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警察科技>详细内容

警察科技

公共场所图像监控系统的探索与应用

来源:www.cpd.com.cn 作者:陈晓永 发布时间:2006-02-15 08:40:46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公共场所图像监控已是公安机关“科技强警”的“重头戏”。所谓公共图像监控,是指在公共场所安装监控并将图像数据长期保存的系统。公共图像监控系统的特点有:(1)广泛性:地域覆盖面广,公共场所中的交通道口、治安复杂区域都囊括在内。(2)实时性:公共场所图像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公共场所情况,为公安机关震慑和打击犯罪提供了第一手资料。(3)长期性:公共场所图像监控系统数据可被长期保存、归档。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一方面犯罪分子喜欢选择一些治安盲点、难点流窜作案,而公安机关由于人力资源有限,治安任务繁重,很难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传统的巡逻勤务机制受各种客观条件制约,主要表现在:(1)巡逻勤务在时间上只能做到点的覆盖,无法做到面的覆盖。民警巡逻经过的公共场所,在巡逻期间可起到震慑犯罪分子、减少犯罪的目的。但当巡逻民警经过后,该地点警力处于真空。(2)巡逻勤务调度层次过多,警力分散,缺少协调沟通。(3)犯罪分子作案形式有了新的转变,“二次流窜”普遍化,即犯罪人员先流窜到城乡结合部作案,再流窜到中心城区作案。因人员的流动性极大,加大了预防犯罪工作的难度。

  建立公共场所图像监控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巡逻勤务机制的不足,图像监控可实时掌握街面动态,哪里有警情,民警就到哪里,这种指挥模式为快速反应提供了基础,也为动态掌握街面情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公共图像监控的一线设备是安装于街面的摄像机,这些摄像机覆盖街面纵深,将街面人员的一举一动显示在监控人员面前,为指挥中心提供第一手的街面动态。目前公共场所案件的发现还是以群众报案为主,而这种报案由于存在时间差和描述事件受群众口头表达能力限制,使得指挥人员对于现场的处置不可避免地采取逐步升级方式,影响了打击效果,让违法人员有机可乘。而公共图像监控将一线的画面直接传输至指挥中心,指挥员对一线情况一目了然,指挥员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配警力,使精确打击成为可能,同时也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快了反应速度。

  过去的一年,笔者所在的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在公共图像监控系统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方案研判、项目施工和实战运行,成效明显。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根据全市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规划和总体要求,各单位协同配合,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方案的论证、项目的招投标和三个分控中心以及128个前端监控点的安装和联网调试,并投入运行。

  (二)强化训练、明确责任。

  系统初步建成投入运行后,提出了“靠机遇更靠努力,靠科技更靠智力”的图像监控工作方法。注重监控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训练,明确责任。

  1、提高警情过程指挥能力,将监控民警派到指挥中心强化训练,使其在警情操作上有所提高。明确警情操作的基本流程,加快警情的快速有效处置。

  2、建立轮训制度。即监控民警定期参加巡逻便衣队,通过实际工作以锻炼发现警情的预警能力和敏锐性。

  3、建立会训制度。以会代训,每周一会,交流警情。要求每位监控人员努力做到四个熟悉:熟悉公共场所布局、熟悉公共图像操作系统技能、熟悉警情形式、熟悉警情操作流程。

  (三)完善机制、突出效能。

  一是完善监控情况的报送机制。要求各监控分中心编写每旬监控情况报指挥中心。每月汇总填报当月监控情况表。

  二是警情的处置机制。指挥中心对监控中心警员的处置过程进行跟踪,使指挥中心对监控警员的处置情况有所了解,作为定期奖评依据,以不断提高处置能力。

  三是定期分析调整机制。监控中心所在辖区派出所对本辖区治安状况进行定期分析,确立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工作重点,监控重心实行重点和次重点分级的形式进行合理调整,在确保重点的前提下,兼顾全面。

  四是责任倒查机制。强化监控警员的责任意识,对因工作不力或工作失误导致发现不及时而造成损害后果的,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五是表彰通报机制。对工作有力,效果明显,及时发现各类违法犯罪情况的,进行通报嘉奖,肯定成绩、鼓舞士气。

  该公共图像监控系统运行仅两个月,就通过图像监控系统有效查处各类案件10余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50余名。

公共场所 图像监控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