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河北廊坊西郊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
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
春节假期期间,河北廊坊西郊那近200亩的校区显得十分空旷。操场、饭厅、教学楼,这里看似没什么特别之处,与一般大学无异。
教学楼门口,数辆庞大的装甲车和白色防暴车整齐排列,上面黑色的“UN”英文字母格外醒目。大厅里矗立的多国旗帜也在提醒着记者,这里是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只有在这里经过最终甄选后,才有资格戴上那顶湛蓝色的贝雷帽,成为一名真正的UNPOL(联合国维和警察)。
说起这个地方,中国维和警察们难免百感交集,他们要在这里经历数月魔鬼式封闭训练,面对着残酷的“死亡淘汰”,并最终得到联合国官员的认可。可以说,这里是“中国蓝盔”奔赴海外维和的共同起点。
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是亚洲最大的维和培训中心。国家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兴建了教学区,包括20多个专业教室、标准运动场、驾驶训练场。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培训维和警察25期696人次,维和警察防暴队8期1049人次,受训的维和警察被派往东帝汶、波黑、利比里亚、海地等7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日前,记者走入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试图发现“魔鬼训练营”中的独门秘籍。
“绝对是千里挑一”
“全国有近200万名警察,能到这里培训的不到2000人,中国维和警察绝对是千里挑一。”正如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主任高心满告诉记者的,中国派出的维和警察分为民事警察和防暴队两部分,民警看重警务技能和智慧,“联合国更喜欢老警察”。防暴队员则是强手中的强手,“引体向上做20多个都算少的”。
以这次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钟荐勤为例,为了拿到“入场券”,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
第六支赴海地维和的警察防暴队队员由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选送,在报名请战的10000多名官兵中,符合初选队员条件的就达1100多名。
此后,他们先后通过了体能、射击、驾驶、外语等科目的考核,剩下173名队员。这173名初选队员在昆明集训1个月后,进行了最后的淘汰。虽然所有参加初选集训的队员都铆足了劲,但仍有50人面临淘汰。
被选中的123名正式队员到昆明边防学校驻训。20天里,为了应对海地恶劣的气候,早晚的两个五公里长跑成了每天的必训科目,外语和驾驶也下了苦功,这才拿到了到廊坊的“入场券”。
不过,即便是身经百战的警界精英,走进强手如林的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仍会倒吸一口凉气。
赴东帝汶维和的民事警察郑学在填写报名表时,顺道把其他人的报名资料看了一下。入选培训的民警中1个是博士生、10多个硕士生,其余清一色是本科生,非本科学历的他夹在里面显得特别扎眼。他这个全国第46名、广西第1名一下子变成了全班的倒数第1名。
入学第二天的动员会,培训中心的领导总会专门提到,培训结束后由联合国官员进行甄选考试,最后的通过率在60%到70%之间,这让所有集训队员捏把冷汗。
天天都在量化打分
记者参观了培训中心的队员宿舍,虽然他们住的都是标准间,但叠的却是“豆腐块”,队员们自己评说这是“标准间的宿舍,班宿舍的标准”,苛刻的标准融入了训练的方方面面。
为了从海地任务区的实战出发,防暴队教官要求队员在早操和用餐时戴着防暴头盔和防弹背心。这些装备乍一看新奇、好看,但真正长时间穿戴在身上却不像看着那么潇洒!仅防暴头盔就重近2公斤,防弹背心则由两块重达10公斤的防弹板构成,就餐时最难受,好似前胸后背被挤压着,食物都难以下咽。
在全身负重20余公斤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一定的速度,是在海地完成任务的必要保证,即使是四十多岁的师级干部、体重不足50公斤的女警,也得过体能这一关。不过,维和警察讲究的是协同作战,防暴队每32人一个分队,每10人一个小队,小队中又分为狙击手、司机、翻译、救护人员等,每人都有自己的战斗位置,就连锻炼体能也要看团体分。
让队员们记忆深刻的是9公里越野训练,成绩以分队中最后一名队员为准,所以每个成员除了确保自己不掉队之外,还要互相协助尽量提高最后一名队员的成绩。
“在海地随时都能面临变化莫测的巷战、砖头、不知从哪个方向飞射过来的子弹以及骚乱群众的挑衅,所以团队合作精神是确保队伍安全和制敌的基础。”胡建国副主任说这4个月练的就是配合。
高心满主任说,维和警察培训一般为期4个月,培训科目包括英语、联合国知识、国际法、任务区概况、汽车驾驶、射击、疾病防治、生存训练、心理、外交礼仪等,防暴队队员的课程三分之二在户外。
北方雪后的夜晚,零下十几摄氏度。“啪、啪、啪……”狙击手举枪射击,百米开外的靶心上,10发子弹97环!为了等候目标,他们已经在雪中趴了两三个小时了。
“执行任务不分昼夜,维和防暴队全天候待命。”维和防暴教研室副主任钱晋军对记者说,为了适应海地的环境,他们特地增加了国内警察训练中没有的夜间射击科目。
海地多山,山地驾驶同样是防暴队员的基本功。记者注意到,在维和培训中心的训练场上,有一个高5米、呈45度角的“双驼峰”陡坡。队员们必须驾驶着越野车在这里上上下下,进行拐弯、爬坡、下坡等练习。就连天津盘山那崎岖的山路,也成了维和防暴队拉练的场地,专拣最陡、最险的地方练起步。
最刺激的还属以队员为靶子,进行催泪弹射击。训练中,大家分成两组,一组射击,另一组当人体靶。当靶子的队员只有8秒钟,做出反应,戴好防毒面具,动作稍慢,就会体验到催泪瓦斯的呛人滋味。尽管每次训练总要有三分之一的人中毒,但无一人退缩。
拆装枪械更是队员们的拿手好戏,无论什么枪,蒙着眼睛也得会拆卸、安装。别看张振贵以前是广东省公安局的宣传科民警,培训结束后,他达到了蒙眼拆装仅用47秒的水平,堪比《士兵突击》中的袁朗了。
融入联合国的理念
几道围栏,一段海地音乐,瞬间把平凡无奇的操场,变成了骚乱现场。培训中心的文职人员把脸涂黑,当起了暴乱分子,一场平息骚乱的演习,就这么开场了,所有情节均根据海地发生过的案例编写。
“重点在于让队员在执行任务时,融入联合国的理念。”高心满说,教学以实战为主,紧密结合任务区实际展开。说到这儿,钱晋军给队员讲起了自己参加维和行动的故事:在一次清剿非法武装行动中,巴西维和警察经过长达数月的准备,终于发起了总攻。走到敌人巢穴门口时,却发现该建筑的样式与情报不符,于是,行动被当即取消了。
寇玉广曾经在香港“飞虎队”受训过,他把最前沿的战术理念带入了维和部队。在他组建的特战小分队中,队长不在3号位,而在1号位。在海地,他数次带着分队解救人质,总是冲在最前头,提起这位队长,在2号位冲锋的戴镇虎对记者说:“面对全副武装的敌人我也怕,但是跟在他后面就不怕了。”
虽然在海地获得了许多嘉奖,不过“中国警察很专业”的评价,才是寇玉广最喜欢听到的赞扬,要知道他带的队伍里很多人不是特警出身,这几个月的集训还真顶用!
“经历过高考独木桥考验的人们都记得那份煎熬。”维和民事警察郑学说,集训生活在当时是度秒如年,天天都在量化打分,天天都要全体人员大排队,如此残酷,就是为了面对联合国的甄选考试。
“你们是最优秀的”
维和民事警察的考核项目有英语、汽车驾驶、手枪速射三关。考试采取的是“死亡淘汰法”,任何一门不及格就马上被淘汰,不能再参加后面的考试。
更为残酷的是,每场考试后,考官会立即宣读进入下一场考试的名单。没有进入名单的,必须马上自己回宿舍收拾好包袱离开培训中心,不许和其他考生联系,更不许谈论任何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和结果,以免对进入下一轮的考生造成影响。
近乎残酷的淘汰,让所有人都拼尽了全力。考场上,真实的摔打声音在30米开外仍听得清晰。虽说中国维和警察的通过率平均为80%左右,但仍有令人唏嘘不已的洒泪场面。
郑学至今都记得在考枪械使用时,有一个女生眼看时间就要到了,急得哭起来了。一边哭一边装枪,好歹这边刚装好,那边时间也到了,那女生一下子就瘫倒在那里了。
联合国对防暴队的甄选,可以说是对团队战术水平的整体评估。街道两侧徒步巡逻,强行驱散示威人群,设置临时车辆检查点,包围可疑车辆,拘捕可疑人员……完成了25个战术科目的演练,才能踏上了维和的征程。
“看到大家的精彩展示,使我更加坚信中国维和防暴队是最优秀的队伍之一。为什么你们这么优秀,因为你们培训中心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训练,每一名防暴队员都表现出专业的水平,应有的精神面貌,这都使我相信你们是最优秀的……”负责对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进行甄选的联合国官员约翰·鲍默在看完防暴队员精彩的演练后如是说,这也正是中国维和培训中心苦心经营10年间的追求。(据《北京日报》)
新闻链接:中国维和10年间
走进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的荣誉室,迎面是一幅巨大的中国维和示意图,代表中国派驻维和警察的小灯,在世界多个区域闪亮。
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已有10年。
2000年1月12日,第一批中国维和警察奔赴东帝汶,执行维和任务,标志着中国警察开始走出国门,“亮剑”联合国维和舞台。
2000年8月,公安部成立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接受严格乃至严酷的选拔和培训之后,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国维和警察从这里走向全世界各个维和战场。
2001年1月,公安部向联合国波黑任务区派遣首批5名维和警察,这是中国首次向欧洲地区派遣维和警察。
2003年11月,公安部向联合国利比里亚任务区派遣首批5名维和警察,这是中国首次向非洲地区派遣维和警察。
2004年5月,公安部向联合国海地任务区派遣一名维和警察,这是中国首次向美洲地区派遣维和警察。
2004年10月,中国首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奉命启程,这是中国首次派遣成建制的维和警察防暴队参加维和行动。
2010年1月,8位中国维和警察在海地地震中不幸遇难。公安部第一时间宣布,中国派驻海地的其他防暴队队员和维和警察继续坚守岗位,执行维和任务。
截至2010年1月底,我国共向东帝汶、阿富汗、波黑、科索沃、利比里亚、苏丹、海地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573人次。
春节期间,仍有189名中国警察在东帝汶、海地、利比里亚、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无法与亲人团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