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警察培训>详细内容

警察培训

河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机构挂牌

来源:河北青年报 作者:白云 发布时间:2009-05-24 14:45:14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教学楼的顶楼,一家叫河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机构昨日挂牌,它的服务对象有一个特定范围,就是全省数万民警以及他们的家属。

  这样一家机构,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它所服务的对象又会如何评价?昨日,本报记者受邀探访了该中心,并专访了2004年8月17日两枪击落劫持人质歹徒张开林的石家庄特警老A(化名)。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共分9个专业工作室和1个室外心理训练场。专业工作室包括:心理研究室、个体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放松室、心理训练室、心理训练观察室、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工作室、心理档案室。

  民警心理训练场配备有一套可开展15个高空训练科目的组合器械和10个地面训练科目的独立训练器械。

  

  ■民警有心事,可到个体咨询室咨询心理专家

   个体咨询室 1200个玩偶测心事

  进入个体咨询室,您可能会以为走错了房间。墙壁上满架子的玩偶,每个都不到10厘米高,有人、动物、卡通形象等,共有1200个不同形象。架子下面放着一个装满细沙的沙盘。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静会介绍,这是一间专门接待个体咨询者的办公室。沙盘和玩偶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一个咨询者会在和心理咨询师谈话的过程中,自主选择玩偶并摆放在沙盘里。心理咨询师根据其所选择的玩偶以及摆放的位置,再根据谈话的内容可以推测咨询者心底不愿表露的内容。

  不久前,一位警察的孩子前来做心理咨询,家长表述是孩子成绩下降不爱说话。王静会从交流中了解到,这名孩子和同学关系不好。通过沙盘中玩偶的选择及摆放,王静会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来自家长早年的争执频繁。

  确定原因之后,经过多次辅导,孩子的精神面貌有很大改观。为了配合孩子治疗,家长的关系也大为缓和。

  “这就相当于解决了民警工作的后顾之忧,一个有家庭内忧的警察和一个家庭和睦的警察,哪一个会更好的服务工作?”

   心理宣泄室 想打就打 想叫就叫

  吊式沙袋、拳击球,以及墙壁上厚厚的海绵,这是一个供民警发泄的场所。墙壁上写着一句话:想打就打,想叫就叫,这是一个属于你的空间……王静会表示,基层民警工作繁重,每个人还有家庭生活的压力,很多民警不堪重负,却无处发泄。这样一间发泄室就可以满足这样的民警需求。

  就如这次被省公安厅特聘的十名省内心理专家之一王学义所说,任何人都是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都需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警察虽然承担着保护人民群众的责任,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钢铁之躯,相反,因为承担着特殊的工作任务,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会更大,他们心理受到的侵害更严重。

  “健康的警察心理就是战斗力。”王静会如是说。

   心理放松室 调整呼吸 学会放松

  这是一间满布各种仪器的房间,电脑连着各种各样的数据线,屏幕上显示着奇怪的图案。黄彩丽是这间办公室的负责人,她指着一台仪器说,那是他们的秘密武器。

  这个设备叫多参数生物反馈仪,通过连接在测试者头部的一条数据线,可以测定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并判断其是否具有心理疾病。本报记者测试时,发现心理的变化会通过数据线显示到屏幕一侧,呼吸平稳时,条形波动显示为绿色,并有缓慢的变动,一旦做出咬牙皱眉等动作,波动立即显示为红色,并直线上升。

  黄彩丽介绍,测试者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动来自主调节心态,提高民警的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

  

  ■民警利用心理放松室调节心态                      

  

  ■民警在心理宣泄室解压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望在基层设置

  昨日,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曹爱平在该中心揭牌仪式上表示,关爱民警心理健康,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预防和减少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曹爱平透露,公安厅会引进和聘请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专题讲座,为广大民警特别是基层民警及民警家属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并对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变故的民警进行心理疏导。而接下来,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望在更基层的公安机关设置。

  击落张开林的特警谈心理干预

  2004年8月17日18时,石家庄市妇女儿童教育活动中心内发生一起劫持人质事件,被劫人质系两名儿童,歹徒身上带有刀具,将两名儿童之一绑在身上要挟。

  石家庄市公安局特警队员老A,两枪将歹徒张开林击落,成功解救俩孩子。自此,这名特警队员一直没有出现在公众视线。

  在国外的警察系统,有过枪击经历的警察,事后需要在第一时间接受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其疏导心理障碍。而当时,河北尚未有这样的机构。

  ■记者:什么情况下开的枪?

  ■老A:歹徒回头看见我,并准备拿窗户上的菜刀。机会就那么一瞬间,为了两个孩子,我必须开枪。

  ■记者:开枪后,你去了什么地方?有没有人安抚你?

  ■老A:回单位写开枪报告,然后回家。没有人安抚。我妻子大哭一场。

  ■记者:你觉得自己需要心理干预吗?

  ■老A:没有一个标准,所以我就不知道什么是健康的心理,也没法衡量自己是否需要干预。但是我个人认为,心理干预在民警每次执行任务后施行是有必要的。并不是每个民警开枪后都会自我调节。毕竟嫌疑人也是一条生命。

  ■记者:你觉得工作中需要进行心理调节的地方多不多?

  ■老A:我觉得警察自己还好说,警察的家属该好好做下心理辅导。拿我妻子来说,我电话响,她比我接得还快,因为我们24小时开机待命,我一出去她就紧张。

  ■记者:你对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什么样的需求吗?

  ■老A:特别希望他们走下来,跟基层的民警亲密接触一下,为每一个民警都制作一份心理档案,定期给民警做回访,如果有人心理出现波动或者其他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可以避免出现问题。

 

  ■摄/本报记者王勇博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