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迎来首批体制改革试点班491名学员
中西部定向招警进入入学报到阶段 叩开警察职业大门者即将开始两年学习
记者探访“准民警”圆梦始末
图为试点班学员到公安大学报到。 徐伟 柴黎 摄
11月8日,立冬的第二天,北京气温骤降。但贵州女孩李捷瑜的心里却“滚烫滚烫”的,因为,她离小时候当警察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4个月前,“14个中西部省区市基层政法机关、25所政法院校面向社会定向招录5000余人”的消息,为“李捷瑜”们提供了一个叩开警察职业大门的绝佳机会;4个月后,491个“李捷瑜”成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8年体制改革试点班的学员,为两年后正式加入人民警察队伍,补充“给养”。
记者发现,尽管之前的经历不同、所属地域不同,但这491人却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强烈的当警察的梦想。
这样的人生想想就带劲
“抓犯罪分子、保护老百姓平安,这样的人生想想就带劲。”受当警察的母亲的影响,李捷瑜从小就觉得当警察特别威武神气。
然而,大学学的是医事法律,2007年毕业时,李捷瑜报考了贵州省安全厅,几分之差,让她与之失之交臂。
之后,李捷瑜远赴广州打工,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当文员,尽管每天忙忙碌碌,但“警察梦”一直没有丢。今年7月,“中西部首次大规模招录基层政法干警”的消息,让李捷瑜开心得“一蹦三尺高”。她毅然辞职回到贵阳,开始了第二次征战。
“这次和公务员考试有很大不同,被称为‘一手推开两扇门’,也就是说能入学就意味着能就业。当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拿下这次考试。”李捷瑜说。
复习迎考的日子很苦。为了挤出更多时间,李捷瑜把复习地点选在了省图书馆。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下午6点才离开。“中午随便吃点,在桌子上趴一会儿,然后就继续复习。”李捷瑜告诉记者。
据了解,贵州省计划招录本科第二学位的一共15名,而报考的人数达到上千人,竞争异常激烈。李捷瑜报考的是贵州省仁怀市公安局,专业是安全防范工程。
考试科目有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和民法3门,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勤奋,李捷瑜这次终于推开了通往警察职业的大门。
“两年的时光很快,我会‘恶补’公安职业的素养和技能上的不足。”李捷瑜说,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会格外珍惜。
我一定不会给部队丢脸
据了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8年体制改革试点班分为第二学位班和大专班,第二学位班招录的对象主要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大专班招收符合条件的已退役士兵和拟退役士兵。
魏东就是一名大专班的学员,今年25岁,来自武警甘肃总队武威支队。一板一眼的走路姿势和标准的军礼,都无声地透露出他先前的身份。
“来公安大学学习之前,我当了8年兵,从战士干到了班长。”魏东告诉记者,本来今年就要复原回远在甘肃农村的老家,这时候,总队通知全国要面向社会定向招录基层政法干警,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事。
部队的选拔异常严格,一千多报名者中,一共选拔出27人,魏东位列其中。
“我只有高中学历,在这之前,任何公务员考试至少要求大专学历。所以,当公务员压根儿就没敢想。”魏东说,部队领导对这次考试非常重视,给参加考试的士兵开了绿灯,除了正常的执勤外,参加考试的士兵不用参加日常的训练,晚上10点熄灯之后,还允许他们在部队的办公室里再复习一个小时。
用魏东的话说,他复习备考有些魔障了,有时候连吃饭时脑子里也想着考试的内容。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最后,全支队选拔的27人中,只有魏东一人“金榜题名”。
临来北京前,战友们敲锣打鼓地为他送行。魏东说,虽然我们当兵的在文化知识上难免有点匮乏,但是我一定会利用这两年的大好时光,迎头赶上,一定不会给部队丢脸。
谈及将来工作的甘肃省甘南自治州玛曲县,魏东说,那里常年冰雪不化,一年四季无霜日超不过30天,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但“既然祖国信任我,给了我继续深造的机会,从军人到警察我会做得更好”。
这里是实现警察梦的摇篮
“这里是实现我警察梦想的摇篮。”来自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的孟景琦如此形容体制改革试点班。
今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孟景琦,从小就对警察职业充满了喜爱与憧憬。当年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山西省高等警官专科学校,然而阴差阳错,学校通知他面试时他正好没在家,“警察梦”就此擦肩而过。
去年年底,孟景琦参加了山西省公务员考试,报考了太原市看守所。然而,这次他依然没有如愿。
“当得知自己没有被录取时,感觉糟透了,整个人心灰意冷。”孟景琦回忆说。不久之后,中西部省份公开招录基层政法干警的消息,再次燃起了孟景琦的“警察梦”。他立即投入到紧张、刻苦的复习中。
由于学的是体育教育专业,所以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民法对孟景琦来说显得格外困难。然而,他硬是自己一点一点“啃”会了民法,在满分为150分的民法考试中,孟景琦得到了100分,3门总分则达到了224分,在所有报考榆社县公安局的人中位列第一。
孟景琦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看不惯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下定决心要与各种恶势力面对面地斗争,所以此次他报考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
“人民警察就是要保卫人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并真诚为人民服务,哪怕是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热情帮助群众解决。”他说。 (徐伟 柴黎)
学员来自不同部门学识素质不尽一致
491名“准公安民警”将如何培养
11月8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迎来了首批体制改革试点班的491名学员。他们都是通过了今年8月底举行的中西部地区政法机关面向社会招录基层政法干警考试,从而有幸进入公安大学这所中国公安系统最高学府进行深造的。
这是中西部地区政法机关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基层政法干警,同时也是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的一次重要变革,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491名“准公安民警”将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接受怎样的专业培养?记者今天(9日)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相关负责人。
针对两类不同人员因材施教
据介绍,这次公安院校体制改革试点班包括两个办学层次,即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其中,专科层次为高中起点学历教育,学制两年;本科层次为专科起点专升本和本科起点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学制同样为两年。公安院校不参加研究生层次的改革试点工作。
“我们承担了520人的培养任务,实际招收491人,占此次招录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占全国公安系统招录计划的八分之一。包括退役士兵和拟退役士兵280人,他们将接受专科层次的培养。还有211人主要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8年应届毕业生,他们将接受第二学士学位的教育培养。”公安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王汉卿介绍说。
“已退役士兵和拟退役士兵由于在部队中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具备过硬的军事素养和良好的纪律性,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基层公安民警必备的素质。”王汉卿坦言,“但是,文化知识的相对缺乏是他们的不足,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将侧重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警察意识,注重贴近公安工作实战,对其进行公安技能的培训。”
而对于应届毕业生,王汉卿则认为,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思想较为活跃,在进行公安意识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对这部分人群的教育重点就在于要重塑他们的思想意识,增加他们的纪律养成。
“人民警察是人民的卫士,因此对应届毕业生忠诚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意识重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王汉卿说。
记者注意到,公安大学在试点班的课程设置上,将侧重于结合实战需要,对学员进行缉捕、应对突发事件、射击、自身防卫、擒拿格斗等公安技能培训,并对试点班的学员从严管理,为此学校专门出台了警务化管理规定、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五大转变输送高素质人才
“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将重点解决西部基层政法人才断档、警力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王汉卿表示。
据介绍,此次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试点改革有五大转变值得关注。
招生对象的转变。在保持学校性质和地位不变、学历教育不变的前提下,招录对象由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调整为普通高校毕业生和军队(拟)退役士兵。
考试方式的转变。将入学教育考试和公务员招录考试的形式,由原来的分别进行,调整为单独组织、一并进行。同时,简化了考试内容,退役士兵只参加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报考本科层次的二学位和专升本的考生,参加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同时加考民法学。
培养方式由原来的非定向招生、培养转变为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分配。这使考生在报考学校时,就明确了工作去向,入学时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取得公务员录用资格,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的学历或学位后,到定向单位报到并办理入警录用手续。
通过试点招录进入公安院校的学员,培养费用由国家全额负担,在校期间无需缴纳学费,并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这与目前的在校生自行承担学费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培养侧重点方面,公安院校将更加注重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突出公安实务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在培养模式上,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此次试点改革涉及公安高等教育的走向问题。公安大学作为公安系统的最高学府,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为全国公安院校树立一个榜样。”王汉卿说。 (柴黎 徐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