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警察科技>详细内容

警察科技

辽宁数字公安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来源:辽宁警网 作者:冯海涛 发布时间:2005-05-04 15:17:57 浏览次数: 【字体:

 

    金盾工程背景和由来

公安信息工作在80年代就倍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央强调指出(中发〖1983〗23号、中发〖1983〗31号),要“迅速加强公安队伍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改变目前严重落后状况。”“国家财政再困难也要挤出一些钱,用在加强公安干警技术装备现代化上。”国务院在“七五”就将“公安管理系统”列入国家重点应用项目,表明国务院已把建立公安信息系统提高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公安部也提出公安工作要实现“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把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国家拨款上亿元,将公安人口信息、公安边防口岸信息、出入境管理信息及要闻、统计等信息先后于1992年、1995年上网运行,有力地推动了公安工作信息化的进程。1993年,参考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国家犯罪信息中心NCIC的模式,公安部启动建设我国的国家犯罪信息中心CCIC,并于1994年底分批投入运行。与此同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公安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支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管理的专业队伍,为公安信息系统的建设打下了初步基础。但这些与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九届人大会上,朱鎔基总理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将作为本届政府的一条重要国策。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公安部党委经过认真研究,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科技强警”的奋斗目标。公安现代化信息通信系统建设规划是实施“科技强警”总体规划的第一个具体计划。

1998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主持召开了研究行政管理信息化有关问题的会议。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发布了“关于研究行政管理信息化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国阅〖1998〗84号)。1998年9月,公安部党委通过了“公安部科技强警总体规划框架”,并决定将“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率先实施的意见,上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审批。1998年11月26日,公安部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实施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的请示”(公安部请〖1998〗122号文),并经罗干同志圈阅同意,于12月9日抄送国家计委。1999年1月6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贾春旺部长正式宣布了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至此“金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启动。

  辽宁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1.   在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

辽宁省公安信息化建设至今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历届厅党委的重视下,2002年7月形成了《辽宁省“金盾工程”总体方案设计》。全省公安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全省14个市及沈铁、辽河都已建成了100M局域网。全省公安信息通信二级网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实现了省厅到14个市及辽河公安局的高速互联,网络带宽为8M,同时提供30路压缩语音,在加拿大北电Passport多业务交换机搭建的通信平台上,实现了语音、数据、视频传输的三网合一。三级网建设全省也已完成。并于2004年6月底基本完成了四级网的建设。在全省公安二、三、四级网络基本建成以后,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将公安网络延伸到社区的建设。

2.  在业务应用管理系统建设方面

n  在行政治安管理方面:全省14个城市完成《常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并联入全国公安百城联网,实现了人口信息的共享;《印章信息管理系统》,《全国公务用枪支信息管理系统》,《出入境管理系统》,《边防检查信息系统》也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

n  在交通管理方面:《全国公安交通信息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推广。

n  在打击犯罪方面: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违法犯罪人员资料系统》、《刑事案件信息系统》、《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等,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使用公安部《全国犯罪信息系统》(CCIC)。

另外,在国内安全保卫、看守关押、经侦、禁毒、消防、装备、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开展了信息应用。

3.   对现状的分析

通过我们对辽宁公安当前信息化建设的考察和分析,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n     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不健全,整个系统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导致系统资源分散和浪费;并且各业务子系统相互割裂,信息标准规范不一致,使得系统间信息不能交换和共享,阻碍了系统的一体化发展。

n     业务管理缺乏规范、操作流程不够稳定,给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造成困难。

n     各系统独立运行,难以实现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n     基础数据采集的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关系到公安业务信息化整合,数据共享程度,以及提高投资效益等长远利益。

n     系统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运行与维护经费得不到保证,信息技术人员匮乏,是当前制约辽宁公安系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适应新时期我省公安系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切实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实现信息采集与基础工作一体化,业务流程与信息流转一体化,业务工作与队伍管理一体化,打、防、控、管一体化。

   辽宁数字公安项目的过程

辽宁省公安厅领导和东软集团的领导从2002年底开始接触,经过半年的酝酿和协商,一致达成共识,共同打造辽宁数字公安。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组成了强大的项目实施队伍,由双方一把手亲自挂帅,先后召开了几次动员大会和学术交流会。同时省公安厅金盾办委托东软公司编写了《辽宁公安综合信息应用系统总体方案》,并最后确定本溪作为此项目的试点单位。

2003年5月7日,省公安厅厅长李文喜及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博士到本溪召开了项目启动会议,同时由省厅和东软相关人员组成了项目组,同时本溪市局也组织人员参加。

2003年5月7日到5月20日东软组成8人的调研小组,进行了公安干警绩效考核系统的调研工作。然后,此系统进入研发阶段,预计在9月底在本溪试运行。

2003年7月1日,本溪公安局局长洪巨仁组织全局召开了“数字公安系统建设”的动员大会,东软公司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并就此做了现场报告。

2003年7月9日东软公司6人和省厅3人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带领下(信息化领导小组:省厅:刑殿祥厅长、信息通讯处韩大器处长、科技处田处长、王成久处长,东软公司副总裁徐洪利)再次到本溪,进行全面的22个业务子系统的调研工作,标志着辽宁数字公安项目进入正式启动阶段。这期间本溪市局在马局长的领导下组成13人的业务队伍,配合此次调研工作。到8月1日,全面完成了调研工作,形成了22个业务子系统的调研报告。

    当前取得的成果

根据辽宁数字公安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本溪市局公安信息化的实际情况,本着继承、发展、创新和保护原有投资的原则,辽宁数字公安本溪公安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框架,主要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模式,初步建立了本溪市公安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采取的具体方法是:整合现有业务系统;改造部分原有技术含量低的业务系统;建设没有的业务系统。

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对户政人口管理子系统、出入境管理子系统、交通管理子系统的整合,各子系统与市局公安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实现了实时链接。计划对交通管理子系统中的《交通事故登记系统》和《违章处罚管理系统》进行改造。计划新开发建设26个业务子系统,目前已经完成了11个业务子系统软件的开发工作,部分系统已经过测试投入使用。11个业务子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绩效考核系统、快速综合查询系统、移动查询系统、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刑侦信息管理系统、机动车辆修理业信息管理系统、法制控申信息管理系统、境外人员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公安门户网站发布系统等。

   下步工作

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完成治安综合、公共安全防控、巡警、指挥中心、纪检监察、督察、网监等业务系统及电子警务流程系统的开发,并完成对户政、交管等系统的改造。

    数字公安的发展趋势

1、移动警务(警车移动数据终端(MDT)、手持远程数据终端(RDT))

通过与调度中心的通讯、以及与汽车控制系统的集成,实现了汽车导航、核查驾驶执照和个人身份、电子支付(处理罚单)、警务调度、疑犯信息远程查询、现场口供录入与中心数据库同步等功能。

通过无线的指纹识别和人像摄影能即时远程核对疑犯身份。

通过车载红绿灯感应器、十字路口监控器图象放映、远程图像浏览,能够及时掌握需要援助的地理位置。

集成这些优秀功能的移动警务机车的配备,必将节省人力成本的投资,提高安全系数和办案效率。

移动警务系统的应用,将使我们的公安民警将全部精力用在警务上,而不在是花大部分的精力在办公室里填表格。

系着安全带的警察也能将警务数据送进警务服务录入数据管理系统,他们也能瞬间取回需要的相关援助信息。

2、电子地图-GPS/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一门信息技术,是将地图信息数字化,由计算机来处理这种“空间”信息。GIS引入后,可在其上做许许多多与“空间”信息相关的应用开发,这样一来,把一个个信息孤岛通过基于GIS应用而有机地联系起来,直观、方便、快捷地实现以图查库、以库查图,也就彻底解决了信息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问题,以达到增强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我们公安工作效率和侦察破案水平,以适应我们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实现动态管理和打击犯罪的需要。

一般来讲,人和物及其所演化出来的事,这三者都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因此,人类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都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有关。这种“时空观念”的重要性,在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变得越来越突出。例如:我们要判定犯罪嫌疑人张三是不是真凶,必须调查了解张三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和事件都涉及到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已经大大地缩短了案件的侦破时间,并提高了对信息管理的时效性,但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之前,MIS(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处理空间的信息,所以,在侦破案件时,其时效性相对还是比较差。而且,由于在信息库的建设上没有考虑与“空间”的关系,条块分割,变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信息管理与使用上的不方便、不直观。

据权威机构统计,所有信息来源中,80%以上的信息与位置直接或间接相关,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技术,不擅表达位置属性和空间信息,GIS技术的应用,弥补了这个缺憾。

3、 生物测定即时身份识别

生物测定技术包括:指纹查证、Hand Geometry、声音查证、视网膜扫描、虹膜扫描、面部识别等方面的技术。

我们可以试想,谁能逃过生物测定?

4、知识管理/智能推理技术辅助决策

n  强大的知识管理和智能推理

系统具有大规模实例描述的汉语分词排歧知识库;具有主题词典、广义同义词检索、拼音检索、同音检索等功能;具有基于内容的相似性检索功能,具有自动分类(自动聚类)和自动摘要功能,具有知识压缩和去重功能。这些研究案件资料更具有深远的意义,真正实现了内容挖掘而不是单纯的全文检索;具有文本挖掘功能,比如对数字的理解,新词学习等。

n  实时警力监控调度

结合GPS技术,为警车、警队、警员配备定位设备,中心不仅可以随时监控所有移动目标(地理位置、状态、速度和运动方向等),并可分组查询。查询移动目标当前位置,分析位置周围地理信息,同时显示移动目标的详细信息。显示特定移动物体的过去某时间的地理位置,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和证据。并可查询特定移动物体在过去某段时间内的历史轨迹,辅助进行案件分析。在突发性案件、追捕现行逃犯等指挥调度中,决策人员可以调出相应的案发区域看到现场的地貌,安排警力进行围追堵截,为领导提供辅助决策。当需要进一步调动警力时,与GPS系统结合进行搜索,实现实时现场指挥。

n    综合分析功能

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将是数字公安应用项目的重点,主要是指在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对信息进行分析、抽取、挖掘等加工处理工作,从而建立起公安信息综合分析决策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将为指挥决策人员提供一种辅助决策手段,这是在具有大量参考数据和高性能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之上,使用专用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工具软件,针对特定主题,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对信息进行分析挖掘,从而发现规律,找出问题,为打击犯罪、预防犯罪以及提高公安系统内部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将为我们提供两方面的分析内容

一是固定样式的各类图、表分析结果,由软件定时刷新数据生成Web网页或图片文件,或将生成的文件输出至打印机;供某一职责的工作人员或分析人员使用。

二是交互式领导决策信息。该信息具有数据交互功能,并能实现多维数据分析的钻取,自定义透视表等各种分析功能。供领导决策或分析人员使用。交互式决策信息使用多角度的数据分析的方法,辅以各类图表或数据报表,对数据进行各个层面、各个不同角度的深入分析。

n    数据分析决策

通过对综合数据库的统计和分析,实现数据仓库的挖掘功能,从而对领导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有的方式是领导听下面的汇报,发现问题,召开会议,进行“以打为主”的战役部署。这样一来,弊端很多,一是,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等到知道情况再讨论对策往往错过战机。二是,工作方式只能“以打为主”,造成被动局面,起不到“预防为主”的目的。三是,信息不准确,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目的。由于基层数据上不来往,往往造成“信息不灵、底数不清、统计不实”。这样一来,各级领导在指挥决策方面只能是“凭感觉、拍脑门、比较盲目”。

    基础数据的准确采集,时时更新使得综合数据库发挥巨大的作用。在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和决策分析的功能,分析出各种人群的状态和各种案件的特点以及各种场所的发案情况等,从而使各级领导能够根据这些分析数据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进行有针对性和以“预防为主”的作战。清理藏污纳垢,体现了抓标治本。
数字公安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