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警察科技>详细内容

警察科技

科教强警 上海:现代警务战略凸现威力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林文 发布时间:2006-02-17 16:30:49 浏览次数: 【字体:

上海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

应急联动指挥调度

毒品快速检测

  世纪之交,面对上海城市的新一轮发展,公安工作如何尽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驾驭社会治安能力,成为摆在全市各级公安机关面前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为此,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审时度势,在坚持“三特”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个率先”奋斗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率先走上科教强警之路”,“科教强警”、“固本强体”成为上海公安工作不可动摇的两大基本战略。科教强警,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是上海公安把握时代脉搏、实现低耗高效发展别无选择的“华山一条路”

  如果说,科教兴市,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华山一条路”,那么,科教强警,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是上海公安把握时代脉搏、实现低耗高效发展别无选择的“华山一条路”。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上海市公安局历届党委和历任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公安科技工作,对规划和推进公安科技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吴志明指出,本届市局党委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抓好公安科技建设。警力增量要达到一个饱和,想控制治安、压制刑案,只有走科教强警之路。

  为此,市局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吴志明局长亲任组长,市局党委成员和各相关业务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员,研究审定上海公安科技和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项目和资金预算等重大问题。凡重大建设项目,都要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由市局领导亲自部署、指导、协调并定期听取建设情况汇报。1999年,市局组织市局党委成员、各单位“一把手”进行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脱产一周,先学后考。在市局党委的表率作用下,该市各级公安机关把公安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前不久,经慎重研究,市局党委决定,将建成统一、高效的信息系统以及达到相当的全警应用水平,作为上海现代警务机制基本建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后三年上海现代警务机制的建设目标是,在基本框架基础上,稳步推进并逐渐完善各项警务制度和运作模式,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系统严密、警务规范、资源集约、运转高效、适应实战、面向未来的上海现代警务机制,基本实现警务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集约化。

  高科技需要高投入,市局党委的态度是:宁可少发些奖金、少买些车辆,也要保证公安科技工作的预算拨款逐年递增。近四年来,上海公安科技的投入每年都达近两亿元,占到总经费的10%%左右,同时每年要落实数百万元的系统和设备维护经费。这样大的投入,得之于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安工作的高度重视,得之于市局党委对实施科教强警战略的坚定信念。

  耕耘期待收获。目前,上海公安机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指挥通信体系不断完善,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加快,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同时,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引进或开发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DNA检验系统、电子警察监测系统、SCATS交通自适应协调系统、爆炸物捕获遥控处理车、大型消防车及脉冲水枪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侦查破案、交通管理、消防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可存储100万犯罪嫌疑人的十指纹和五万枚现场指纹,进行高速比对,去年,他们据此而一举查破了19年前震惊沪上的系列上门抢劫杀人大案和五年前发生在该市杨浦区的“9·30”特大杀人案。

  据了解,2000年以来,该局共立科研项目55项,目前已完成项目研究并通过技术鉴定的有26项。其中有10项分获国家、公安部、上海市的有关科技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公安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信息化优秀应用项目奖1项,另有7个科研项目被公安部确定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金盾工程,是网络技术高度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金盾工程”,即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旨在应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以各项公安业务为基础、以全国犯罪信息中心CCIC为核心的全国公安机关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综合利用,促进公安机关的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增强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整体战斗力。金盾工程,是网络技术高度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两年来,他们根据公安部要求,结合地区实际,编制完成了《上海“金盾工程”总体方案框架》,精心组织,扎实有序地推进“金盾工程”建设。

  信息通信网络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建成高速、带宽、安全的网络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几年来,上海公安已自建光缆3000余公里,实现了从市局到分(县)局到基层科所队的100%%联网,达到千兆主干网,百兆联接至派出所,十兆联接至桌面,实现了数据、语音、视频的“三网融合”;建成了SDH传输网,达到主环2.5G,子环622兆。从而构筑起由SDH传输网和IP通信网共同组成的稳定、可靠的上海公安信息通信专网。

  在公安网络的安全体系建设中,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是上网身份认证问题,二是信息资源的权限管理问题。公安信息系统公钥基础设施与授权管理体系应用示范工程,简称“1203工程”,是“金盾工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公安部非常重视该项工程。上海市局作为试点单位,对此进行了重点攻坚,专门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工程实施小组,制定系统建设方案,确定系统角色分类和授权策略,积极组织实施,目前已完成常住人口信息、综合信息查询、机动车驾驶员违法信息等6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改造,年内还将完成对工作对象信息、看守所在押人员信息、信息比对等5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改造。截至去年底,已在19个分(县)局和24个市局业务单位开展试点应用,发放数字证书一万余张,并通过了与公安部、试点省厅、市局之间的系统联调,实现了相互认证、授权和访问,完成了江浙沪三省市公安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的授权联调测试。到明年底,将基本实现全局上网民警人手一证,真正做到单点登录、全网漫游、合理共享信息资源。

  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是“金盾工程”的重头戏。通过全局上下的努力,目前他们已基本完成八大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其中,人口基本信息、出入境人员信息、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等七个资源库均已按要求上报数据,得到了公安部金盾办的肯定。同时,按时保质地完成了大部分一类应用系统的建设,在23个一类应用系统中,已全部完成的有人口信息管理、派出所综合信息、公安综合信息查询等14个系统,另有境外人员管理信息、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等八个系统也基本完成并正在改造完善中。信息化建设归根到底要应用,以应用为核心,以实战促建设,使信息资源真正转化为公安战斗力

  信息化建设归根到底要应用,以应用为核心,以实战促建设,使信息资源真正转化为公安战斗力。近年来,上海公安机关相继开发了50多个业务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日常警务、侦查破案、内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等各个方面。

  去年9月30日,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正式启用。在该中心的一期建设中,他们建成了新一代的指挥调度系统,顺利实现了110、119、122报警的“三台合一”,实现了公安指挥中心与各社会联动单位的联网。

  新一代指挥调度系统主要由八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接处警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指挥系统、有线/无线通信调度系统、实时图像监控系统、电子记录存储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视频音响保障系统和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具体功能为:通过接处警系统接受和处理警情;通过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启动预案,开展应急处置;通过实时图像监控系统和无线通信调度系统获取现场信息、及时下达指令;通过视频音像保障系统、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电子记录存储系统,为辅助决策和信息传递提供相应技术保障。

  与原有系统相比,新一代指挥调度系统规模更大、集成度更高、智能化体现更明显。其中,实时图像监控系统对全局的核心交换设备进行了统一,对矩阵控制主机进行了升级换代,实现了市局与各分(县)局以及交警总队、轨道分局等市局单位合计24个节点的图像交换系统联网,可供调看的全市主要道口、地铁沿线、重点场所、要害部位、标志性建筑周边的摄像监控点达近4000个。无线通信调度系统是国内第一套开通的800兆无线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其指挥调度功能达到了世界警用先进水平。

  此外,通过该指挥调度系统中的高架道路上匝道实时信号控制系统、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SCATS信号灯自适应系统和交通路况信息传播系统,可及时知晓和调整高架道路和地面主干道交通流量,开辟快速通道,确保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中,各类救援车辆和指挥人员迅速赶赴现场。

  以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该指挥调度系统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接受群众求助投诉,以及协调各方、有效预警、快速反应等方面的功能逐渐凸现,有效提升了指挥中心的“龙头”作用。据统计,去年1至10月,“110”月均接报警80余万次,处警23万余次,其中联动处警一万余起。

  2000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按照现代警务机制战略构想,从上海实际出发,更新情报工作理念,整合情报信息资源,完善情报工作流程,紧紧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有序推进公安大情报体系建设,相继开发了线索型情报系统和关联查询系统。

  线索型情报系统,是以全警采集、信息共享、集约高效理念建成的跨部门、跨警种的情报信息系统,是录入、存储、处理、分析、查询、分发各类线索型情报信息,并反馈利用情况、评定情报等级的综合管理系统。具体来说,就是由基层科所队、分(县)局、市局业务总队情报科、市局情报处分别运用该系统,对可疑人、物品、组织和事件的线索,进行分级采集和筛选,提供给实战部门查证,实行线索的分层共享和综合利用。目前,该系统已录入各类情报线索6万余条,经查证侦破刑事案件2万余起,占同期破案总数的18.1%,以往一些互不共享的情报线索被有效利用,成为打击破案新的增长点。

  关联查询系统,通过将几十个公安信息数据库和社会信息数据库,按照人物、通讯、物品、组织、案(事)件、地址等信息要素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行网络结构的关联查询。去年以来,该系统已接受用户查询四万余次。为加快数据更新,市局已与有关政府部门建立了信息交换制度和快速查询通道,初步实现了公安内外信息的资源共享和有序流动。

  市局于2003年开始建设信息比对系统,以各类公安业务信息资源为基础,将需要比对的信息抽取到比对系统数据库,依照后台比对方案进行比对,以达到及时抓获在逃人员、发现被盗抢机动车等目的。目前已纳入比对范围的有旅馆住宿人员、违法犯罪人员、网吧上网人员、看守所在押人员、CCIC在逃人员、被盗抢机动车等22个数据库,基本覆盖了主要公安业务信息,同时,系统管理人员可根据实战部门需要,灵活配置比对方案,目前市局已开发了网吧信息与全国在逃人员、旅馆入住人员与吸毒人员等37个比对方案,并即时发布比对结果,提供用户查询和下载。

  该系统已在市局“追逃办”、刑侦总队、信安处以及19个分(县)局的刑侦、情报等部门开设了80多个用户。目前较为常用的比对应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网吧上网人员的信息比对应用。由专人定时使用移动设备将网吧上网人员数据导入公安专网内,与CCIC在逃人员信息即时比对。4月份启用以来,已在网吧抓获网上在逃人员近200名。

  二是旅馆住宿人员的信息比对应用。在本市4044家旅馆开通了旅馆住宿人员登记系统,联网覆盖率达99.98%%,每天实时上报数据约5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将该系统推广至酒店式公寓和通宵经营沐浴场所,目前的联网率为56%%。今年以来,通过旅馆住宿人员信息比对报警,已抓获网上在逃人员300多名。

  三是有关信息的分析、挖掘应用。通过信息比对平台将违法犯罪人员、吸毒人员与旅馆住宿人员进行即时比对,将比中的有盗、抢、骗、吸毒前科的旅馆入住人员名单,于每日9时前发布于刑侦总队“动态信息专栏”,各派出所、责任区刑侦队在10时前上网查询,对频繁换住旅馆的嫌疑人员进行重点分析和布控,去年4月份运作以来,已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00多名。公安信息化工程能否充分发挥效用,取决于能否将有效的管理贯穿于系统产生、运作、改进直至淘汰的全过程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公安信息化工程能否充分发挥效用,不仅取决于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还取决于系统建成后,能否得到良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取决于能否将有效的管理贯穿于系统产生、运作、改进直至淘汰的全过程。

  信息数据质量是信息系统的生命。为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市局制定了《公安业务信息系统相关数据项目质量标准》,开发了数据质量检查软件,建立了数据质量举报网站和奖罚金机制,鼓励单位、民警反映所发现的数据差错,并以常住人口信息、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在逃人员信息等15个系统为重点,开展数据质量检查,一年多来,数据的总体正确率已由检查之初的不足95%,提高到了目前的99.5%。

  以整合资源、集约发展为目标,在信息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由市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决策,下设办公室具体实施,对建设项目的预算分配、立项招标、建设监督、项目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的审核、监督和管理。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解难事,为全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因此而较为有效地克服了“水桶效应”,使全局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维护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一方法也得到了公安部的肯定和全局上下的认同。

  事业要进步,人才是关键。为此,近年来,他们一方面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在每年的公务员招录中,对专技岗位急需的毕业生予以倾斜,积极从外省市、外单位引进中青年技术骨干,并注重挖掘现有专业技术队伍的潜力,开展练兵比武,加强岗位培训,努力造就更多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并以人事工作改革为契机,首次在上海公安系统内部,按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实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评聘分离,强化激励。另一方面,则非常注重提高全体民警的计算机操作技能,2000年以来,先后两次组织全局民警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民警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尤其是中文录入水平,并通过创办《上海公安科技》杂志,开展科技讲座、培训等各种途径,普及公安科技知识和技能,为实施科教强警战略、推进公安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队伍基础。

上海|警务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