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开放之道
开学典礼上,新生向家长汇报训练成果。
傅国良(左)与美国山姆·休斯敦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领导商谈合作事宜。
石子坚(左二)给警察与指挥战术专业的学生授课。
这里是浙江公安警官的“摇篮”。50多年来,为各级政法机关、保卫部门输送了1.4万多名合格毕业生,训练在职人员4万余人。这里还是浙江公安机关的“智囊”。道路交通管理研究所、应用心理研究所和公共安全研究所等十个研究机构和4个紧密型的校局协作基地、39个理论研究基地、50个校外实训基地“百花齐放”。这里不但是全省合格警官的教育中心,还是在职民警的训练中心,公安科学的研究中心,公安文献的信息中心……开放办学引来外籍警务教官
提及办学之道,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王和、校长傅国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警务发展日新月异,以社区警务为标志的第四次警务革命方兴未艾,以情报信息为主导的第五次警务革命又初露端倪,以往那种“关起门来搞教学”已显然不符合时代要求,树立“开门、开放”的办学观和“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专长”的改革观,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已成当务之急,这是培养适应公安事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公安人才的先决条件。
石子坚,这个与一本引来无数关注的畅销书《我在美国当警察》连在一起的名字,现在的身份是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警察指挥与战术专业的特聘警务教官。
石子坚告诉记者,在回到祖国之后,他曾与好几个省市的公安院校有过接触,几乎所有的领导对他的水平和能力都表示认同,但他在美国10年的警察生涯以及他目前的美籍身份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坎。而这道坎却被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轻而易举地跨越了。石子坚也因此成为我国公安院校引进的第一位外籍警官———“海归派”中惟一以特警教官为职业的高级人才。
事实上,在引进美籍警官石子坚之前,浙江公安高专已经有了一系列“开放”的举措。2003年以来,该校每年都举办一次“警察与科学”国际讲坛,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警务理念。前来讲学的都是国际上知名的警学专家和权威: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华人法庭科学家李昌钰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中国公安科学家刘耀,国际著名爆破专家、英国搜查和爆炸物工程培训国际学校院长ALANHATCHER,国际著名紧急事务处理专家、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申办安保陈述人、加拿大卑斯省司法警察学院紧急事件管理分院院长MURRAYDAY,英国“苏格兰场”助理总监,英国警察协会情报委员会主席等涉及十几个国家和组织的顶级专家都先后走上了该校的讲坛。
除了每年一次的“国际讲坛”,学校每月针对社会治安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举办一次“浙江公安论坛”。聘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到“公安论坛”讲学和开展学术交流,清华大学阎学通、北京大学陈兴良、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等教授以及公安一级英模王法金、二级英模杨凌娜等先后成为了论坛的座上宾。三年来,有近1.5万名来自实战部门的民警聆听了各种极具档次的讲学、报告而受益匪浅。
国际讲坛、公安论坛及各类讲座的开设,传播了国际警界的最新理念,密切了学校与实战部门的联系,也成为外界了解学校的窗口。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2003年,学校启动了访问学者制度,每年选送二至三名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学习。学校还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警察学校等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对于一个具有国际胸怀的外向型学府,应具有一种“两头在外”的办学思维。浙江公安高专不仅将先进的公安科学技术引进来,还将这种成果转化吸收后传出去。受商务部委托,学校为亚、非等20多个受援助国家就当前热点的反恐问题进行政策培训,并成为了商务部的援外培训基地之一,为第三世界国家培训了一定数量的反恐专家。
学校还承担了浙江省的教育援藏任务,开办了公安西藏班。自1989年学校创办西藏班以来,先后有近500名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毕业生走上了西藏自治区各级公安机关的工作岗位,绝大多数成为了业务骨干,近20名毕业生走上了县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岗位。学校领导骄傲地说,如今,10个西藏民警中就有1个是“浙江打造”,并且很受当地老百姓欢迎,被称为来自西子湖畔的“雪域雄鹰”。2005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开门姿态下的警务规范化管理
每年金秋时节,新生的开学日都会成为浙江公安高专的“校园开放日”,热闹非凡,受到了新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在学校正门,一座高大的“忠诚”塑像矗立在正前方,上面撰刻的铭文“文韬武略,品高德尚。报国效民,天职毋忘”,彰显了学校政治育人的灵魂。在这里举行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入校宣誓仪式让很多新生和家长热泪盈眶。检阅新生警训成果、参加座谈会、观看文艺演出、参观校园,严整齐备的校园环境让家长的心情很激动,纷纷表示把孩子交给这样的学校,放心!而面对即将到来的警营生活,新生们则是充满了憧憬和自豪。
浙江公安高专以“开门、开放”的思路指导办学,而对于队伍管理却又是严格规范的、警务化的。根据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和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严格规定,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一日生活,规范日常行为,进行严格、统一的管理,注重培养学生令行禁止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做到警务训练严格化、警容风纪规范化、学习生活制度化、内务卫生标准化。同时,为促进学风建设,学校一方面建立了综合素质测试机制,实行了末位警告制,另一方面开展了奖学金和评优创先工作,在学生中形成比优赶超的良性竞争态势。
警务化管理强调严格教育、严格纪律与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相结合。学校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学生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建立了学生督察组织,对学生警容风纪等各个方面进行督察。学校与学生签订了“自律协议书”,教育学生自律自省、诚实守信。还建立了学长制,让高年级的学生担任新生警训教员,带低年级学生,建立“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的自我管理新构架。
严生先严师,治警先治长。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同样也在学校教职员工中实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从2004年开始利用暑期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开展封闭式正规化集训。学校还建立了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实施了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专业技术人员择优聘任、非领导职务教职员工双向选择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并不断完善校内分配和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代警务需要的是一种复合型高素质的“通才”。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构建了按公安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了专业容量,吸引了优质生源,较好地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问题。学生毕业分配可适应不同岗位工作需要,体现就业入警的灵活性;其次也使学校毕业生工作后具有较大的能力拓展性和继续教育的持续性。新模式实施后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继续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适应公安工作岗位流动性大的特点并胜任岗位工作。此项改革在全国公安高校中尚属首创,同时也得到了教育部、公安部的肯定。
公安教育应适应实战、服务实战。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和公安工作的需求,学校进一步加大实验设备、校内实训场所设施的投入。计算机实验室安装了“公安机关打防控信息主干应用系统”,模拟审讯实验室使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测谎技术,学校一些主要实验室和实弹射击场全天向学生开放。同时,学校更强调公安理论学习与业务技能训练并重,经常邀请公安实战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来校讲课,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公安工作的新情况,明确公安工作的新任务,培养学生警务工作的新理念,并通过强化班和专业方向等教学,强化警务技能训练。
建校以来,学校为浙江公安机关输送培养了1.4万余名全日制本科及大、中专毕业生,占全省公安民警总数的30%%以上,其中65.8%%的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浙江公安名副其实的“造血机器”。被国务院授予“模范公安局”称号的嘉善县公安局,连续四任公安局长都是该校的优秀毕业生。目前,学校还是公安部全国县市公安局长政委首任培训基地,全国优秀公安局长任长霞是首批学员。
很多学生尚未走出校门就体现出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法学专业02级学生张起乐在今年回苍南老家探亲期间,自告奋勇地参加了龙港分局治安队的抓捕行动,不顾被玻璃割破的伤口奋力追赶犯罪嫌疑人200多米,浴血将其擒获。张起乐的英勇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被省公安厅荣记三等功一次。
开拓精神力撑实战“智囊团”
2003年是浙江公安专科实施科研奖励办法的第一年。当年,侦察系一名青年女教师就放了一颗“卫星”———在世界6大科研论文检索系统之一的SCI上破天荒般地发表了一篇论文,开了学校的先河。按当时刚拟定出来的办法,学校对这种情况的奖励金额应为5000元,而如此高的奖励幅度前所未有。结果在当年的教师节上,学校不仅全额兑现了奖金,而且还给予了个人三等功的荣誉。这件事情成为了一剂强心针,全校教员和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
2005年,学校基础部科技教研室的《新型车辆防盗追踪技术》被公安部立项,课题经费3万元,省公安厅给了8万元,学校根据“凡省部级项目给予1:1的配套”之规定,又追加了11万元的科研经费。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制度的落实,学校的开拓精神和科研水平连续攀升到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上。近三年来,学校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共发表论文400余篇,编写教材、编著、专著近百部,并取得了近2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作为教学、科研窗口的《公安学刊》在全省各地建有39个公安理论研究基地,并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作为全省公安文献信息中心,藏书66.73万册的学校图书馆已经走入了“网络时代”。如今,图书馆不仅实现了借阅管理网络化、建有电子阅览室,为实现相邻学校间教学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学校还与杭州滨江高教园区其他五所高校签订了“滨江六校教学资源共享”协议,并建立了“高校网络图书馆”,实现了近200万册电子图书的共建共享并开展馆际互借,促进了师资的交流和资源的优化,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如此,图书馆还为全省公安机关实战部门提供资料平台,在公安局域网的图书馆网站上开通了代查代检功能,及时获得公安民警所需文献信息的主题,然后在馆藏资源中和因特网上查找相关文献,并将搜索到的内容快速回复给公安民警。现在,全省公安民警都可以在数据总量为5GB的公安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直接查询所需资料。据悉,这种服务还将进一步扩大为国外警务信息的编译提供。
为使教学进一步贴近公安实战,自1992年以来,学校在浙江全省各级公安机关选建了18个教学实习基地和32个教学实习点,形成了覆盖全省、规范稳定的教学实习网络。2003年以来,学校与杭州萧山区公安分局、桐乡市公安局、温岭市公安局和诸暨市公安局等单位签订了校局合作协议,探索紧密型校局合作办学的模式。学校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图书资源和设备资源与合作单位共享;合作单位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并在经费上予以支持。
提到服务实战、服务公安基层,不能不提到浙江公安高专以适应性培养观为主导的“2+1”教学改革新模式。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校把学生实习时间延长为一年。这种模式把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公安实战部门的合作上,突破了传统模式把人才封闭在学校里,主要依靠学生啃书本来进行教育,往往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学校、公安局“两个育人主体、两种育人环境”体现了警学紧密结合、校局互相协作、工学相互交替的实践育人特色。这种模式的实施,促进了教育观念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与公安实践相结合,使教学直接服务于基层,既能缩短学生毕业上岗后的适应期,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安基层警力不足的矛盾。各级公安机关普遍反映学校的实习生警察意识强,作风过硬,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强,工作有朝气、有拼劲、肯吃苦,有奉献精神,学校的实习生成了各级公安机关抢手的“香饽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