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创新公安教育培训模式贴近实战需要打造钢铁警队
上海警界曾有一种说法:由于长期身处和平环境,民警面对犯罪分子,“说不过”、“跑不过”、“打不过”―――合称“三不过”现象。为此,自2000年以来,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实施“三个转移”,使公安教育培训贴近实战需要:从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转移、从学历教育向专业培训转移、从注重理论学习向注重技能训练转移。“三个转移”效果明显,民警的体能和实战技能大大增强。目前,全市公安系统公务用枪人员全部接受了轮训,50岁以下民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通过率达到99%,全局民警的体能测试合格率由2000年的53.4%提高到95%以上。
实行“轮值轮训”培训模式
上海市公安局建立了三个培训基地,规定衔级在二级警督及以下的民警,每晋升一级警衔前都必须参加全封闭集训。集训以提高警务实战技能、增强体能素质为主要内容,强化手枪射击、盘查缉捕战术、车辆驾驶、计算机应用和外语会话等5项警务技能,合格者方可晋升。这既是警衔晋升培训的一种特殊形式,受培训者也作为机动部队参加处突防暴、突击整治和值班备勤,使市公安局始终掌握着一支400人的机动部队,对维护全市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公安部大练兵考核中,上海200名民警被抽考,体能、技能和考核成绩平均分达85.1,在全国名列前茅。
"二专科"成为录警主渠道
上海市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自2002年8月开始招收"二专科"学员:从社会应届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中招生,学员入学后接受一年半公安专业教育,然后输送到一线执勤岗位。
第二专科教育为上海公安机关广纳各类人才创造了条件,开辟了一条"社会培养打基础、公安挑选再加工"的警务人才培养新路。2008年该校招收的第二专科学员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所学专业达170多个,这是传统的公安院校办学模式难以做到的。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至今招收了七届共5000余名第二专科学员,目前已毕业五届4100余人,毕业生入警率100%,成为上海公安机关录警的主渠道。据调查,与公安院校以传统办学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相比,"二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与警察通用基础技能(射击、查缉、驾驶、电脑、外语等)占绝对优势。上海市公安局决定,该校正在培养的400多名2008级毕业生,将整建制进入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区域执行安保任务。
"教官制"确保教学与实战同步
上海市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教官制,选聘全局实战单位的业务专家、骨干来校轮流执教,以此拉近了公安实战与教学训练的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目前,该校已形成一支涉及16个公安业务大类、197个科目,由129名专职教官、214名兼职教官组成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官现占该校师资总数的71%。在教官的主导下,学校职后培训班种类从过去的4种增加到68种,培训课程达到266门,实现了向分类分层的"精细化"培训发展。
学校招聘教官的视野也在拓宽,不仅寻求"内援",还把视线投向海外,吸纳国际优秀警务人才来校任教。教官制的推行和逐步完善,改善了教员结构,实现了用人观念、用人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教官制"最近被教育部评审为全国高职教育28个"成功案例"之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