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警察科技>详细内容

警察科技

第二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巡礼——绍兴:“枫桥经验”为科技强警导航

来源:公安部网 作者:马杰 发布时间:2008-11-27 18:29:34 浏览次数: 【字体:

市委书记张金如考察公安科技建设

现场勘察

掌上警务通

    在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过程中,浙江省绍兴市公安机关牢固树立“传统加科技”的工作理念,充分运用新时期“枫桥经验”的精神,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综合调动和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创建模式,着力提升警务效能,使科技成为防范、打击犯罪与服务民生的“倍增器”,走出了一条“枫桥经验”加“科技强警”的有效道路。

  创建模式: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安为主、社会支持

  越城公安分局府山派出所管辖绍兴市区的商业中心,在该所监控室内,通过117个视频能清楚看到辖区内主要马路、商业区、居民住宅区的即时画面,哪里有案件发生、犯罪嫌疑人逃向了哪里,民警都可一目了然。整套监控设备共投资100余万元,在市政府和市公安局的协调下,该费用由绍兴电信公司承担。“公安的事就是我们的事”,这是科技强警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共识。

  在2006、2007两年中,绍兴市建立起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安为主、社会支持的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模式。市委常委会先后四次听取了公安局创建工作情况汇报,要求各级政府尽力保证公安科技建设项目经费,确保如期通过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的检查验收。市政府成立了由副市长廖卷清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将示范城市建设列入《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07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县两级财政共划拨近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安科技项目建设;市科技局成立了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与公安局紧密配合,分工协作,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组织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县”、“科技强警示范所队”建设工作,共通过了12项科研立项审批,划拨400万元经费支持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市发改委对公安科技建设的规划立项予以大力倾斜,2007年年底通过了“金盾工程二期”建设立项,确保了市本级今后三年5720万元的科技强警经费的落实。

  全市公安机关充分运用“枫桥经验”,加强平安社区创建、旧住宅小区整治、楼寓智能化、区域防范报警、社会化视频监控等建设工作,依靠社会抓科技防范取得了良好成效。两年来共新建智能居民小区109个,新装技防设施内保单位718家,其中“零发案”小区54个、“零发案”单位559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依靠社会投入科技防范工作的经费达4亿余元,仅社会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就投入建设资金近1.5亿元。公安机关整合已建立的视频监控体系,有效提升发现犯罪、打击犯罪等方面的应用效能。目前,全市的视频监控探头共计26133个,其中公安机关安装1635个(含租用营运商的探头550个),公共场所、特种行业和内保单位安装的12731个,居民社区安装的1428个,其他企事业单位、个私业主安装的10616个。近三年来,全市利用视频监控协助破获各类案件1315起,其中命案七起。视频监控侦查技术已成为继刑事技术、行动技术、网侦技术之后侦查破案的第四大技术支撑。

  此外,全市旅馆业、典当业、寄售业、印章业、汽车修理、二手手机交易、暂住人口、危化物品使用等八个行业5000余家单位建立了社会化信息收集报送、公安把关的管理模式。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既为公安机关解决了大量网络和终端设备的经费问题,又解决了一万余名信息输入员的人力成本和管理问题,还保证每天有大量的鲜活信息输入公安机关的各类信息系统,极大地服务了管理、打击、防范工作。

  信息建设:精确打击、精确防控、精确执法、精确管理

  绍兴县王坛派出所位于绍兴南部山区,是一个只有五名民警的小所。今年5月,这个派出所一举打掉了流窜杭州萧山、绍兴越城区等地疯狂作案50余起、案值40余万元的特大撬盗保险箱、企业电脑的团伙,六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小所怎能破大案?该所民警就是通过将本地发案上网进行比对,在外地同类案件中发现线索,锁定犯罪嫌疑人,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侦查,将该流窜撬盗团伙彻底摧毁。

  民警点点鼠标,“老鼠”纷纷落网。现在,绍兴民警日常办案已经离不开网络系统,特别是在发生各类案件、盘问可疑人员、发现可疑物品后,第一件事就是进系统查询,利用信息为破案打击服务,充分发挥了科技应用的实战效果。绍兴公安机关实行全警采录、全警共享、全警培训、全警应用的方针,把科技切实转化为战斗力。

  ———创新“全警采录”模式。对2005年以前建立的信息集中采录模式作了重大改革,在坚持专业信息由“信息采集室”集中采录外,鼓励把“信息采集室”搬到每一名民警的办公桌上,逐步建立起“间间都是采录室、人人都是采录员”的工作模式。目前,市级公安信息中心资源库汇集各类业务数据29亿条,积累了近440万名常住人口、120万名暂住人口、85万名驾驶人、78万辆机动车以及32万起案件、10万名违法犯罪人员等信息资源。

  ———构建“全警共享”体制。建立公安科技装备和科技人才资源库,完善人员、装备调配机制,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与院校、机构、公司建立友好协作机制,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公开各信息系统的密码,建设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和请求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落实“全警培训”措施。将科技培训列入“大练兵”和“三个必训”的必考项目,坚持党委班子带头学习、带头考试,坚持全警普遍培训和警种专业培训相结合,扎实开展大规模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警的科技装备应用和信息化应用技能。两年来,共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培训397次,竞赛活动15批次,考试考核23次,基本上实现了“四分之三会用、四分之一精通”的素质教育目标。

  ———构筑“全警应用”格局。通过推动刑事技术实验室等级提升,加快技侦“两化”建设,升级改造网侦技术手段,提升治安阵地控制的科技含量,强化经侦、禁毒、监所、特警的科技装备建设,扩大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的科技助管覆盖面,有力地提高了各警种的科技装备应用能力。

  在实战中,绍兴市公安局推行分层次信息应用、防控中推行分层次信息研判、建设中搭建分层次系统架构,努力实践以“立足基层、创新应用、精确打防”为主题的基层信息化应用战略,走上了一条以信息化指导广大民警实施精确打击、精确防控、精确执法、精确管理的道路;总结提炼了最为简单、适合全体基层民警使用的《基层信息化应用六步打击法》和《基层信息化应用三类防控法》两套基本战法。

  经验推广:评先奖优、培训考核、信息应用、科技强侦

  为鼓励民警开展科技应用,绍兴市公安局每年对计算机通信技术、公安交通科技、技术安全侦察等六个专业开展技术资格评审活动,按时发放职称补贴;在全市刑侦系统,连续开展了两届专家、行家、能手评选活动,每月给予特殊补贴;建立同等表彰奖励政策,每年列出50万元专项奖励经费,奖励科技信息化应用示范案例和科技信息化应用示范单位;推行不合格离岗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全市公安机关开展科技技能岗位练兵活动,对不合格人员一律脱产到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强化培训,对科技应用不过关的单位和个人一律取消评先、评优资格;拟提任的基层一线干部必须先进行科技技能操作测试,测试不及格的不得提任;开展“十大信息采集能手”、“十大科技应用能手”、“十大科技应用经典案例”、“科技应用示范单位”等评选竞赛活动,激发了民警应用科技知识的积极性。2007年,全市所有民警均通过科技练兵培训考核,所有中层领导均通过打防控技能省、市两级考核,其中市级及三个分局50岁以下民警全部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三级考试。

  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和技能数据的不断提升,为科技手段全面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全市公安机关运用信息直接破获案件8828起,占破案总数的46.92%%;利用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线索破案8327起,抓获公安部网上在逃人员99名;通过暂住人口信息系统查处治安案件5329起,破获刑事案件4359起;利用DNA数据库串并恶性案件4串39起;利用视频监控破获杀人案件5起。绍兴民警自主开发的可疑物品平台和可疑人员平台推广应用后,认定案件2331起、抓获嫌疑人员3216人。2007年10月底,浙江省公安厅在绍兴召开经侦信息化实战应用现场会,推广绍兴经侦网上技战法。今年3月21日,公安部经侦局通过公安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推广绍兴“经侦网上作战战术战法”,绍兴公安机关“基层信息化基本战法”和“分层次研判工作”还先后在公安部“太原会议”和“无锡会议”上介绍经验。

  民警对信息应用得心应手,离不开完备的科技基础设施。2006、2007两年间,全市公安机关共投入资金1.7亿多元,扎实开展七大科技基础体系建设。目前,市、县两级350兆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已实现区域性联网,一线民警拥有手持台超过54%%,民警人均拥有联网计算机超过1.3台;市、县两级共有小型机13台、PC服务器300多台,初步形成了以市局刑科所为龙头、县级刑事技术室为骨干的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网络,并全部达到公安部建设标准;建成以市局指纹库为中心、25个远程比对站和113个指纹采集点为基础的网络化指纹系统;建设完成市级DNA实验室,并分别建立了现场物证、涉案嫌疑人员、前科人员、未知名尸体、失踪人员亲属等五类DNA数据库,离子色谱仪、电子显微镜等先进仪器设备列装到位;行动技术建设通过了公安部“两化”建设考核,网侦技术建设达到二类城市建设标准;全市建成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点321个、违法监测点239个、交通监视点277个、交通诱导点3个,形成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与监控网络。

  2007年,绍兴市公安局刑事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取得国家实验室计量认证资质认定证书,成为全国第一家取得该项证书的地市级公安机关物证鉴定机构。该所实验室投入800余万元添置DNA测序仪、色质两用仪等先进设备,建立法医、理化检验、声像资料检验等专门实验室,为勘验全市重特大凶杀案、涉枪涉爆案件和物证鉴定、系列性案件串并等工作提供保障。两年来,共受理各类案件检验974起4646件,其中认定351起,排除130起,认定率达到49.4%%;采集血样15438份,超额完成11100份的计划任务;利用DNA数据库串并案件13串31起,查破30起。  

  服务民生:信息惠民、科学便民、技术护民、智能爱民

  中兴大道是绍兴市区车辆进入杭甬高速公路的重要道路,车辆通行十分密集。2007年,绍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与浙江大学合作,在中兴大道上开展“自适应双向交通信号绿波带”系统建设。“绿波带”投入运行后,在保持70公里时速的情况下,车辆行驶全路段所需时间由18分钟缩减到12分钟,遇到的红灯从最多九个缩减到一个,节约能源和减少尾气污染的效果明显,并且交通事故大量下降,“绿波带”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为帮助派出所解决暂住人员信息录入慢、办理时间长、登记率、入户一致率低等问题,绍兴县公安局通过VPN和内外网安全接入平台连接的方式,开通了村级远程录入系统。至2007年底,已有51个村居企业开通暂住人口信息录入系统,共录入暂住人口信息6.4万条,修改暂住人口信息3.7万条,极大地减少了中间环节。

  借着科技的翅膀,许多公安管理服务工作都变得简单便捷。全市公安机关推出网上告知、网上审批、短信服务、无线播报等便民服务举措。从2007年5月1日起,绍兴市110报警服务台开通短信报警业务,绍兴市、县两级公安部门都开设预警短信平台,与电信等相关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平台,向出租车司机、旅馆业从业人员、网吧经营者、企业主、金融证券从业人员、政府公务员等特定对象发布预警信息服务。

  通过利用科技防范管理措施,绍兴市公安机关防范交通及火灾事故等方面的成效更加明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数大大下降。2007年,全市实现了交通、火灾事故和刑事发案三个“零增长”的目标,其中刑事发案同比下降2.54%%;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同比分别下降了21.41%、3.3%、20%和18.89%。大批先进灭火器材和尖端灭火装备的引进,如新增大中型登高消防车、消防指挥车等特种消防车辆以及城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建设完成,有效增强了火灾防范和远程监控能力,全市火灾事故起数、经济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了6.36%和10.09%。

  成效显著:社会稳定、打击有力、防控严密、百姓满意

  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使社会更稳定。通过建立集接警、调度、指挥、通信、情报于一体的具有快速反应和信息综合分析研判能力的指挥调度体系,有效提高了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近年来,绍兴市保持社会稳定,各类群体性事件均得到依法妥善处置,全市没有发生震动高层、影响稳定的重大案(事)件。

  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使打击更有力。通过加强刑侦、技侦、网侦等科技装备和相关业务系统建设,侦查破案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破案打击的综合效能不断提升。2007年,全市共破各类刑事案件18815起,同比增加10.08%。全市共查处治安案件41968起,同比增加61.17%%。全市百名民警破案数、百名民警查处治安案件数均处全省第三,打防控工作实绩列全省第二,提请批准逮捕数增幅居全省第一。

  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使防控更严密。通过充分利用科技防范管理措施,使公安机关预防违法犯罪、防范交通及火灾事故等方面的成效更加明显。2007年,全市圆满实现了交通、火灾事故和刑事发案等三个“零增长”的目标,其中刑事发案同比下降2.54%%;交通事故四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21.41%、3.3%、20%和18.89%;火灾事故起数和经济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6.36%和10.09%,死亡人数同比持平,受伤人数同比减少2人。

  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使百姓更满意。通过在繁华街区、治安复杂部位、居民小区建设技防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让百姓更直观地感受到“警察就在身边”;通过网络、无线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科技便民服务措施,让百姓更明显地体会到“服务就在身边”,安全感和满意率也因此不断提高。2007年,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绍兴市群众对公安队伍满意度居全省第二,群众安全感升幅居全省第一。

科技强警示范城市 科技强警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