入口,以执法为主线,基本满足基层派出所对信息化的需求,现已在全市248个派出所推广运用,初步构建了统一的派出所综合信息应用和源头信息采集平台,实现了业务流和数据流的有机整合,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的城市公安综合信息化应用构架。

  所谓“四个中心”建设,是指苏州警方从2001年就开始的指挥、信息、刑事技术、交通控制管理等四个中心的建设。目前,苏州110指挥中心实现了“110”、“120”、“119”、“122”并网运行,并与卫生、水、电、气等17家单位组建社会联动体系,建立了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指挥系统。社会联动机制的建立,特别是110与120的并网运行,一方面减轻原来110承担的繁重的急救任务,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在处置涉及人员伤亡的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中,充分利用110、120双向先期处警的有利条件,大大提高了城市急救服务水平。2003年10月,苏州东山镇发生一起特大“毒鼠强”中毒事件。正是由于110、120双向先期处警模式的成功运用,使得48名中毒病人因抢救及时、处置得当,全部脱离生命危险,没有人员死亡。

  苏州公安信息中心是由11台小型机数据库服务器和40台PC服务器、8T容量的存储备份、网络安全构建的计算机系统运行平台,由综合库、共享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中间件服务、请求代理服务、WEB服务等构建的运用支撑平台,确保了全市421个局域网、6481台计算机的稳定运行,以及公安综合库和35个各类应用信息系统、9000多万条数据、2000万图片的综合共享,具备了非常高的效率,完全胜任于现实斗争的需要。

  而市公安局刑事技术中心则紧密连接五个县级市分中心,构架成苏州公安刑事技术协作网络,目前已包含了法医物证鉴定中心、DNA数据库、伤残鉴定中心、理化检验中心、犯罪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大型数据库、工具痕迹检验比对和枪弹痕迹检测中心、警犬训练基地、文件检验鉴定中心、刑事犯罪心理测试中心、模糊图像处理和人像组合系统等技术网点,各技术分中心实行技术支持、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一套技术专长集中、服务功能齐全、管理体制新型的技术协作网络。

  目前,苏州市道路交通控制中心的建设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实现了130个路口的实时自适应区域控制。集全程监控系统、交通诱导系统和违章自动监测系统于一体的高架路快速干道交通管理系统,也全面投入应用。

  苏州警方科技化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1999年至今,全市公安机关通过上网比对已抓获网上在逃人员10227名,2005年上半年已抓获网上在逃人员852名,居全省第一;无线移动警务通系统从开始使用至今,已提供各类查询150多万次,其中抓获犯罪嫌疑人315人,抓获网上在逃人员58人;2005年上半年,通过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破案285起。

  苏州警方提出要创造性开展工作,但是有件法宝他们始终没有丢,即坚持走群众路线,闯公安工作社会化的新路子

  苏州警方提出要创造性开展工作,但是有件法宝他们始终没有丢,即坚持走群众路线,闯公安工作社会化的新路子。苏州公安科技强警示范城市的创建工作,也遵循着这条路子越走越宽。

  苏州市在公安科技建设中,通过大力宣传,普遍提高广大群众、民营私营企业家对公共安全和技防设施重要性的认识,利用“价格杠杆”引导社会各界使用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和安装监控系统等先进防范技术,积极主动地加强技防投入。在对老居民小区开展监控系统技防改造中,根据“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吸纳部分社会资金,再通过“先服务、后收费”的办法,提高规范管理水平,向居民收取物业管理服务费,从中反馈回报投资者。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资源开展报警服务、治安监控系统建设和旅馆业管理信息系统及危险化学物品管理信息系统,达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我所用的目的。

  苏州是经济强市,但苏州警方仍坚持不搞硬性推广,始终做到“群众需要,我才推荐”,因此,在群众中有较高认可度。现全市有1.5万余家财税、金融单位、大型商场、重要仓库、私营企业及富裕家庭安装了联网固定目标自动报警装置,与110指挥中心联网。3.7万余户居民实现由物业管理人员先期处警,确认警情后再向公安机关报警的二级报警模式。市区3200辆出租车、800辆“货的”和129辆特种押运车分批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并与110指挥中心实现报警联网,实行有效跟踪和快速报警。2005年10月21日上午,苏州交运公司一辆出租车在苏州火车站附近载两名外地人去盐城,下午2时30分左右车辆到达盐城市黄沙岗镇时,车上二人向驾驶员勒索9000元人民币,驾驶员立即通过安装在车上的GPS卫星定位系统报警,苏州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根据GPS卫星定位系统显示报警车辆位置在盐城市,即与盐城110指挥中心联系,告知报警车辆号牌、运行轨迹等信息,当地警方迅速出动,在出租车内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此外,苏州全市2053家旅馆安装的旅馆业系统,也在实战中显现威力,通过实时比对报警,2003年以来,已抓获网上通缉人员192名,其中杀人犯罪嫌疑人七名。

  苏州市公安局深知,苏州经济的再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苏州公安机关以有限的警力资源要维护好目前的大好局面,同样也离不开公安科技的再发展、再腾跃。

  苏州公安科技强警工作,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并对公安管理的理念、业务模式和工作流程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苏州警方表示,公安机关在从传统的警务模式向新型警务模式转型过程中,必须对传统的警务结构和警务流程进行改革,制定出适合高科技条件下的公安管理模式和警务模式。公安科技已为公安工作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苏州市公安局有信心、有能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式的发展。

苏州警方 科技成果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