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就信息技术运用于警界的广阔前景作了阐述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致函《警界科海》,就信息技术运用于警界的广阔前景作了阐述,信的全文如下:
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须臾都离不开“保护神”——人民警察的无私奉献,他们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我对他们怀有崇高的敬意。
我是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知道目前信息技术在刑侦领域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也曾试图设计一个软件,可根据受害者或目击证人的叙述拼凑罪嫌的模拟像,还可理解一些常用的脸型描述说法,如“三角眼”、“老鹰鼻”等。该系统后来由于经费、设备和数据不足等原因没能投入实用,但这也算是我们曾想为公安科技做点贡献的一段经历吧。后来我们了解到,计算机界的同行从事与刑侦科技相关的研究是很多的,其中不乏已投入使用并取得重大成果的项目,如指纹识别,据说已用来破获了不少案件。数据库(包括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的应用则更广泛了,“网上破积案”就曾大显神威。
过去的成绩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小试牛刀”,未来的应用前景则无限广阔。就指纹识别而言,它属于图像识别的范畴,但图像识别不局限于指纹,还包括照片比对等许多方面。“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是目前计算机界研究得较多的一个项目,相信它将会很好地应用于刑侦工作。再如语音识别的研究,我知道这项研究在国内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美国中情局前不久就利用这一技术来判断录像带上的声音是否属于萨达姆本人。该技术应用于破案将大有可为。此外,眼下网络技术好像主要仅用于通报案情与犯罪嫌疑人,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更广大的领域应用。例如,网络可以用来交流公安工作经验,在网上开办讨论园地,开办网络公安大学和培训班等;民警们可在网上查询历史案例库和案情分析库,且能在网上远地调用成熟的技术,大大减少刑侦人员带着样品千里跋涉去求助的麻烦。当然,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必要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墙等。如何利用因特网了解全球警界动态和刑侦科技,也是公安部门应当关注的。如今,犯罪和反犯罪早已超越了国界,侦查工作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因特网的帮助必不可少。
为了大力增强公安机关预防与打击犯罪的能力、有效提高破案率,运用与发展包括刑事技术在内的公安科技以及普及相关知识已是燃眉之急。人民警察若把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诚与对先进科技的娴熟掌握融为一体,共和国利剑必将威力倍增、无坚不摧!
陆汝钤院士简介:
陆汝钤(1935年2月~ ),原籍江苏省苏州市,生于上海市。1959年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
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创造性的工作,是我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倡导并主持完成了以软件的机械化生成和移植为目标的系列软件计划。设计并主持研制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和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研究出基于类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自动获取方法。已应用于基于知识的应用软件自动生成,开发出专家系统、ICAI系统和MIS系统等三类软件的自动生成技术。研究出计算机动画全过程自动生成技术,在艺术创造领域内推进了人工智能。共发表论文约百篇,专著7部。获中科院重大成果一等奖一次、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先进集体奖一次。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