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坏环境可以纵容一个人犯罪
最近,记者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干净整洁的办公楼里,很少有人会乱吐痰,乱扔废物,但是如果某一个地方一旦有了一片废纸,其他的垃圾就好像聚会一样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学校园里,随便停放的破烂的自行车每每会越来越破,今天缺一个铃儿,明天就会少一个轮胎,后天这辆自行车就不翼而飞。一个人带头摘取商店门口摆放的鲜花,其他人就群起而效仿,将数个花篮中的鲜花一抢而空。有的员工工作中违反程序,还称“XX都是这样干的!”或者“上次就是这样做的!”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
多年前,一位犯罪学家也发现了跟记者一样的现象,并提出了著名心理学理论:每个人都会有贪念、都有犯罪的潜质,也有向往高尚的一面,而外部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辆新车不易被人偷走,一辆打碎玻璃的车十分钟内不翼而飞
一个美国教授在给他的研究生讲心理学,他开来一辆崭新的汽车放在学校门口,锃光瓦亮,这位教授就说,大家注意看了,我这辆车,崭新的一辆好车,车门不锁,但贼不敢偷,为什么呢?这车擦得锃光瓦亮,它没有被偷的诱因,没有信号。
教授说完,拿起一把锤子,来到车子跟前,啪把车前面一扇窗户打碎了,说大家注意看了,10分钟之后这辆车必被偷无疑,大家都看着表,10分钟过去了,却没人理这辆车。教授的脸上就挂不住了,哎,信号不够,拿着锤子又去了,啪又把车的另一扇窗户打碎了,说大家注意看了,10分钟这车必被偷无疑。
过了三五分钟,两个农民模样的人,探头探脑过来了,一看这车,窗户都破了,没人管了,便把车上收音机给卸下来了。又过了两分钟,又来了两个人,一看这轮胎不错,反正也没人管了,破破烂烂的,轮胎卸走了。10分钟之后,这辆车不翼而飞了。
为什么呢?学生问。教授说,这就是细节对人的暗示作用,当这辆崭新而完好无损的车停在这里时,给人暗示便是:主人很重视这辆车,管理得很好。但是破了窗却给人们另一种暗示,这辆车疏于防范,打破车窗无异给贼制造了一个来偷的信号。
这就是有名的破窗理论。
坏环境可以纵容一个人犯罪,好环境可以培养一个人向善
破窗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凯琳提出来的,多年前,凯琳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和谐,显得格外的刺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的维修,反而又增加了几个被打破的窗子……
这一发现使她的心中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换句话说,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地面非常干净的环境中的时候,环境的优美就会给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提示:这里不能随地吐啖,不能随手乱丢纸屑皮壳。但是,如果有人丢了废纸,且没有人来及时清扫掉的话,对于其他人可就能会产生一种暗示:原来这里是可以丢废纸的,丢的愈多对后来者来说就愈有一种纵容感。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很快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大垃圾箱。
脏乱差的环境是滋生犯罪的温床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
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厢开始治理:车厢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还有一个被称为校园里的“破窗现象”:班里新来了一个留级生,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学受到震动,学习气氛开始转好,有时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人或许不以为然,但是他的一句话———这个内容要考试便会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留级生的话比老师的话还有效!这说明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
启示
心灵就如一座大楼,
一扇窗子破了得不到维修,也会变得千疮百孔
破窗理论给了我三点启示:开始:“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小看“小”,不要小看“细”。“千里大堤,毁于蚁穴”。重视并思考细节对整体的影响。中途:“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正所谓防微杜渐,及时修复被打碎的第一块玻璃,将改变周遭所有人的心理。结尾:“旁敲侧击”。用破窗理论来解决问题,通过改善细节来改善整体。
如果将“破窗理论”中的玻璃换成人,它变成了另一种说法:一个人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取决于他在一些细节上的表现。
随地吐痰,暗示一个人缺乏必要的修养。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暗示一个人喜欢表现自己。穿什么样的袜子,暗示一个人的品位如何。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在暗示他不可信任。对任何事都怀疑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任何事都不满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愤世嫉俗者。不贪小便宜的人,暗示他很正直……
延伸阅读
护花原理:
你欣赏他人他就会回报你的欣赏
相对于“破窗理论”,美国另一个心理学家威尔逊提出了一个“护花原理”。在威尔逊生活的那个城市里有一座公共花园,每当春天繁花盛开的时候,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来此欣赏。然而,让人恼的是,游客中总会有不自觉的摘花者,甚至许多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就被折了下来。这些花朵有些被带走了,有些被抛在了花园里,好不让人心疼。尽管公园的管理者在写了许多的牌子,如:“摘花可耻”、“禁止折花”、“摘了花朵,丢了修养”等等,然而,人们似乎对这样的牌子视若无睹。
后来,公园的管理者找到了威尔逊。威尔逊说:“你何不转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呢?”于是,他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
从此,这个公园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变,折花的人也骤然减少。后来威尔逊这样解释说:“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以付之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他的话,就被人们称这为“护花原理”。
“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护花原理”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育人,但是,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强调:外在的和谐必须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所以,不管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还是一个学校里的教师或者一个家长,你若想得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就不能忽视环境育人的“破窗理论”和心灵育人的护花原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