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警校生活>详细内容

警校生活

接头暗号

来源:《成都晚报》, 作者:石维明 发布时间:2005-02-01 10:28:57 浏览次数: 【字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读警校时,我和同学都热衷于翻阅侦探小说,对里面的接头场面津津乐道。警校毕业后,不经意间经历了几回不落俗套的接头,至今记忆犹新。
  (一)
  1983年8月×日,我和一名比我更年轻的警察、一名基本属于更年期的警察查一个案子,到了广西一个偏僻的县城来宾。我们要找的一个证人在来宾火车站打工。
  派出所的老警察对我们打官腔,爱理不理。天气热得要命,我们干着急。就在我脱了衬衣,把折叠扇摇个不停时,进来个小警察,他盯着我穿的背心看了一秒钟,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脱掉他的警服,露出背心上的几个红字。原来,我们穿着一摸一样的警校发的背心。
  “可找到你了!”我们几乎同时夸张地说了这么一句台词,仿佛在对接头暗号,接下来彼此抓住对方的手猛摇,差一点来个俄罗斯礼节,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他(我已不记得他的姓名了,抱歉)在警校时和我不在一个中队,相见不相识,不是靠了背心这个接头暗号,几乎失之交臂。 我立马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暖洋洋的感觉。可以想象,下面的工作一路绿灯……
  (二)
  1985年1月×日,我和几名老警察南宁追捕一名犯罪嫌疑人,“猎物”到手后,我们的警车行驶在鲜花盛开的街头,忽然,看见一个穿T恤衫的人骑自行车迎面而来,我大叫一声“停车”,警车驾驶员不知何事,猛踩刹车,我冲下去——站在T恤衫面前。对方也吃了一惊,然后我们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我和警校同学李××就这样站在马路中央接上了头,并亲切会晤了几十秒钟,以至于前后堵了几十辆车。在警车驾驶员不耐烦的喇叭声中,李××和我约定夜幕降临时分在××大酒店旁边的××风味餐厅相见。
  当晚,李××把南宁的七、八位警校同学(记得有王××、高××)都约齐了。鸡、鱼、猪、羊、牛,什么畜牲都有。吃惯了川味的我自然感到味道不正宗,但气氛极其热烈。这是我们工作后初次相聚。我们一边划拳一边喝白酒。所有的人,会喝酒的和不会喝酒的都喝得勾肩搭背大醉而归。
  (三)
  1996年3月中旬,我在×部隧道局(洛阳)开会,顺便到郑州看望警校死党王××。好不容易和他取得了电话联系,得到具体指示:我在郑州火车站广场北边的长途汽车站下车,穿过广场,来到火车站大楼东侧的一家茶厅门口,有人和我碰头,接头暗号为:“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我风尘仆仆,如期而至,手提一大包四川土特产,和茶厅迎宾小姐一起伫立门口,望着川流不息的路人,想象着王警官的尊容。多年不见,我们彼此能一眼认出对方吗?……
  几个铁路职工走过,一个道:“今天换成两个迎宾了?一男一女。”另一个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最后一个无论是文凭还是欣赏水平显然要高一些,道:“女迎宾挺俊,男迎宾蓬头垢面、贼头贼脑……”
  这工夫,一个留着小平头、西装革履、清瘦的小伙子从我背后转到我面前,怪腔怪调地对我说:“空气在颤抖!” 我一怔,赶紧接:“仿佛天空在燃烧!”小平头咧开嘴,对我抻出一只手。哈!王××同学!警校时,他长得敦实、老辣、成熟,如今完全颠覆了!王××说他从茶厅地下室上来,奥迪停在那儿。
  我们很快就恢复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聊起十几年前,黄河滩、苹果园、邙山、大雁、截汽车、混火车……聊起几年前,我从成都送了两大箩筐橘子上8次特快,他在郑州接车,留一筐,然后把另一筐送上开往南宁的特快,李××同学在南宁接车……聊起不久前,留校任教官的同学乔××到成都讲课的遭遇,“奇怪!你既送乔××精神食粮(几本书),又送他‘鸦片’(一条红塔山)!”……
  聊到高兴处,王××忽然摸出一串钥匙,让我跟他走一圈。我随他来到候车室一道小门前,他开门,我们一起走到站台上。王××神采飞扬地对我说:“还记得那时我们经常挖空心思混进车站、混上火车不?有一次你认真鼓动我说,争取在车站认识一个站务员。我接受了你的忠告,有一位站务员成为了我老婆!(又晃晃手里的钥匙串)其实,它比任何站务员都可靠!”
  第二天,我见到了王××的站务员老婆,他老婆对他作了一个褒贬不是很明朗的评论:“他十几年前就那样,看着比你们谁都老!现在过得自在,啥事不操心,看着比谁都年轻!”
  (四)
   1997年3月×日,我在广西百色参加一个重点工程竣工剪彩的会务工作,因为有重要首长来动剪刀,天还没亮就戒严了。我现在还记得×局副局长张×如临大敌的样子,他脸色铁青,穿了件风衣,据说风衣里面有一支“微冲”。另外一个真实的龙门阵是,首长抵达百色火车站前,×局局长方××聚精会神地在软卧候车室的男厕所里捡便槽里的烟头,而局工会副主席林××正满头大汗在车站旁的庆典会场撒石灰粉划线。
  外围路口、山头是武警;中间由防暴大队控制;再往里是铁路警察;最里层为首长的贴身警卫。各层警卫各负其责,相互监控。
  冷飕飕的,我和同事走到防暴大队设置的安检门时,几名记者正在接受仪器的仔细检查,防暴队员甚至叫记者举起“照相机”对准朦胧的天空按了几下快门。看来,我带的照相机也不能幸免了。就在我走到仪器旁边时,一位胖胖的防暴警察突然抓住我的胳膊,把我从安检门旁边拉过去!嘿,警校同学李××!当然,李××没有谋杀我的菲林,我们抓紧战斗间隙叙旧,定好次日邕江桥头集合,接头暗号:我背一架海鸥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南宁同学均左手持一个波萝,右手持一个香蕉,不见不散!
  
警校 生活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