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召开“法化学学科专业建设座谈会”
为探讨在“建设国际一流警察大学”和“公安教育体制改革”新形势下法化学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之路,贯彻落实我院2008年—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规划,刑技四系于4月1日召开了由全系教职员工参加的“法化学学科专业建设座谈会”。副院长杨鸣、教务处处长陈济鹏、研究生处处长牛青山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系主任张振宇教授主持。
会上,张振宇主任回顾了法化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和取得的成绩,阐述了法化学学科专业的现状、不足及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必要性。随后,大家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展开了热烈讨论,史晓凡教授等8名教师从教学、科研、办案和专业特色建设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教师们认为,我院法化学在全国公安院校独具特色,处于领先地位,公安教育体制改革为法化学学科专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大力加强法化学学科专业建设。要继续坚持教学、科研、办案三位一体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对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以适应公安教育体制改革新形势下的要求。科研水平是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要进一步拓宽科研立项的渠道,要有更多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要在保证办案数量的基础上,受理更多的疑难案件,形成更多的办案“绝活”,把办案作为科研、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此外教师们还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进行了讨论。
最后,杨鸣副院长指出,学科专业建设首先要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思路,要紧密围绕“建设国际一流警察大学”来思考我院学科专业建设问题,一是要瞄准国际一流,二是要强调特色建设。法化学学科专业有较好的基础,是辽宁省重点扶持学科,并有多年的二学位办学经验,要深入研究特色,走特色建设道路。学科专业建设还要有有力的措施,首先要抓好科研,这是法化学的优势所在,代表着学科水平。科研要上层次,做好整体规划,形成集团作战的态势,从而产生大成果、大影响。其次在人才培养上要深入研究公安教育体制改革形式下的创新培养模式,要以质量工程为平台,培养精品人才。第三,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每一名教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培养方案,要踏踏实实、力戒浮躁,立足长远。第四,要进一步利用我院的品牌效应,打造多种合作平台,多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我院的品牌影响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