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警察科技>详细内容

警察科技

合二为一:激活警务信息的“末梢神经”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詹肖冰 徐佳 发布时间:2005-06-29 17:07:07 浏览次数: 【字体:

查询信息

  在构建现代警务机制中,信息是关键!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湖滨派出所自行开发了电子地理信息系统,让社区民警的工作实现了工作流和信息流的合二为一,也成为推进警务信息化和深化社区警务的一个有效载体———   

 一张超容量的电子“地图”

 近日,出差到杭州的小顾,办完事想去湖滨地区看望舅舅,凭着记忆找到老地方,没曾想仅几年工夫这里已旧貌换新颜,转了几处新式楼房居民区,眼花缭乱仍无头绪,身上已是汗水涟涟。无奈之下小顾找到了湖滨派出所的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问明情况后,只用鼠标轻点了几下,电脑屏幕上随即出现了小顾舅舅的相关数据信息,按照信息上的电话号码打过去,舅舅正好在家。“找到了!没想到这样快,真是太好了!”这是湖滨派出所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现场应用的一个镜头。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公安分局湖滨派出所所辖的湖滨地区位于杭州闹市中心,总面积1.6平方公里,商家林立,拥有众多综合市场、高档娱乐场所、宾馆饭店。辖区内仅特种行业就有108家,沿街商店近千家。

  面对商家、外来人员日益增多之势,派出所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信息强警”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推出基层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地理信息系统。

  自2002年11月电子地理信息系统正式运行以来,湖滨地区出现了发案平稳、打击有力、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良好局面,辖区范围内刑事发案的升幅得到有效控制,破案绝对数连年上升。尤其凸现系统优势的是,伴随着民警特别是社区民警日常的“工作流”———信息采集、加工、处理自动完成的同时,数据的存储、更新、维护也相应一并实现,原本存放在民警个人头脑中、停留在厚厚纸质台账之间静缓的、零散的、细小的人工警务信息“水滴”,经过系统处理后,成为一张超容量的电子“地图”,其中蕴含着各个方面的地理信息。

  工作流与信息流的合二为一,有力地推动了各种警务信息的快速高效流转。社区民警不再是信息数据采集录入的工具,在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后,民警的时间被二次解放出来,能够更“深”地沉入社区,走向街面,融入群众,随时随地利用系统信息为百姓服务,提高管理和控制辖区社会治安的能力,从而赢得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记录形式传统民警更换频繁资源难以共享

  传统基层基础信息管理方式滞后

 社区基础信息的记录形式传统。按照社区民警对于社区基础信息传统的管理模式,社区的各类台账都是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是凭记忆记在头脑中,在从前信息更新频率、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时期,这种做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延用和传承,甚至被固定下来。通过抽查发现,民警靠记忆掌握的信息中,遗忘率一般要达40%%———50%%;而以台账的形式对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书面的记录,随着台账越积越多,搬运、查找、储存起来都极其不便,一不留神还会造成信息的缺失。民警会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社区工作越来越难做,即便投入再多的人、财、物力也无济于事。

  社区民警更换日益频繁。据调查,在上个世纪90年代,派出所辖区民警相对固定的调整岗位时间一般为五至十年,有的甚至在一个地方工作至退休,而目前社区民警调整频率加快,有的两至三年更换一次。如此频繁的岗位调整使得社区民警记忆中原有的信息发挥不了作用,加之民警年龄的年轻化,使得新的社区民警掌握的情况几乎是从零开始,等到社区内部的情况熟悉之后,由于岗位的再次更换,下一任社区民警又要一切重新开始。

  信息资源很难实现共享。在传统的基层基础信息的管理模式下,社区民警靠台账和记忆掌握的信息是很难互相传递、交流的,即使实现信息的共享,也是在一个相当小范围内进行的。对于自己社区的各种情况,社区民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活地图”或者“活字典”,但是,其他民警要想获取社区的某一信息,却势必要找到社区民警本人。如果要想实现跨省市的信息查找、信息互递,这其中的过程就更是相对漫长。   

   蓄水取水注水

  “末梢神经”激活信息“水库”

 “面对不断更新的基层基础信息,我们公安基层派出所都有这样的尴尬———投入越来越多的人、财、物力,却依然产出不多或于事无补。如果仅仅依靠社区民警书面台账式的记录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不可能跟得上当今公安工作的发展要求,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社区民警收集的信息直观地反映出来,将停留于纸面上的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出去,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使信息最大限度地为现实斗争服务。”时任湖滨派出所所长、现任杭州市上城区公安分局党委委员的徐文孝是最先提出建设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的。

  如果把整个警务信息系统比作“主干神经”的话,那么,延伸到城市各个角落的基层信息网络系统就如同敏锐的“末梢神经”。怎样使本该敏锐探求信息的“末梢神经”,不被拖累得麻木甚至萎缩,湖滨派出所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对“主干神经”起到了极佳的激活作用。

  以将工作流与信息流合二为一的现代警务意识,重整信息,这是激活的基础。为了更加精确,派出所组织社区民警制作了32张社区平面图。每张图都附有详细的人口信息、住宅分布信息、沿街商店信息、辖区单位信息等。同时,派出所还发动社区居民设计制作表格、页面27类,共64张,并根据市局对社区民警考核要求和实际需要修改和重新设计表格十余张,包括社区所有人员,民警联系方式,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辖区帮教对象,当年度身份证领证情况,辖区出租出借房屋基本情况,征兵政审初审查询等20个查询项目。其后,社区民警将已掌握的基层基础信息尽快填充到系统中,动用了所内所有电脑操作较熟练的人员,历时20天,共录入、导入各类信息五万余条。这五万余条“涓涓细流”汇聚一起,信息“水库”蓄水完成。

  这样大的一座“水库”,民警可随时取用,不怕“水资源”流失,更不怕被污染。“水库”中既有社区平面图这样静态的要素,商家、公用设施、单位、居民各类信息一应俱全,更有日常警务、执法办案等各类动态资源。有意义的是,系统在直观反映的同时,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准确性,减轻了社区民警的负担。除了为破案提供信息服务外,系统还能够为社区服务,为社区管理提供帮助。如每年的征兵政审初审,只要键入初审条件,直接就能得出符合条件人员名单,节省了大量查询工作。

  仅仅取“水”,那么“水库”总有竭尽的一天,派出所配备了专门的信息内勤,定期抽取“水样”,检查“水质”,更新“水源”。每周、每月、每季度乃至每年,所里的接处警、执法办案、基础工作等各类信息都会用图表的形式直观反映出来,让每位民警随时调整工作重心,更有目标地打击犯罪。同时,派出所与社区能动地互相作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所关注的治安问题,社区警务工作由原有的被动反应变为超前预防。

  “水资源”不停循环、资源常新,“水库”迅速成为民警的“内当家”、领导的“好参谋”,成为推进警务信息化和深化社区警务的“助推器”,从根本上彻底激活了“末梢神经”。   

 让信息“水库”常新常清

 跟着阿涛走进东坡路社区,正逢社区里的一所小学放学,前来接学生的家长们许多都是这个社区的。“郑警官,好啊。”人们有的热情地打着招呼,有的微笑示意。更有一位老奶奶直接就反映起情况来:她楼上的住户最近把房屋出租了,五六个小伙子住在里面声响很大,打扰了其他住户的休息。阿涛认真地听着,答应马上就去处理这个问题。

  “以前可不敢这样爽快地答应当天解决。”阿涛讲的是基层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出来之前,社区警务的工作内容又多又杂,那时候每月的月底、每年年底,社区民警和内勤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各种数据的统计上,人力统计不但费时,还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现在好了,社区民警基层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大大减轻了我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便于我腾出更多的时间更加深入社区开展工作,这样又能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这叫良性循环。用句大白话讲,系统就是一个信息的水库,你要用水,也得往水库里注水,滴水成河,用时才不急嘛。”

  阿涛本名叫郑仁涛,在湖滨派出所所辖的六个社区中,只有他管理的东坡路社区是一区一警。“过几天所里就要来一位新民警和我共同管理这个社区,到时候新民警熟悉社区基本情况,又少不了到信息系统这座‘水库’里取‘水’了。”

  其实在去年8月,湖滨地区社区已经经历了一次区域的重新划分,八个社区调整为六个社区。“包括阿涛在内,几乎所有的社区民警都是新岗位新环境,有了这个管理系统,帮助民警省去了重复工作程序,适应起来也更快更好。”湖滨所指导员胡国平讲起这座“水库”带来的好处,一脸高兴的神情。

  今年年初,值班民警从一家超市抓获一名偷窃嫌疑人员,通过询问,怀疑此人有精神病倾向。民警除了得知姓名外,只知道他居住在东平巷社区一带,别的再也问不出来。当时已是晚上10点,如果采用传统办法,民警带其到居住地一带寻找、核实身份,第一会影响其他居民的休息,第二找到其家人可能要很长的过程。民警立即通过信息平台,将此人的名字键入居民信息资料进行搜索,快速地核对出身份,得知是一名智障人员,并拨通了通过系统显现的家庭电话,心急如焚的家人立刻赶到所里配合处理。

  “及时发现、及时录入、即时更新,是我们维护这座‘水库’常新常清的原则。所里的每一名民警应该既是这个系统的使用者,也是该系统的维护者。接处警信息、执法办案信息、基础工作信息共享需要我们一直不间断地填充‘水库’,完善‘水质’。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更多的回报。”现任所长孔兴桥对系统的前景信心十足。

  去年9月,诸暨警方到阿涛的东坡路社区了解一名辖区内人员的情况,此人系一名涉嫌诈骗的在逃人员,户籍所在地就是东坡路社区。当时阿涛正参加警衔晋升培训,临时接手工作的民警对辖区情况不是很熟悉,但通过点击社区居民基础信息资料,立刻查找到此人的电话等相关信息,犯罪嫌疑人迅速落网。据悉,2004年,依托基层基础管理系统,湖滨派出所仅涌金门一个社区就获取了四条涉毒案件信息,抓获吸贩毒人员27名。  

 公安信息管理系统的有益尝试

 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杭州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吴鹏飞认为:公安机关通过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警种的信息共享、查询,增强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侦查破案水平,正是目前在全国公安系统全面推广实施的“金盾工程”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湖滨派出所研制开发的基层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事实证明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目前,发达国家警务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和我国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成果,已经给当代警政建设和警务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信息化是实现警政建设和警务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公安机关执法管理能力和效率得以跨越式提升的技术支撑。

  信息化正变革着传统的手工作业和人海战术式的粗放型管理和工作方式。湖滨派出所的基层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畅通了信息渠道,重新整合了信息资源,使得警察管理和警务工作的地域性变得不再明显,跨越时空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警务合作的内容、范围及效率大为拓展和快捷,大大提高了警察管理和警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断增强信息搜集、传递、处理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警察队伍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杭州警方应该向着这一方向努力发展,以实现“科技强警”、“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战略目标。

  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副教授金诚认为:确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实现警务信息化,是构建现代警务机制最根本的要求。杭州市湖滨派出所改革传统台账式的基础信息管理模式,通过自行研发的基层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社区民警的工作效率,有效地解决了由于社区民警频繁调动而导致的“底数不明,情况不清”的问题,同时也充分地发挥了“情报支持决策、预测决策和引导打防控”的功能。可以肯定,湖滨派出所近年来推出的这一有益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建立基层基础信息系统,是构建整个情报信息体系的基础和关键。如果没有基础信息,情报信息体系根本就无从谈起。从湖滨派出所研发及实施的情况看,他们非常重视对基础信息的录入和维护工作。我们知道,基层基础信息的录入和维护,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不能凭几分热度,建个数据库就完了,还必须坚持“全警采集,实时更新,专人维护”的原则,否则这个库就因没有了“源头活水”而成为“死库”。在当前,人、财、物的流动量很大,信息的变化非常快,如果不能做到及时全面更新,就无法发挥信息情报的功能。

 当然,采取以各派出所独立开发模式,自主研发基层基础信息系统,可能会存在“天然的硬伤”,即:标准不统一,平台不统一,无法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和高度共享。今后,在警务信息化的建设与推广中,各级公安机关应按照“金盾工程”的统一框架,尽快地建立起统一的、能实现高度共享的警务信息化应用体系,分步推进,最终实现警务信息化。

警务信息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