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铁笼”构筑权力监管“防火墙”
“证件存在异常发放行为。”下午4点,贵州省贵阳市运管局信息中心主任陆宇的手机响了,打开一看,原来是系统向他推送了一条新数据。陆宇进入系统查看后发现,原来是局里一窗口办理的一项从业资格证发放事项经“数据铁笼”研判,显示为“证件异常发放。”
而这个系统就是安装在在陆宇手机里的一个名为“数据铁笼移动管理”的APP,与其他手机APP一样,它会向使用者发推送,而这个APP推送的信息就是执法者的“红色警报”。
“这个警报是因为缺少办证程序,违规取证导致的,估计是给熟人办了一个人情证。”陆宇说,这要是搁以前,类似的情况容易瞒混过关,几乎很难被发现,也一直是监管方面的空白区域。
而“数据铁笼”平台上线后,让人管变成了机器管、数据管,每一项程序都会在平台上记录,处处留痕。一旦出现异常,就会有“红色警报”。
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在3天内合理说明,信息就将被推送给上级领导、分管局长,甚至纪检监察室。一旦有公职人员想给熟人开个“人情证”,数据核查培训系统后发现“查无此人”,会自动研判为“异常数据”。
“现在,数据真能管住人、管住权。”陆宇说,谁要是有一点违规,不仅帮不了别人,还会害了自己,“数据铁笼”管住了执法人员手中的权力。
贵阳市运管局只是贵阳实施“数据铁笼”计划中的一个缩影。
去年2月1日,贵阳市启动“数据铁笼计划”。而“数据铁笼”的实施就是想利用大数据编制制约权力的笼子,通过网络优化、细化、固化权力运行流程和办理环节,合理、合法地分配各项职责,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执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的贵阳市交管局,现已实现了行政审批、执法办案等各类交通管理业务的信息化运作。
为完成“数据铁笼”的信息数据采集,贵阳交管局首次引入个人诚信档案理念,包括数据记录、风险预警、效益分析和诚信评价4个模块。要求每名机关民警每天打考勤、写工作日志。外勤民警考核则要求每项执法行为必须附有音视频资料,借助大数据平台融合分析其执法热点、违法热点、执法排名、执法趋势等。
如果民警不打考勤、不写日志,不打开执法记录仪,或者外勤民警在室内时间过长等,系统就会第一时间自动向民警本人推送预警消息,提醒修正,3天未修正预警信息会发送上级主官,4天便会发送至监督部门。
贵阳市交管局政治处副主任崔长胜说,“数据铁笼”将分散、独立的条数据转换成更具有运用和挖掘潜力的块数据。生成的个人诚信档案将与每个民警的晋升降级、奖励惩罚直接挂钩。“可以说,在这个平台上所有人都是透明的,并借此实现利用大数据手段管住人。”
而“数据铁笼”的搭建,其可公开、可记录、可追溯的特点,也为创新反腐工作途径提供了重要支撑。贵阳市交管局纪委书记徐萍笑称:“目前纪委是‘数据铁笼’的最大受益方。”
“从到一线去督查,变为现在的定期调取、比对数据,实现‘数据督查’,省事多了。” 徐萍解释说,依托轨迹回放和比对分析等数据技术,可以为责任追究等提供依据。传统的监督办法通过行政复议、例查的方式,都是事后评价,难以起到预防的效果。
而在“数据铁笼”计划中,通过数据共享分析机制,可实现权力风险点的预警和监督。 “实现了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的转变,确保了风险可预防、可控制。”徐萍解释说,对于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风险点和异常行为,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同时向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送各类信息、提供各类决策建议,这种有别于打招呼、事后追究等传统方式的数据监察机制,能够有效解决权责不清、边界模糊、责任交叉、责任空挡等问题。
“民警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成了‘透明人’,从而实现变人为监督为数据监督、事后监督为过程监督、个体监督为整体监督。”徐萍介绍说,通过用户权限分配、IP绑定、身份证识别、数字证书唯一认定等技术手段,“数据铁笼”计划使各项业务流程和活动轨迹关联到具体人员,以“全范围覆盖、全过程记录”的方式完整记录每一个个体权力行为,做到件件有“对象”、处处留“痕迹”。
“数据铁笼”运行一年多来,已成为“破解监督制约权力重大课题的创新之举”,逐步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了权力的阳光运作。
今年3月,贵阳市印发《贵阳市全面推进“数据铁笼”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贵阳市2016年全面推进“数据铁笼”工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包括市政府办公厅、市教育局等在内的24个政府部门将纳入“数据铁笼”。目前,“数据铁笼”工程建设已覆盖市政府所有组成部门,实施单位总数达到40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