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安全>少年安全>详细内容

少年安全

“恐怖文化”侵袭青少年

来源:新华网 作者:赖少芬 发布时间:2005-02-09 18:14:43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张介绍恐怖游戏的海报

    寒假期间,一些以“恐怖”来吸引眼球的书籍、游戏、电影在广州青少年中悄悄流行,以“墓地”、“幽灵”、“鬼”、“ 尸”为描写对象,诸如“极度心寒、魂飞魄散、鸡皮疙瘩 、零点尖叫、恐怖传说、毛骨悚然……”的内容所带来的刺激让青少年欲罢不能。“恐怖文化”在一些青少年中已经成为一种“另类时尚”。

    对于恐怖文化,不少青少年是“越怕越想看”,他们对“恐怖文化”经历了一个从恐惧到接受到迷恋的过程。青少年为何喜欢这种精神海洛因?社会应该如何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

“恐怖文化”侵袭青少年

    “村落被切分开来,人们一个接着一个变成尸人。虽然是灵异世界,却充满着‘似曾相识'的真实感,就像连呼吸都能被真实地感觉到……”这是目前广州一些青少年所热衷的游戏“死魂曲”。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寒假期间,一些以“恐怖”来吸引眼球的书籍、游戏、电影正在青少年中悄悄流行,“恐怖文化”在一些青少年中已经成为一种“另类时尚”。

一些书摊摆满了恐怖书,青少年很容易就可以买到
“恐怖文化”让青少年又爱又怕
    《生化危机》、《山村老尸》、《鬼疫》、骷髅、流着“鲜血”的眼珠……这些恐怖影碟、恐怖书以及恐怖游戏最近在广州一些青少年中流行。记者采访发现,青少年中流行的恐怖书籍多是将许多闹鬼情节与学校或学生身边的人或事联系在一起,令人读过头皮发麻。这些书籍,多以“墓地”、“幽灵”、“鬼”、“ 尸”为描写对象,诸如“极度心寒、魂飞魄散、鸡皮疙瘩 、零点尖叫、恐怖传说、毛骨悚然……”这样的字眼成为吸引青少年眼球的卖点。

    位于广州市人民北路的越富广场曾经是口袋书和盗版光碟的集散地,虽然不少店铺已经关门,但为数不多的十几家小店还是吸引着不少青少年的光临。2月1日下午,记者走进越富广场一家门口贴着“阿修罗电玩”海报的小店,一进门就看到地板上画着一个面目狰狞、披头散发的“鬼头”,而墙上挂着和贴着的都是介绍“鬼疫”的海报。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店内,就有四名十几岁的青少年分成两组在打游戏,屏幕上不断传出的枪声、爆炸声和尖叫声震耳欲聋,看那几名青少年的神情,已经完全进入了“忘我境界”。

    记者随手翻看了一下小店出售的游戏光碟,发现大部分是枪战和恐怖游戏碟。看到记者拿着画面阴森的“死魂曲”,店老板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这个有日文版和中文版,不过中文版要十块钱,日文版只要五块。”记者又拿了一张画面凄惨的“九怨”问老板:这是什么内容的?”“哦,这是在一个鬼屋里发生的恐怖故事。这些都是在年轻人中卖得比较好的。”记者在越富广场里走了一圈,发现卖游戏碟的小店都生意火爆,而在现场打游戏的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有一些甚至是小学生模样,屏幕上的画面吸引了不少“玩家”围观。

    究竟有多少“恐怖文化”在吸引着青少年呢?记者在某搜索网站输入“恐怖故事”,共找到653000个关于相关网站,记者又输入“恐怖游戏”,共找到783000个相关网站。记者随机进入了一个此类网站,屏幕上立即出现了上百条恐怖故事的目录,如:《一地骨头》、《网上有鬼》等等,其中有一些恐怖故事还做成了声频文件,只要点击目录就可以收听。

青少年为何迷恋“恐怖文化”?

    “恐怖文化”让不少青少年觉得胆战心惊,但是,即使被吓得尖叫连连,他们还是“越怕越想看”。这些打着“恐怖”旗号的“文化”为何会如此吸引青少年呢?

网吧是学生玩恐怖游戏、上网看恐怖故事的“理想场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害怕,但为了融入“青春社交圈”,硬着头皮看完恐怖故事,以显示自己的胆量;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看恐怖书、玩恐怖游戏只是为减轻课业负担。学生们的理由是:“平时功课太多了,压力好大,看恐怖的东西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正读初三的小麦说:“很多同学都看恐怖碟和恐怖小说,特别是男生,还玩恐怖游戏,平时大家也会讨论,我什么都不知道会显得很傻的。”“大家争着看恐怖小说,为的是显示英雄气概和勇气。”刚上大一的林胜说,玩恐怖游戏让他觉得惊险刺激,而且刚上大学时大家彼此之间不大熟悉,一起体验恐怖的感觉让他们找到了共同语言。

   暨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坚认为,“恐怖文化”带来的高度的紧张刺激,满足了一部分人舒缓压力的需求。现代社会所产生的紧张和压抑让一些人感到空虚、无趣,强烈的刺激就成了一种寻求新鲜感的途径。加之文化的大众化、市场化发展,一些商家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无形中也促成了“恐怖文化”的流行。

    “恐怖文化”在青少年中流行,是由于“恐怖文化”中含有的对神秘和死亡的描绘,迎合了未成年人的猎奇心理 . 。人总是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现在的小孩子生活太过优越,他们不曾受过惊吓的创伤,“恐怖文化”让他们尝到了惊恐和刺激的感觉,这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体验到的,所以受到了他们的追捧。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陈冀京认为,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不少家长、老师对学生教育的价值取向陷入极端的功利主义,却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长年在“数字化生存”中挣扎的青少年已形成了所谓的“校园人格”,即自私、冷酷、内向、孤僻、空虚等。他们渴望从现实中摆脱学习压力,幻想过另一种生活,而带有紧张、刺激特点的“恐怖文化”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

社会呼吁为孩子“扫鬼”

    家住广州天河区的林娇女士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当她发现12岁的儿子在看鬼书后,也觉得好奇,可一看到里面的画面和情节,连她自己都吓得毛骨悚然,真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怎么会喜欢看这种书。

网络上提供下载的一部恐怖电影

    林娇女士说,儿子看了鬼书后胆子变得很小,这么大的人了晚上在家上厕所都害怕,要爸爸或妈妈在厕所门外等着。她说,以前担心孩子上网吧聊天打游戏,现在网吧管理严格了,又冒出这些鬼里鬼怪的书,真是应该对这些毒害孩子的鬼书进行彻底的扫荡。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陈冀京指出,青少年中所流行的恐怖书籍,就其故事整体构架以及情节的逻辑性上去考虑,较为粗糙、牵强,其中不乏荒谬之处。显然 ,这样的书籍,既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更说不上什么思 想价值。这种恐怖书籍,本身的积极的文化含量极其低微,它只是以神秘性恐怖的紧张情节,通过“吓人”,来让人处于某种近于病态的“恐怖享受 ”之中。

    陈冀京认为, 青少年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恐怖文化”本身缺乏正确的道德价值,就有可能在人生观上给青少年带来错误导向,特别是大量的“恐怖文化”都涉及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等内容,是一种非健康文化,可能在青少年心中埋下暴力的种子。同时“恐怖文化”可能让青少年们因恐惧而产生胆怯心理,造成走向社会时自信心不足。一些青少年玩恐怖游戏,游戏内容比“网络成瘾症”本身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

    陈冀京说,要让学生远离“恐怖文化”,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的共同努力。某些学生对“恐怖文化”的偏爱,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目标和价值缺乏科学判断。家长要向学生讲明“恐怖文化”的危害,增强他们的鉴别能力,培养其自觉抵制“恐怖文化”的自律性。同时,“堵”与“疏”要结合,家长应该主动与孩子沟通,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压力问题和情绪问题,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暨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坚认为,一些唯利是图的媒体和出版机构,缺乏应有的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利用未成年人心理弱点,花样翻新地推出各种“恐怖文化”产品,是造成“恐怖文化”泛滥的根源。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净化文化市场,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健康的文化环境。对于那些“鬼怪”网站,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打击。

恐怖|青少年
×

用户登录