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安用科技现代化打造平安奥运
北京市公安局初步建立了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 活、运转高效的公安勤务指挥体系。
新式警用装备让民警如虎添翼。
公安信息高速公路初步实现数据、图像和 语音终端三网融合。
编者按: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和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关于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是《全国公安机关2003年至2008年科技强警工作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2005年12月31日,公安部、科技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授予北京等21个城市“科技强警示范城市”称号的决定》,标志着第一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作为阶段性任务的完成。首批21个科技强警示范城市确定后,公安部党委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为了展示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服务经济社会、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便利和益处,本报从今天开始,将对21个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的工作经验和取得的成就,进行全方位报道。
“新北京、新奥运”,北京市公安局紧紧围绕这一战略构想,始终把公安科技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警之路,大力推动公安科技的开发与应用,不断提高首都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在公安信息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探索建立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有力地推动了首都公安事业全面发展进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听取北京市公安局的汇报后曾指出:“看了科技强警多媒体汇报,深切感到首都公安在公安部、北京市委的领导下,具有信息化本质特征的掌控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科技强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首都公安队伍政治坚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队伍。”
北京市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全面推进了警务科技建设,初步建立科技与业务不断融合的新型警务工作机制和运作模式,为首都公安机关的中心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极大地推动了首都公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以实施“金盾工程”为契机,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构架起覆盖全市的公安信息化平台
自2001年开始,北京市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金盾工程”总体规划的部署要求,把通信网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公安信息化网络硬件建设,先后建成了覆盖全局所有二、三级单位的公安综合宽带数字网络,二级网实现了100%%光缆连通,带宽达到千兆;初步建成了一条覆盖全市的公安信息高速公路,承载着全局各种信息应用系统、图像监控系统、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逐步实现了数据、图像和语音终端三网融合,有效地保障了全局警务活动和行政管理的网上运行,实现了由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工作方式逐步向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警务工作模式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公安警务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在建设公安综合宽带数字网络的基础上,北京市公安局先后完成覆盖北京城区、郊区的800兆、350兆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和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建设任务。截至目前,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网络的整体构架与布局已基本形成,2001年以来,在全国公安机关评比中,北京市公安局的公安信息网络建设和网络运行管理连续四年名列全国第一,为首都公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搭建首都公安信息化总体框架,实现了公安信息的互联共享。北京市公安局按照公安部“金盾工程”总体规划,面向基层、面向实战,以“资源采集、资源整合、综合应用”三个平台为基本架构,编制完成了《首都公安信息化总体框架》,对所有公安业务工作进行全面整理、梳理,归纳出多项基础业务信息,形成了“人、地、物、事、组织”五大基础数据库,并建立了“信息分析系统”、“内部管理与办公系统”、“指挥调度保障系统”和“技术运行保障系统”四大应用系统,实现了跨警种、跨部门、跨地区的关联查询和信息共享,为有效整合各种警务资源,提升公安工作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建立新型警务模式,努力实现“整体防控、精确指导、精确打击”工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加强应用系统建设、开展信息化应用的基础上,北京市公安局全面分析各项公安业务工作,基于全共享、全联通的理念,编制了《北京市公安局信息化总体框架》,经评审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于2004年12月召开全局第三届科技大会全面部署建设。根据总体框架的部署要求,全局所有公安工作的基础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采取大规模系统集成的方式,形成面向一线实战服务的公安信息化应用框架体系,实现全部公安基础数据信息跨警种、跨部门、跨地区的关联查询和信息共享。该体系通过对大量公安基础信息、社会相关信息和历史积淀信息的综合分析,对全市或区域性刑事发案、治安走势等情况进行准确研判,为领导决策及时提供不同层面、辅助性的信息分析结果;通过对特定对象、事件的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以及行为信息进行关联比对和统计分析,为刑侦部门侦查破案、打击犯罪提供情报支持;通过对各类公安基础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研判,为治安、人口管理等职能部门及时提供相关预警性情报信息,为“事前”及早发现问题和“事中”准确控制事态提供情报服务。目前,首都公安信息化的框架体系已开始应用于日常警务、侦查破案、内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等方面,全面提升了首都公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初步实践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网络警察”的战略构想。
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还大力加强公安信息化网络硬件建设,先后建成了覆盖全局的公安综合宽带数字网络,并以此为依托构建了高效综合的信息分析体系,实现了警情实时分析、警力实时调动、案件关联、串并以及全信息动态查询,通过对公安基础信息、案件动态信息、社会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关联比对和综合研判,为领导决策、维护稳定、侦查破案、治安防范提供了多层面、多角度的信息服务。目前,北京市公安局运用信息分析体系,按照确定的警情常量标准,将全市警情划分为“良好、平稳、警示”三个等级,对刑事、治安警情、警力部署状况、打击防范效果进行实时量化分析,实现了“精确指导,精确打击”。去年以来,北京市公安局依托该体系的“案事件接报系统”和“违法犯罪信息系统”,破获系列案件同比前年上升了184%%。
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调度保障体系,形成了全局多警种勤务联动、直接调动一线警力的指挥模式
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从实现“平安奥运”的奋斗目标和推动首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高度出发,以提高警务保障水平为目标,在强大的技术系统支撑下,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逐步完善现代勤务指挥运行模式,初步建立了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公安勤务指挥体系。
在不断加强各警种单兵配置、多警种合成作战装备配备的同时,市局指挥中心依托公安信息化优势,充分运用通信系统、图像监控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了勤务指挥体系建设,实现了对街面执勤民警、巡逻车辆全天候的直接指挥,全局110出警平均速度在原来12分钟的基础上,又缩短了四分钟,使布警越来越准,出警越来越快,多警联动越来越紧,控制范围越来越大。去年以来,指挥中心直接布警14万多次,指挥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7000多人,做到了第一时间发现犯罪、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抓捕犯罪嫌疑人。在提高110接处警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北京市公安局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强化了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功能。初步建立了岗位勤务动态管理系统和警务动态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对各警种岗位勤务和一线警力的计算机管理;开发了“北京市公安局综合地理信息平台”,建立了统一的“警用电子地图空间数据库”,实现了不同警种、不同业务单位的信息在电子地图上的叠加显示,实时掌握不断变化的警力数量和时空分布;开发了110警情分析软件,辅助人工从多系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110警情并预测走势,对违法犯罪的掌控精确到具体的时段、部位、类型、手段、方式。并根据“高发案时段、高发案部位、高发案类型”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无线电台集群呼叫,及时通报到一线实战单位,动态调整每天常规投入社会面的近一万名警力和2000多辆巡逻车,让各级值班领导围绕警情指挥,执勤民警带着警情巡逻,确保了警力跟着警情走,领导跟着警力走,做到了街面执勤警力防范到位、打击到点,切实提高了对社会面的动态控制能力。
通过完善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和GPS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了对北京城区、远郊平原地区、高速公路及重点旅游景区内民警和巡逻车的即时通讯和实时定位;通过建立覆盖全市重要地区、主要干线、繁华场所的图像监控系统,实现了全天候不间断图像信息服务;通过装备车载卫星、便携卫星图像通信传输系统,实现了高速移动中的清晰图像接收和发射。依托这些高科技的强大支撑,大大提高了北京市公安局在日常勤务、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多种特定情况下的综合指挥能力,形成了现代化高效的警务指挥机制,保证了市局指挥中心能够及时、准确、直接指挥一线警力。去年以来,全局110出警平均速度提高了30%%,通过指挥中心直接指挥一线警力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2万多名。
构建以公安信息化为依托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提高了社会治安的掌控能力。
治安虚拟网实现了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和危险物品的管理和控制,全面提升了全市治安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
按照“整体防控”的总体思路,北京市公安局全局从上到下,紧紧围绕以巡逻网、社区网、治安网、内保网(以下简称“四张网”)为框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目标,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全力构建面向“四张网”建设的应用系统,初步实现了信息化与防控体系建设的良性互动。目前,在“四张网”建设中,各种信息化手段得到广泛利用,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凸现,特别是在治安网和内保网建设中,针对治安管理和内保工作对象点多、线长、面广、量大、高度分散的特点,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信息技术,并配合必要的制度,加强了对治安管理对象和内部单位的虚拟化控制,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操作存在的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实现了工作的目标。
内保虚拟网实现了对大中型商市场、加油气站、写字楼、中小企业等内部单位的网络化监控;水电气热、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等重要单位和重点部位的安全技术措施达到了97%%以上;全市金融系统营业场所全部实现报警联网,确保了连续八年盗抢不成;此外,全市已有2.6万多辆出租车加入GPS卫星定位报警系统,安全防控和防护能力进一步提升。
巡逻防控网充分应用社会面动态巡控网络管理应用系统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市、区、街乡、社区四个层面为单位,通过管理监督、信息反馈、数据传输、加工和辅助决策等环节,实现了对巡逻网的信息化全时空动态控制,真正做到了“警力跟着警情走,领导跟着警力走”,最大限度压缩了违法犯罪的空间和时间。
社区防控网络通过搭建派出所工作综合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派出所户政管理与服务工作全面信息化。今年以来,社区民警仅通过PDA即进行了三万多次的服务查询,通过这些全面鲜活、实时准确的业务数据和比对分析,社区民警打击、防范、管理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广泛运用先进科技成果,为一线实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刑侦、网络、交通管理等各个领域,北京市公安局积极实践科研成果向一线战斗力的转化,DNA检验鉴定等一大批成熟的刑事科技项目得到了广泛应用;公共信息网络综合实战系统,强化了网络阵地控制;轨道交通警用三维模拟演示系统,不仅建立了仿真环境下的地铁车站、隧洞图示平台,而且为实施处突预案评估和兵棋推演等模拟演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平时模拟演练,战时网上指挥,日常方案评估”的建设目标,提高了北京市轨道交通领域反恐防暴的能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了公安机关行政管理效能和服务群众水平。
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科技强警工作始终坚持从“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问题”入手,在公安行政管理各个环节上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把科技强警与“公安机关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服务群众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户政管理方面,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部门先后完成了全市常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百城联网工程”建设,大大提高了户政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特别是在换发第二代身份证工作中,他们充分利用居民身份证报表填报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方便群众,服务社会,制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近900万张,率先在全国完成集中换发“二代证”工作任务,受到公安部通令嘉奖。
在交通管理方面,先后开发应用了交通指挥调度系统、交通管理综合系统、交通违章管理系统、非现场执法管理系统、车辆检验管理系统、驾驶员IC卡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电子政务系统等,初步建成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智能化指挥控制为基础,集高新技术应用为一体的交通科学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道路交通指挥现代化、管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
在消防工作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城市消防技术综合保障体系、移动指挥中心和第三代119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建成了消防电子警务系统,配备了一批在国际消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器材装备,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了消防部队防火监督和灭火救援的工作能力,为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安全的消防环境。
在电子政务方面,“首都之窗”开通了北京市公安局网站,建立了首都公安电子政务社会服务系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势,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为市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效、便捷的网上审批、备案、注册、登记等服务,改变了原有的手工操作模式,适应了信息时代对公安工作的要求,既减轻了民警的工作强度,也减少了市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往返北京市公安局相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的次数,已成为首都公安机关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首都公安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首都公安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下一步,北京市公安局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中央《决定》和“二十公”精神,以及近期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精神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整体防控、精确指导、精确打击”的工作思路,牢牢抓住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公安信息化带动公安现代化,力争到2006年年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公安信息化,使首都公安工作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与全市各行各业同步迈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实现“平安奥运”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