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有形"于"无形":信息化成为甘肃精准打击犯罪的利器
近年来,信息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在公安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警务面临着向现代警务转变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此,省公安厅党委2009年12月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公安机关重点工作规划纲要(2010-1012年)》,将信息化建设定位为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的龙头工程。随即,公安信息化这股“无形”的战斗力在全省迅速展开,一场“警务变革”悄然到来。
信息化,警务变革之旅
今年5月31日,陇南文县发生一起杀人碎尸焚尸案。公安机关经过侦查,锁定犯罪嫌疑人陈某,但陈某却不知去向,办案民警及时进行追逃,在外省将其成功抓获。用办案民警的说法,若非网上办案,这种案子只能蹲点摸排,成本高、效率低,且经常无功而返。
2009年以来,全省公安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成果服务于警务工作带来的甜头让广大基层民警兴奋不已。“信息化是我们基层民警的千里眼、顺风耳,是科技强警的具体体现,我们基层民警感谢你们!”这是一位基层民警给省公安厅信息管理员的留言。
作为西部落后省份,甘肃公安信息化工作面临起步晚、基础设施落后、观念陈旧、资源整合水平低等问题。
为此,省公安厅党委以“急民警所急,想民警所想”的指导思想,将提升工作效能、减轻民警负担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提出建立完善五项基础、三个系统、两个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立体指挥平台的“信息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的建立,基本实现了公安业务采集、应用、维护的信息化流程,改变了往日拉网式摸排、高强度审讯等破案模式,减轻了民警劳动量。
办公自动化在市州以上公安机关全面推广后,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文件上传、审核、签发、印发以及审阅、办理全部轻松实现。提高了效率,节约了纸张,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员只需要电脑和电话就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信息化,精准打击的利器
今年5月,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接连发生学生手机、笔记本电脑被盗案件,榆中县公安局通过信息化成果的运用,及时破获了这一系列盗窃案,为学生追回了财产损失。一个月间,这一县级公安机关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获刑事案件2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
信息化应用的推广也使得一些积案再次浮出水面。5月9日,玉门市公安局小金湾派出所民警在处理一起民事纠纷案件过程中,通过信息化应用,抓获曾于1992年故意伤害致同乡死亡的犯罪嫌疑人,18年前的命案得以昭雪。
实践证明,信息化的运用,使得基层民警能力明显提高。
为了防止部门间、地域间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效率不高、各自为政的问题,在不改变民警基本工作习惯的基础上,省公安厅统一规划设计,紧贴实战需要,研发了“简便实用,易于操作”的信息化工具,保证了全省公安系统的硬件建设一开始就在同一轨道高速运行。
不仅如此,信息化还为基层信息闭塞的工作状态注入了活力。2010年春节前,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兼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罗笑虎点击开通全省公安四级视频指挥调度系统,并通过视频为全省公安民警送去节日的问候。以此为开端,在公安机关视频会议中,随着多个大小LED视频的有序切换,省厅部署可在第一时间传至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及基层所队,扁平化指挥调度有效提升了公安机关指挥决策和快速反应、处置能力。
截至目前,甘肃已初步建成以警用地理、GPS定位、四级视频指挥调度、“动中通”卫星通信等系统为依托的可视化立体指挥平台,省、市、县三级公安信息通信网络带宽全部达到公安部所提出的建设目标。
信息化,“无形”的战斗力
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为了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各项工作高效能开展,省公安厅党委在《规划纲要》中制定了各项软硬件建设目标,明确阶段任务,对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逐一夯实工作责任。
今年2月,省、市、县公安机关3000余位民警接受了信息化应用、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培训,全省公安信息化由建设阶段进入全面应用阶段。5月初,省公安厅启动了全省公安机关基础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攻坚行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系统联动应用质的飞跃实现量化积累。
“不懂信息化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会信息化应用的民警将失去工作岗位。”如今,这一理念已深入警心。网上作战、网上管控、网上考核、网上评比等工作流程和机制在各市州乃至县级公安机关纷纷建立和实施。
为全面实现网上办案,张掖市高台县公安局还采取硬性措施对办案流程“设卡”控制,未在网上流转办理的规范性案件,一律不予法制审核、考评,拒绝开具法律文书。兰州、酒泉、嘉峪关、武威、张掖、白银6市将户籍信息化管理工作应用于便民工程,已实现市内户口迁移“一站式”办公,年内,天水、平凉、庆阳、金昌也将推行这一“便民工程”。
随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信息化已转化为各级公安机关“无形”的战斗力,一项影响全省公安工作的警务变革已悄然来到。(通讯员 冯俊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