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警校之窗>详细内容

警校之窗

生命的绝响——记云南警官学院教师冯丽萍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谭雅竹 张彪 发布时间:2009-10-14 22:03:49 浏览次数: 【字体:

 

从3月26日到6月12日,短短77天,当人们还没能接受冯丽萍患上恶性肿瘤的事实,她的人生已经定格在了47岁。在冯丽萍的追悼会上,人们黯然落泪,这其中,有云南警官学院的领导,有和她相处多年的同事和生前好友,也有她谆谆教导过的学生……思念在人们心中蔓延,没人能说得上这位云南警官学院的女教师究竟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看着黑框中她一如往常的笑脸,人们想起的是她26年如一日的勤恳工作、对同事事无巨细的关心和付出、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光阴荏苒,无数平凡的日子中,这些小事点滴积累,犹如一片片枝叶衍生成一棵参天大树,成为她留在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象……

  温暖永存心间

  坐落在昆明市北教场的云南警官学院,是一所专门为云南省以及全国部分省市的政法部门培养输送合格警官,同时也为地方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本科院校。建校近60年来,在云南省政府、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先后培养合格毕业生6万余人。这个数字的背后,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无不凝聚着优秀教师们的心血和汗水。

  而冯丽萍,就是其中的一名。“冯丽萍”这个名字像是温暖的阳光,也像柔柔的春风。初登讲台的老师说,听到冯丽萍的声音,心中就有了主心骨,忐忑不安少了,“为人师表”的责任重了。杨春兰老师总是回想起她刚到警官学院的时光,那是她首次跨入职场,也是第一次面对讲台下无数双眼睛。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能不能胜任自己的新角色,这些问题不停地在杨春兰心中打转,紧张与焦虑也不时写在了脸上。一次聊天,冯丽萍不经意地说起自己初登讲台时的情形:“刚刚上讲台的时候我那个紧张啊,脸发红、手心出汗,连声调都是颤抖的。”杨春兰惊诧地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干练、经验丰富的领导,竟然也有过跟自己相同的烦恼!再一次登上讲台时,杨春兰在心中默默告诉自己:紧张没关系,没经验不怕,只要努力,总有一天我也会像冯丽萍老师一样!教学工作渐入佳境,讲台上下杨春兰都充满了自信。冯丽萍开玩笑地说:“我就说嘛,有些事情谁都不是天生就会的,慢慢来,经验多了自然就好了,不是吗?”杨春兰这才猛然醒悟,那一次冯丽萍哪是不经意啊,她不过是在用曾经的经历鼓励自己。

  从泰国到警官学院任教的滕女士刚到中国,无论饮食、生活还是工作,都有诸多不习惯。虽然和冯丽萍接触不多,但每一次交流,她都能感受到家人一样的温暖。冯丽萍对她的关心细致到她的口味,让她渐渐爱上了云南这片土地,中泰两国警方的交流、合作也在这里展开来。冯丽萍患病住院后,病房中常常能见到滕女士的身影。得知冯丽萍病情恶化时,滕女士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这样一个好人,怎么会……”每次想起,眼泪总止不住夺眶而出。在滕女士看来,冯丽萍不是一般的同事,甚至超越了朋友,已然是她的家人。

  作为部门的老大姐,老师、学生的事就是冯丽萍自己的事。老师和学生们都说,不管谁有个家长里短都愿意跟她倾诉,因为她是一个最好的倾诉对象——耐心地倾听,温柔细致地安慰、劝导,跟着你的情绪起伏而快乐、忧伤,共同感受着生活赋予的五味杂陈。

  说起冯丽萍,同事与学生们都哽咽了:“我能讲的,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没有人知道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对我们的人生轨迹有多大影响。太多话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说,我们真的不想失去这样一位好老师。”

  一生无私奉献

  2004年元月,莎莉老师调入警官学院后第一次承担监考工作,恰巧与冯丽萍在同一教室监考。那天天空灰蒙蒙的,空气中尽是阴冷。提前30分钟赶到教学楼的莎莉为自己的早到而很有些得意,没想到一上楼,才发现冯丽萍已经领好试卷笑呵呵地站在教室门口了。“你可能会想,不就是早到一些嘛,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如果你知道她那些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你也会惊叹,换到我们早就吃不消了。”

  履职副教授以来,冯丽萍承担了学院各专业的大学语文、公安文书写作、司法文书写作、普通话、禁毒“防艾”等课程的教学,并对学院组织的函授、新警培训、科所队长培训、外警培训等进行授课。课堂教学已是十分繁重,更让人佩服的是,冯丽萍还先后参与完成了警官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英国国家警务培训研究与借鉴》,公安部《警务督察制度化、规范化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毒品犯罪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和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指导手册开发运用研究》的研究工作。还参与完成了省级重点课题《云南禁毒教育战略管理研究》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合法权益维护问题研究》,公安厅课题《影响当前我省高校和谐稳定对策研究》和《云南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的原因和对策研究》。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固然要做好,其他教师的业务也不能不管。冯丽萍组织教师参与教材、教辅资料和试题库等的编写以及学术论文的撰写,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适应公安本科院校教育和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说,很多活计都是她“自找的”,但她从无怨言,反而乐在其中,近乎残忍地往自己身上压担子。

  冯丽萍所在的基础部在办公条件和教学设备上相对落后,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了冯丽萍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要办好学,除了在校内讲学,还应该走出去,到需要我们的地方授课。”基层公安机关教学条件相对落后,面对的工作却十分复杂,想到这一点,冯丽萍将目光投注在了基层公安机关办学与送教上门服务民警上。在她的带领下,学院的同事们踏上了征程。刚结束在宁洱县的禁毒防艾知识专题讲座后,又马不停蹄地到了另一站。冯丽萍和同事们放弃休息时间,一站接着一站,每次讲课完毕,掌声总是不断,辛苦过后更多的是欣慰。“很感谢他们为我们送来的知识,工作这么久,很少能遇到这样好的机会。”基层公安机关的广大民警们都这样说。

  在跑了许多个州市以后,冯丽萍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送教上门固然好,然而一次两次,并不能解决太多问题,他们需要的是长期深入基层的教师。没有丝毫犹豫,也不顾身体的不适,冯丽萍放下家中的父母、丈夫和子女,主动要求到迪庆州锻炼并同时任教。天气的恶劣、环境的艰苦在她眼里统统微不足道,“只要组织需要、基层需要”,这才是她心中迫切的追求。

  生命的绝响

  3月26日下午,身体一向很好的冯丽萍倒在了值班室。谁也不曾想到,只是头疼恶心的她经医院核磁共振检查后居然得出了恶性肿瘤的结论,而她的生命,也只剩下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

  虽然她一直以来给人们的印象是坚强乐观,但面对病魔,面对生命的即将终止,大概没有人不胆战心惊吧。院长郭宝和政治部主任柴华荣等学院领导得知冯丽萍病情的第二天便来到病房看望冯丽萍。他们小心翼翼,委婉安慰、鼓励冯丽萍,生怕直接提起病情会让冯丽萍伤心难过。在简短的嘘寒问暖之后,冯丽萍却突然开起了玩笑:“请领导放心,我会做冯坚强的。”原本心情沉重的众人一下笑了起来,病房中的愁云惨雾因为她的话语瞬间消散。

  从那天起,看望冯丽萍的老师、同事、朋友一拨接着一拨。

  6月12日凌晨,躺在病床上的冯丽萍呼吸开始急促,近3个小时的抢救让在场的众人揪心。她也在与死神抗争着:如果能再回讲台讲一次课,如果能再坐在办公室一次,如果能再去基层为民警讲次课,如果……然而,冯丽萍紧闭的双眼再也没能睁开。

  带着遗憾,冯丽萍离开了她付出最多时光与心血的岗位,离开了与她血肉相连的家人,离开了她深深牵挂着,也深深爱着她的同事、学生与朋友。

  冯丽萍先后两次被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评为“优秀教师”;多次被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评为“优秀函授教育工作者”;2005和2007年被云南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优秀语言文字工作者”,2005年被云南省公安厅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人民教师”这个词,在看似平凡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奉献、无数艰辛的汗水、不计报酬的付出凝聚而成。冯丽萍的一生,成为了这个词的最好诠释。

云南警官学院 教师 冯丽萍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