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警察课堂>详细内容

警察课堂

专家分析少年犯罪问题 青少年犯罪存在八特点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作者:刘峦 王渐 王健 发布时间:2008-04-14 11:26:07 浏览次数: 【字体:

 

 昨天,记者就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专访了天津市警察职业学院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刘援朝。刘教授从青少年生理发育,以及社会环境和自身心理特点等角度,就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分析。而在进行这些分析的同时,刘教授也表示,作为成年人,应该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寻找那个曾经失去的阳光世界。

    给他们一个宣泄的出口

    “从14岁到20岁这个阶段,是青少年发育最为旺盛和快速的时期,而这个时期,一些能量的急速聚集,导致必须有一个出口,进行宣泄。”刘援朝教授表示,其实,在这个阶段,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必然的,只不过,人们找到的宣泄方式不同罢了。比如,有的专注于学习,而有的则热衷于体育,还有相当一部分可能会从事一些文娱活动。这些都是宣泄的出口,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当然,这些都是在正确引导下,出现的正常反应。也有一部分人,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因素,受到了不良的影响,开始向一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宣泄的渠道出现了误差,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青少年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的道理。其实,从生理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违法犯罪行为也是能量宣泄的一种渠道。当明白了这个原理后,便可以有的放矢地来矫正这些不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能够迷途知返。同时,也可以预防一些青少年寻找不良的宣泄渠道,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帮他们寻找归属感

    “归属感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更为重要。”刘援朝教授指出,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阶段,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时,他们对任何的事物都是感兴趣的。在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中,归属感会逐步的加强。一般这种归属感有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对于一些具有不良人格倾向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所在家庭和学校中往往会出现断层,这就是为什么单亲家庭和学习差的青少年,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这些类型的青少年,往往从家庭和学校中体会不到一种归属感,加上现在社会上诸如网吧等公共场所增多,使得这类青少年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旦这个平台被一些不良行为人员所占据,那么很快就会出现一个个的小团体,而这里的人员由于受到了良性环境的排斥,在这个小团体中却很容易被认可,于是归属感增强,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另外,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如学习好的学生能够通过成绩表现自己,而其他如有特长的人,可以通过特长表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个不良势力影响下所表现的形式,多为好勇斗狠。对此,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对一些学习等方面落后的学生,不应该排斥,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和关心,使得他们远离不良环境。

    给他们上堂法律课

    “从未成年人走入社会变成成年人,这实际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造成了一些青少年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刘援朝教授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一种惯性。一些青少年,在未成年前,往往会认为一些不良的行为不会带来一些后果,如在学校打架之类的事情,可能只是受到教育就会完结。而这种惯性却会一直延伸到成年。特别是一些十七八岁到20岁左右的青少年。以往可以不负法律责任的行为,等到了应该负法律责任的年龄时,他还停留在以往的意识当中,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一旦出了事,就必须要负法律责任,而那时后悔就为时晚矣。因此,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就目前来说,也还是重中之重,年龄够了,对自己的行为就必须要负责,这是毋庸置疑的。 

    青少年犯罪八大特点

    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青少年逞强好胜,在违法犯罪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突发性

    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来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先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地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连续性

    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      

    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残忍性

    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先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或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萌生邪念,突然犯罪。而这些青少年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好胜猎奇,对照模仿。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案件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逆反性

    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反抗,重则予以报复。      

    成熟性

    通过各类青少年犯罪案件显示,目前,在青少年犯罪中,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等四种特点尤为明显,其中,成人化以及智能化,甚至是暴力化,都与他们接触社会中的各种负面情况有很大关系,而低龄化的发展,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

青少年犯罪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